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不该忘却的角落

2015-03-01 10:1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225243王治国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9期
关键词:隐者批判性狐狸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225243) 王治国

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学生绝不轻信现有的结论,绝不盲从于别人的认知。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说话,质疑的意识也逐渐下降。这说明随着阅读教学的深入,学生的思辨能力却每况愈下。因此,只有抓住学生自主提问的机遇,给予学生高效而真实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合作探究,在解释疑惑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先请看《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断:

师:整体上看这首诗,“隐者”是真正存在的一个人吗?是否会有另外的含义?

生:假如他不是一个真正的人,诗人为什么还要“问童子”呢?“童子”也就不会“言师采药去”了。有具体的人物和对话,我觉得“隐者”应该是一个人。

师:“隐者”在诗歌中并没有出现,能根据诗歌的内容猜测一下他是怎样的人吗?

生:我想他一定是一个世外高人,就像当初没有出山的诸葛亮一样,过着悠闲惬意的生活。

师:能结合诗歌中出现的人和物来推断吗?

生:他一定是一个品性高雅的人。你看,他生活的环境很优美,有青翠的松树,有洁白的云朵,有俊俏的童子,这些都可以反衬出“隐者”的身份和形象。

对这首诗的教学,笔者思考:首先,这首诗歌语言浅显,内容简单,没有生僻词语,只是描写了诗人与童子的对话,通俗易懂,编者为什么没有将它放在中低年级,而要放在高年级呢?显然,这首诗必然不会是想象中的简单;其次,在寻访未果之后,诗人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云”“山”“松”“药”等具有鲜明禅学境界的事物来推动情节发展呢?这背后是否具有深层的意境?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穿越语词表面的藩篱,共同探究思考,将批判精神融入其中,实现对诗歌多元解读和个性化体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逆向而行,在特立独行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一文,一提及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狐狸,学生就嗤之以鼻。但任何事物都有着其两面性,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不仅固化了他们对狐狸的认知,更影响其发散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师:寓言最后,狐狸的语言显然是一种无奈,但纵观整篇课文,狐狸的行为难道都是一无是处的吗?

生:狐狸想要得到自己的东西,能够想方设法,在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也没有轻言放弃。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劳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点是好的。

阅读的过程是作品意义与读者认知相互推动、彼此交互的过程。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感知借助言语的形式蕴藏于文本中,传递给读者;而读者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对作品给予的刺激进行能动的反应,这是一种理性批判。寓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本样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但其蕴藏的道理也是作者自身的个性认知,并不能奉为圣典。教师在教学中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从狐狸的言行中提炼出积极因素,引领学生从中获取正能量,这正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历练。

三、契合需求,在发现解决中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这在其言语风格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有学生提出:写克隆的文章很多,不少的文章写得很生动有趣,这篇文章有什么东西可学呢?为了尊重学生,契合学生的要求,教师将这篇课文的教学设定了以下几个板块:一是整体阅读课文,提炼概括课文关于“克隆”的知识点,感知课文内容;二是引入拓展资料,从更多视角了解克隆,形成网络状的知识扩散;三是对比阅读文本《不久就有两个我吗?》,感知不同文本在语言表达上的风格和特色,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提升;四是整合资源,积累知识,以“克隆”为主题进行练笔,文体不限。

在教材编者看来,高科技的克隆技术对于学生而言比较陌生。殊不知,当下学生接收新事物的渠道非常丰富,他们对这样的高新科技早已了解了。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课文内容之后,通过资料的拓展与延伸,将学生关注点聚焦在对文本语言风格的对比与赏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信息,而是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范畴。

总而言之,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仅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个体生命质量的重要标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学生的问题,依循其独特的心理规律,提升其批判性思维素养。

猜你喜欢
隐者批判性狐狸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续篇
寻隐者不遇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