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市江安镇葛市小学(226534) 邹青青
学生数学素质养成需要经历一个过程。首先是建立文本数学概念,对数理进行纸面上的解读;然后是认知延伸,激活思维呈现发散状,向数理外延方向挺进;最后是实践体验验证数理认知,在生活运用中形成数学素质。从文本数学到生活数学的“三级跳”,让学生思维认知由平面解析走向立体运用,不仅诠释了数学教学思路,也明确了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为教师开展高效教学提供重要参数。
学生接触数理概念自然是源于教材文本,由于现行教材文本有很强的可读性,小学高年级学生大多不需要教师讲解就能够看懂。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让学生在上课时就建立一些数理概念,这样在教师讲解后,其认知会进一步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还要对学生学情有细致把握。学生个体学力差异很大,教师要对班级不同群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文本学习时给出不同的讲解方式,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建立数学概念认知。
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是非常陌生的,教师要给出适度解读:“升和毫升都属于容积单位,1升=1000毫升,和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有本质区别。升和毫升分别用L和mL来表示。1升、1毫升究竟有多大呢?现在看大屏幕,这里有两个纸盒。这个大纸盒里的容积就是1升,这个非常小的纸盒的容积就是1毫升。”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对升和毫升概念进行了形象解读。特别是运用多媒体展示立方体纸盒来认识升和毫升的容积大小,给学生带来直观感受,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升和毫升这两个概念,并且明确了“1升=1000毫升”的等量关系。这也为后面思维延伸做好了充分准备。
学生有了数学概念认知,基本达到了文本数学的要求,但还没有上升到实践高度,这些数学概念还处于雏形阶段。因此,教师要进行多角度、多视角引导,让学生思维呈现发散状,及时突破文本约束,向数理概念外延进发。由于文本数学到生活数学还有很多制衡因素,教师要注意寻找二者的交互点,及时调整引导方向,让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形成有效对接。学生思维发生转移,其维度自然升级了,这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体现的是学生思维的成长。
如在学习“对称、平移和旋转”时,学生对相关概念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知,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我专门设计了一组训练题:①对称的东西无处不在,现在看看你的周围,你能够找到多少对称的东西呢?②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你能够找到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吗?③实际演示一下平移,需要掌握哪些要领呢?④你从家里来到学校,这算是平移吗?为什么?学生很快进入到问题研讨中,课堂研究气氛也浓厚起来。
教师只是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学生就被这些问题所吸引。这是因为文本数学概念和生活有了一些关联,学生思维被激活了,需要用讨论实践来验证认知。这些思考问题具有激发学生思维的能量,让学生迅速打开思维,从不同维度展开讨论,感性认知逐渐向理性认知过渡。
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需要经历实践检验这个过程。将文本数学上升到生活数学,是学生数学能力的实质性提升。通过实践操作,数学概念得以检验,学生思维认知更加稳定了,自然而然形成了数理认知体系。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认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学生思维出现的偏移进行校正,对学生思维进程中的优秀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这样,学生获得的实践感知也会由直观感性向抽象理性方向发展,最后形成数学综合素质。
如在学习“倍数和因数”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倍数和因数的相关概念,为巩固这些思维收获。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更深刻的认知。第一题:全班同学座位是如何排列的呢?排数、每排人数和总人数是什么关系?第二题:你知道自己的学号吗?我现在要找一些人,你看看是不是符合条件:我要找3的倍数,请举手;我找48的因数,请举手……
学生学习文本数学形成的只是平面理论,还比较肤浅,一旦应用于生活实践,这种认知就会成为立体状,凝结成固有能力。
综上可知,将数学认知运用于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检验数学概念,由此建立起来的数理认知,自然是最高层次的。因此,教师要在学生认知升级中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帮助学生阅读解析文本,初步建立数学概念,然后延伸数理,让学生形成发散思维,最后是理论联系实际,实现认知的转化,形成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