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丰市草堰镇三渣小学(224127) 杨春高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的思路常常不在教师预设的轨道上,因而,是否能灵活处理突发意外,是衡量教师教学机智的一个重要标尺。教师只有善加利用“意外”资源,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意外生成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思考,才能让数学课堂绽放光彩。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经常会有一些突发奇想,打乱教师的预设环节,看似意外实则蕴含智慧,为此,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巧妙引导,帮助学生深入挖掘,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和方程”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学校体育小组有54人,其中乒乓球队员是篮球队员的80%,那么,乒乓球队员和篮球队员各有多少名?本来我以为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百分数,大多数学生都能列出算式“54÷(1+80%)”,算出篮球队员的人数,但突然有学生提出:“我不用百分数计算!”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就鼓励他:“快说说你的好办法!”该学生认为,可以将 80%分为 100份和 80份,54÷180×100=30(人),54÷180×80=24(人)。这个算法让其他同学也兴奋起来。此时我追问:“这是按照什么思路来计算的?方法对不对?”学生认为,这是将54分成了180份,先求出一份然后再分别求出100份和80份,这个答案很正确。我又问:“你还能将54分成多少?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另一个学生认为,80%化成分数就是,可以将 54分成(5+4)份,这样列式为 54÷(5+4)×5=30(人),54÷(5+4)×4=24(人)。又有学生提出,可以用方程来计算,设篮球队员为x,乒乓球队员就是 80%x,这样 54就分成了(x+80%x)份,列式为x+80%x=54,求解得 x=30,乒乓球队员为 54-30=24(人)。
学生的意外思路给课堂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一方面正面鼓励,另一方面则因势利导带领学生展开探究,通过巧妙点拨,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在于能否根据意外促成学生的精彩生成。在课堂意外发生时,教师要将错就错,利用资源进行灵活调控。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我出示了题目“求:1.底为 2 米,高为 1.5 米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底为2米,高为1.5米的三角形的面积。”原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道习题,没想到居然有学生列式为“S平行四边形=(2+2)×1.5÷2;S三角形=(2+0)×1.5÷2”。很显然,这是学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的负迁移,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当成了梯形来计算。面对这样的错误,我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到底能不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呢?经过讨论学生发现,当平行四边形的一条底边缩短就形成了梯形,当梯形的一个底缩短为0时就变成了三角形,也就是说,三角形可以被看做是上底为0的特殊梯形,因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也可以写为“(底+0)×高÷2”,简化为“底边乘高除以 2”,“(2+0)×1.5÷2”的结果和“2×1.5÷2”是一样的。由此,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对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有了深刻认知,并对三种图形的关系有了深刻印象。
学生的错误给教师带来了教学灵感,在将错就错中让学生展开辩论,积极探索,为学生的思维拓展搭建了桥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意外错误常常是潜意识在作祟,为此,教师要善加利用,相机引导,带领学生“雾里看花”,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可能性的大小,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商场搞转盘摇奖活动进行促销,转盘共分为8个区域,其中红色1份,黄色2份,蓝色2份,白色3份。如果指针落在红色区域则为中一等奖,落在黄色区域则为中二等奖,落在其他区域为不中奖。请问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8次可能中几次奖?转48次呢?”学生经过计算,发现有的可能性中一等奖,转8次会有一次中奖的可能性,转480次会有60次中奖的可能性。我追问:“你如何看待中奖?”学生认为,转8次就能有一次中奖,那么转24次或者480次,中一等奖的可能性就会更多。针对学生的理解,我不置可否,继续引导:“那是否转的次数多就一定能中一等奖吗?”学生经过讨论后发现,计算出来的结果只能代表一种可能性,即便有很多次机会,但不一定都能中奖。
总之,意外是有效的课堂资源,教师善加利用,就能够生成精彩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