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晨英
(安徽省庐江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如何处理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
郭晨英
(安徽省庐江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当前一线物理教师关注的课题之一。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差异和内容“阶差”,影响学生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为了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物理学习,本文将新课标下初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
新课标 初高中物理 衔接 内容
高中物理学科是公认的起点较高、学生难学的学科。新课改后,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如何进行初中和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一直是物理教师关注最多的话题之一。那么如何确定衔接教学的起点呢?
高一新生刚开始学习高中物理有一个适应期。初中教学内容要求较低,他们学得比较轻松,而高中“台阶”较高,如果一进入高中就按常规教学,学生的认知水平尚未达到高中生认知能力水平,学生很难适应,势必造成学习困难,影响学习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此适应期间,应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例如第一章运动的描述,速度的图像我们只限于定性分析说明,等到学习第二章匀变速运动在定量研究,第三章“力”的教学,对弹力的分析,一般只限于水平面的支持力和绳的弹力;讲滑动摩擦力,只限于受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形,一开始也不宜涉及两物体都相对地面运动的情形等较有深度的问题。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要遵循“重基础、拔高次之”的衔接原则。教师应掌握各阶段的教学要求所能达到的水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新课教学有时需要扩展教学内容,也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客观实际水平来定,必须注重学生两种发展水平,即初三现有发展水平和高一即将达到发展水平。教学时:做到降低起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放慢教学进度,将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层次逐层落实,不能一步求成[1]。训练时:做到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分类选择。考试命题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试卷难度,考试的题目不易太难,根据学生的实际,尽量控制在60分以上和90以下,以免学生盲目乐观或丧失信心,应该让学生能通过学习收获成功,树立起信心。[1]
1.做好新旧知识的同化,促进知识顺利迁移
新课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是“体验”与“生成”,表明物理知识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需要学生“内在的消化与吸收”。老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避免人为的“走弯路”,可以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
例如,讲力的合成与分解的问题,初中讲的“是一条直线的合成”,高中讲的是“互成角度的合成”,类比后知道两种情况不同,原因是初高中讨论的范围前提不同,初中所讨论的仅限于一条直线的合成,而高中所讨论的是互成角度的合成,初中所讨论的仅是高中的一个特例,因此教学中就可以先从复习初中这一特例开始,再扩展到高中研究讨论的范围,这样知识的迁移就顺理成章。[2]
所以,高中的物理教师必须切实了解学生己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研究处理高中教材时,应跟初中教材中曾经研究过的有关问题,在文字表述、探究方法、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比教,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填补知识上的“间断点”
由于物理教学的阶段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差异及教材的缘故,在教学内容中存在着许多和学生己有认识脱节的“间断点”。它们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要扫清这些障碍,就必须在教学中填补好知识上的“间断点”。高中物理知识的“间断点”主要有两类:
第一类是学科内的知识间断。例如高一运动学中加速度、平抛运动,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是学生在初中没学过的。在准备教学阶段,教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考虑学生认知中的已有观念,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不同的引导材料,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一个桥梁,使新知识顺利纳入己有的认知结构中去。
再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我们先复习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这个概念,然后提出速度变化的概念,再提出速度变化快慢如何描述,引出加速度这个概念。为降低难度,我们抓住直线运动的情况,不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易于接受、建立正确的概念,等到学习“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
第二类是不同学科知识的间断。高中物理里面有很多地方要用到数学方面的知识,数学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物理成绩的高低。如一次函数图象、图线的斜率和截距、三角函数、弧度概念、极限思想、二次函数的极值等等,教学时,教师对一些在高中物理中要用到的数学知识,需要对学生进行复习与补充[2]。在例题分析时,不仅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而且还要对数学运算做比较详细的分析演示,以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力的正交分解时要复习数学中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三角函数的知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像时要复习初中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及有关图象的斜率。
3.拓宽知识的“深化点”
由于初高中学段的不同,初中生接触到的有些物理知识是不严密的和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如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就是重力,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的感性认识,如鸡蛋碰石头,鸡蛋破了,而石头安然无恙,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有力才有运动等等,这些错误知识却会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往往顽固地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到了高中,学生在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中,又产生了困惑,这就是日常生活给学生的“知识”带来的负迁移。教学中要对这些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并做好新旧知识之间正迁移,找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使旧知识得以深化和拓宽。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现象要积极思考,修炼持续发展的反思力,追求教学时效性。
[1]温俊霞,谈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J] 考试周刊,2015(49):126
[2]吴怡,新课程理念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探索与实践[J] 课程教育研究,2013(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