孔燕群 黄炯华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九江 332020)
普通高校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研究
孔燕群 黄炯华
(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江西九江 332020)
针对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五大主体角色为内容的联动机制实现途径,以帮助农村籍女大学生提高就业能力。
农村籍女大学生 就业 联动机制
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以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大学生自身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加强多种优势资源整合为手段,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家庭、大学生自身等主体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目标一致。二是存在一定的制度约束,通过法律、制度和规范等,达成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权、责、利三方面的合理匹配。三是通过就业联动机制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政府通过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使各方面的责任和利益实现有效连接;高校通过主动调整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用人单位通过规范用人行为,积极吸纳大学生就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配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
1.做好宏观调控和就业工作指导
一是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经济的增长就谈不上就业增长。政府应该将经济增长和大学生就业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在财政、金融和税收方面的调控优势,帮助企业实现资本积累,在实施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中,要积极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努力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吸收规模。二是要增加教育的持续投入。政府应该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通过增加教育的投入,造就人才、培养人才。在保证重点院校教育投入同时,也要关注到一般院校甚至是新建院校教育的投入,从而消除因为教育投入不足而造成大学生素质培养跟不上的情况,对农村籍女大学生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应该得到一定的保障。[2]
2.做好就业和创业政策服务工作
一是要开展就业制度改革。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先后经历了“计划分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等阶段,虽然当前大学生就业流动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小,但是还是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流动的因素,例如户籍制度,在我国的一些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企业在录用、使用大学生的时候还存在一些户籍上的限制,这种限制或是歧视最终表现为就业机会、就业待遇上的差异。政府应该规范毕业生就业程序和接收程序,扫除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对一些地方或是企业的就业制度歧视现象及时查处和禁止,以促进人才的充分流动。二是要继续完善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基层人才培养计划是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重要方式,也是拓展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加基层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数量,对现有的基层人才培养计划应该加强落实和管理,真正挑选出愿意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对象,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服务基层的高校毕业生队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要促进就业中介机构的规范建设。政府应该运用相关的政策鼓励职业中介机构的建设,通过发挥职业中介机构的作用,为毕业生提供结业信息,同时也要规范职业中介的行为,对一些非法中介坚决取缔,防止大学生上当受骗。四是要持续完善创业政策。政府应该大力组织创业咨询、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和创业融资等服务,建立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政策体系,积极塑造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3.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监督工作
一是要规范就业市场。政府应该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对企业的招聘行为进行规范,防止用人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出现徇私舞弊、就业歧视(如肝炎、性别、户籍等)的现象发生。另外政府也要对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就业诚信档案等方式,防止毕业生随意毁约的情况发生。二是要完善对高校的就业考评工作。大学生就业率是反应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政府在关注就业率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采取就业调查、就业跟踪等方式,全面评估高校的就业考评工作,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尽量缩减数据“水份”。[3]
1.深化教学改革
一是要调整办学层次和结构。江西省内各高校的教育水平、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差异较大,各高校应该结合市场的需求,调整办学层次和结构,使高校的教育适应社会、服务社会。通过调整办学层次和结构,实现各高校办学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之间的协调发展。二是要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优化学科专业的设置,对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和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三是要转变教育模式,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局限于室内的知识讲授,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容易被忽视,从而造成了毕业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满足不了就业岗位的需要。各高校应该围绕培养复合型、实践性人才的目标,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其顺利就业。
2.强化就业教育指导服务
一是要深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具有持续性、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的特点。各高校应该自大学生入校之时就开始着手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树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成长的意识,并紧密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尤其是要结合农村女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职业理想,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教育,以促进农村女大学生提升未来的就业竞争能力。二是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各高校要开设就业指导教育课程,建立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聘请专业的就业导师,深入到用人单位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三是要构建就业帮扶体系。针对大学生的一些特殊群体(贫困生、农村女大学生等),各高校应该建立一定的特殊帮扶政策体系,帮助他们就业。例如制定特殊的就业激励政策,鼓励大学生就业;开设特殊的就业心理辅导课程,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与特定的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特殊群体提供特有的就业渠道等。
1.加强校企合作
在很长的时期,我国普通高校的传统教育模式大多数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校企合作是对于高校和企业而言是一种双赢模式,即实现了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又满足了企业及时获得其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用人单位应该结合自身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用人单位与高校建立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一是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即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实行“理论教学”和“顶岗实训”相结合。二是工学交替模式,即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学校上课”和“企业实习”两部分,学生在学校是系统的理论课程学习,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是理论时间和技能提升训练。三是校企互动式模式,即企业参与一定程度的高校教学计划制定工作,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到高校的专业教学中。四是"订单"式合作,即由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学生和员工的招聘,根据企业的需要开设置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结束后经过企业考核合格即可上岗就业。
2.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企业用人观念是指企业在招聘、录用员工时的价值取向,也就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时会重点关注人员的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等,企业用人观念是企业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坚持“以德为先、实务为本,良好的团队精神、扎实的知识基础、较好的发展潜力”等用人标准,合理选择人才队伍。在企业用人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农村籍女大学生的歧视现象。
1.家庭父母要帮助农村籍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籍女大学生往往存在更为严重的就业焦虑,作为其父母要帮助疏导她们的就业焦虑,确立正确的育子观念和择业观念,避免攀比心理,鼓励他们艰苦创业,积极引导她们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2.农村籍女大学生要正确判断就业形势,端正求职心态
大学生自身既要树立就业信心,又要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要能够端正求职心态,正视自己的就业条件,先就业再择业。作为农村籍女大学生,由于在家庭环境、社会人际关系、人文素质等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大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端正求职心态就显得更为重要。
3.农村籍女大学生要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和知识技能
思想道德水平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理想等。作为大学生而言,应该掌握文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农村籍大学生而言,更应该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要掌握人际沟通、自我控制等能力,不断提升人文素质水平,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
[1]励立庆,王志军.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刘芳.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联动机制研究——以河北省大学生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3.
[3]郭黎岩,王冰,刘晓辰.影响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因素及促进机制的研究[J].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2.
江西省2014年教育规划项目《农村籍女大学生就业困境解决路径研究——以江西省普通高校为例》(课题编号:14YB163 )阶段性成果。
孔燕群(1984-),女,汉族,江西九江,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黄炯华(1980-),男,汉族,江西吉安,南昌大学共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管理、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