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市泗洪县明德学校(211900) 李 珍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阅读教学要走出满堂灌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自主学习,在探究中凸显他们的主体性地位,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习离不开思考,思考源自于疑惑。孔子早就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有效的思考,学生的探究就难以有效实施,学生的有效学习也就难以推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质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巧妙地设置疑问,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通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陌生到相识再到相知的过程,描写了爱因斯坦虽然是一个伟人,却能够与一个普通女孩真诚相处,并成为好友,展现了他平易近人、不修边幅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之初,教师可凭借教材设置疑问:一是紧扣课题设疑——一个是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一个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女孩,两个地位如此悬殊的人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二是紧扣教材插图——爱因斯坦是著名的大人物,请看这张插图:他衣衫不整、头发蓬乱,为什么会这样?这样的人怎么算得上是一个伟人呢?
这样,教师借助疑问,唤醒了学生沉睡的探究动力,为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奠定基础。
任何一种思维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随着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阅读教学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相应情境,让学生的思考探究在适切的情境进行,使自主探究活动不断深入。例如,教学《牛郎织女》时,教师紧扣故事发展的高潮,创设探究的情境:“同学们,‘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牛郎和织女在分离了一年之后,终于有了再次见面的机会。看着这茫茫的银河,看着这些为他们搭桥的喜鹊,回想起之前的生活遭遇,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与此同时,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牛郎织女相聚的视频和音乐的渲染,润泽学生的心灵。面对此情此景,学生的心情被感染,思维被激活。自主探究之后,他们的言语表达真挚而流畅。
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值得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有那些具有一定认知难度,关乎文本核心价值取向的问题才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在引领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切不可要求学生一蹴而就,而要在认知的转折点、思维的质变处为学生设置相应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例如,《维生素C的故事》一文,“一次探险”和“维生素C”之间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在课文故事中发生了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有的教师没有意识到两者之间逻辑联系的难度,直接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哥伦布是怎样在航海中发现维生素C的?”这样的思维跨度太大,让很多学生无法进行探究。其实,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事件发展的每一个情节与“维生素C”的发现进行链接,明晰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步步为营中逐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阅读教学中探究活动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但是,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长期实践和历练,才能有所进步。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文本内容出发,开掘出适合学生思维探究的话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例如,在教学《狼和鹿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两个关键词语“功臣”与“祸首”进行探究:在鹿群繁衍生存的状态中,狼群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容,厘清事件发展过程中狼群和鹿群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梳理关系、感知逻辑中提炼事件发展的核心因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仅仅关注文本内容,读懂故事,而且他们的思维在不停地运转,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思维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当下,阅读教学已经逐步走出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释放。在这种质态下,积极推动学生的探究活动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文本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思索探究中,真正读懂文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