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守强 李 伟 李洪亮 邓俊涛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特别是随着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以及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华中农业大学自2011 年3 月起,在园艺林学学院率先试点导师助理制度,随后在全校逐步推广和全面实施,经历三年多的实践检验,创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模式和阵地模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实际效果。
所谓导师助理制度, 就是以研究生师门或实验室(研究室)(以下简称“一门两室”)为基本功能单位设立的一个助管岗位,按1∶10 至1∶30 的比例从研究生中选拔一人担任导师助理。情况适宜的,可与研究生党支部的设置和建设相结合,符合条件的导师助理可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 导师助理归导师和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双重领导,协助导师和辅导员开展以下六个方面工作:①协助了解和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向导师和辅导员反映,并协助解决研究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②协助做好“一门两室”研究生团队的学习和科研,组织团队定期开展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科学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等活动。 ③协助做好“一门两室”研究生团队的文化建设,组织团队定期开展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 和谐愉快的集体氛围。 ④协助开展不同的“一门两室”之间的学术、文体等交流活动,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⑤协助做好“一门两室”的安全稳定工作,发现可能导致较严重后果的苗头或遇到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导师和辅导员报告并根据情况立即采取措施。 ⑥定期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工作会议或培训会议,做好学校(学院)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上传下达。 另外,导师助理个人要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做好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自我锻炼,坚持全面发展,不断增强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助理水平,完成导师和辅导员安排的其他工作。
实施导师助理制度首先是构建与研究生群体学习、生活特点相适应的思想教育模式的客观需要。众所周知,本科生学习、生活空间相对集中在班级和宿舍,对班级和宿舍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研究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在物理空间分布上却呈现出很大的分散性,对传统班级和宿舍的认同感、归属感相对较弱,但在“一门两室”的学习和生活却最为集中,对“一门两室”有着极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不能照搬传统的本科生管理模式,以“一门两室”为基本管理单元,符合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特点。
二是应对研究生数量激增、研究生教育管理事务日益繁杂的现实需求。 宽口径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本来就包含了党建、安全稳定、党群团组织建设、群体文化活动、研究生奖助、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与服务、突发事件应对等多方面的工作。在目前研究生数量十分庞大及研究生教育改革更加深入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更加庞杂而艰巨,与此同时,研究生专职辅导员队伍的配备却严重不足。导师虽然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客观上需要一支力量来协助辅导员和导师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是增强辅导员和导师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工作需要。传统的工作格局中,辅导员代表学校(学院)通过研究生党、群、团组织和研究生学生干部开展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导师主要在“一门两室”内发挥作用。在这个工作格局中,导师和辅导员之间缺乏有效相互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而导师助理队伍产生及管理机制方面的独创性,导师助理队伍不仅仅是补充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成为辅导员、导师和广大研究生群体之间最好的一座立交桥和润滑剂,能有效地实现三者之间的沟通互联,这是传统的研究生会等组织也难以胜任的任务。 由于导师助理的存在,使辅导员、导师和研究生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个互通信息的交流环,使三者之间的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更加及时、通畅,增强了导师和辅导员的工作合力,提升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 研究生受过良好的基本理论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系统的综合能力训练,阅历相对丰富,自主、自立的意识比较强,同时拥有较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导师助理工作不仅发挥了重要的朋辈教育优势,也进一步锻炼了研究生在组织领导、沟通表达、人际交往、服务他人、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需要。
实践证明,导师助理制度很受欢迎,易于操作,完全可行。 首先是得到导师大力支持。 2013 年11月,华中农业大学面向导师的关于导师助理岗位设置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设置导师助理岗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占到样本总量的98.0%;对学校已经开展的导师助理工作,83.4%的导师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13.9%的导师认为一般,只有2.64%的认为较不满意或很不满意。 不少导师反对自己的研究生担任研究生会干部,却乐于主动选一个学生做导师助理。 第二是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在面向研究生的关于导师助理岗位设置的问卷调查中,认为“设置导师助理岗位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占到样本总量的98.8%。 担任导师助理可以和导师、学院有更多的联系、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工作经历有助于未来的就业求职,还有适当的补助,很多研究生希望成为导师助理。 第三是易于建设和管理,关键是能成为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本来每个导师团队尤其是大的导师团队,导师都会指定个别研究生“当头”,但这个“头”以前往往只是协助导师处理一下师门的内部事务,也只听命于导师。我们利用这个基础对这支零散的队伍进行“收编”和“改造”,进行全新的制度化设计和正规化建设,同时争取到了导师和学生的支持,这支队伍很容易就建设起来了。这支队伍名正言顺地成为了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得力抓手,这正是导师助理制度的精髓所在。
导师助理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管理办法,最终能否取得实效,还要依靠充分的研讨和宣传,凝聚共识,打好开展这项工作的思想理论基础。制度的具体实施总体上以学院为主体进行,关键要抓好导师助理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四个环节。
正式选拔导师助理之前,学院首先要科学划定需要设置导师助理岗位的每一个基本单元,并因此确定全院需要配备的导师助理总数量。 导师助理岗位原则上以“一门两室”为单位、征得导师同意后方可设置,但是各学院的研究生规模、不同师门下研究生数量多少、实验室(研究室)设置状况均存在差异。为方便导师助理开展工作,各学院应以最易于实现其最大功能为原则,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因情而异”地设置导师助理岗位,导师助理的总数量原则上不低于学院研究生总数的三十分之一,同时不高于研究生总人数的十分之一。
导师助理的选拔要在征求导师意见和在研究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原则上从二年级以上的硕士生或博士生中选拔,综合考虑候选者的政治素质、服务意识、工作能力、学业情况、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力量,首先,导师助理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基本前提;其次要热爱社会工作,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第三要具备较强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工作能力,在不影响学业的基础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导师助理工作;第四是同等条件下,对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优先考虑,因为导师助理岗属于助管岗位,带有补助的性质。选拔过程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自荐、推荐相结合,最终由辅导员和导师协商确定候选人选,公示无异议后,经学院审议通过,与其签订聘任合同,聘期一年,并报校党委研工部备案。
导师助理在正式上岗前须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业务培训,上岗后学校(学院)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导师助理进行培训,开展相关知识学习、技能培训和工作研讨,以不断提高导师助理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导师助理经培训合格后,正式上岗工作。学校和学院均建立相应的QQ 群或微信群,由辅导员召集,学院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导师助理工作会议,了解情况,部署工作,同时发放相关津贴。对工作不力、表现不佳的导师助理,辅导员可以和导师会商予以解聘。导师助理因主客观原因不愿或不能继续担任的,也可以提出辞职。 聘期结束后,学院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导师助理进行考核,评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师助理予以表彰奖励。
在对导师助理的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和传统的研究生干部队伍理顺关系。与后者相比,导师助理队伍建设,在岗位设立、职责界定、选拔任用、管理考核等方面,几乎完全不同。学校把导师助理岗位明确作为助管岗位,不属于研究生干部序列,由学校固定发放津贴(每月发放50 元,鼓励学院和导师配套);不定期地进行培训,不参与“优秀研究生干部”的评选、不作为年度综合测评加分因子。在管理上,两支队伍虽有极大不同,但又恰好形成有益互补。传统的研究生干部队伍主要协助学校(学院)开展面上的工作,如开展全校(院)性的群体活动及对外交流等,导师助理队伍主要是协助导师和辅导员做好自己所在的“一门两室”点上的工作。经辅导员授权,研究生会干部可以召集导师助理部署工作。 两支队伍形成有益的互补,共同服务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导师助理经历是研究生从事“三助”工作的重要记录, 应作为研究生毕业鉴定与学年总结的内容之一,其考核结果记入本人档案。导师助理的岗位津贴从学校研究生勤工助学专项经费中开支, 同时鼓励各学院和导师自行制订有效的配套激励措施。
从当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新一轮重大转型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包括:传统的本科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虽有可借鉴之处,但不完全适应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不完全符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发挥还很不充分, 导师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完善;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群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互相连接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在校研究生规模庞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事务性工作越来越多、 工作量越来越大,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还相对滞后,力量十分薄弱,等等。 导师助理制度的实施,对解决或缓解上述问题均有一定效果。该制度除了文中介绍的符合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导师的大力支持,学生的积极参与,易于建设和管理,充当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群体之间的沟通载体,推动、促进和协助导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传统的研究生干部队伍形成有益互补等优势外, 还新生了一个导师助理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导师助理之间的主动交流十分活跃,通过学术、文体等活动的联合开展,有力促进了研究生跨师门、跨实验室(研究室)、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之间的交流,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内容,有益于人才培养。 总的看来,在现有情况下,导师助理制度不失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