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9-084
每一首古诗都是作者在当时的背景下记录的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中的内涵,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新课标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朗诵和理解古诗的诗意,还要求学生能够品读欣赏古诗的言语艺术,能够进入当时作者写作的情境,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本文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探讨基于写作方式进行古诗教学的实践。
一、在基本要素的提取中理解古诗字面意思
练习: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成一篇作文,提取出古诗中作文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此完成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
从“烟花三月”可以知道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初春的三月,从“故人西辞黄鹤楼”可以知道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黄鹤楼。这首诗所描写的事件是在唐朝玄宗时期,孟浩然到洛阳求仕未果,故决定漫游古时吴国和越国的故地,他要从武昌乘船去扬州,而李白当时正好在江夏游玩,二人在武昌相遇。这样,学生通过对作文这几大基本要素进行整理,对古诗的字面意思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可以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为学习好这首诗做铺垫,教学方法简单有效,事半功倍。
二、在作文中想象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拉斯金说过:“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我国的古诗言语精练,意蕴含蓄,意境深远,讲究平仄,严于用韵,格律严格,魅力无限。古诗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主要是由于古诗中含有丰富的意蕴,言尽而意无穷的魅力是无法表达出来的。况且小学生接触古诗的时间比较短,再加上自身的生活阅历有限,不可能做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意”。如果过于追求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文章不理解,而如果一味追求精讲细究,忽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则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古诗的热情。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进行古诗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学,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必对学生提出过高过严的要求,只要求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美丽的江边风情:广阔的江面上,几艘小船飘来飘去,配上音乐,出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我的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大展宏图了,恰巧时间是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百花争艳,我祝福好友一帆风顺。
三、在作文内容中体会诗人真实的情感
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中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该做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展开想象,获得诗中的情感体验,感受言语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与培养目标两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中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
古诗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勾画出友人离别时的情景。李白借景抒情,用绘画的手法呈现出一幅大江送行图。诗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是在写景,但诗中所描述的细节是李白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他一直送朋友到船上,然后在江边目送友人乘船离去。船愈行愈远,帆布的影子已经模糊不清,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去,直到船影完全看不到,消失在天空的尽头,这时李白才注意到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向远方的水天交接之处流去。在文章中,作者用“孤”“远”“尽”这三个字来寄寓自己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日才能相见?此刻好友孤零零一人,旅途不免寂寞,但愿他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这种内心独白正是借景抒怀。“唯见长江天际流”,承接前句,托物寓意。一片孤帆消失了,面对悠远无尽的江水,诗人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长江。这滔滔江水,那远去的江帆,满溢着诗人惜别的深情和无限的眷恋,让人回味无穷。这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想象二人离别时会说什么,做什么事情。在课堂中进行第二次练笔,再现李白当时的情感世界。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对文章写作背景前后知识的掌握与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这对没有历史知识背景的学生来说,掌握是比较困难的。古诗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作者写作情境中知识的传授,以现代作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写作进行古诗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情境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奇异灵空的文学世界自由飞翔,同时做到读写交融,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