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山水田园诗歌中留白的文化对比分析

2015-03-01 08:30程丹红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5期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山水

乔 芳 程丹红 陈 洋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中英山水田园诗歌中留白的文化对比分析

乔 芳 程丹红 陈 洋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

留白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诗歌中的留白手法也很常见,留给人读者无限遐想,让人意犹未尽。诗歌中的留白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本文就中西山水田园诗歌中的留白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在两种不同文化下的留白的同异之处,以对后续研究有一定作用。

留白说是指在艺术创作中所要表现出来的东西不明确、也不明朗的直接进行表明,而是留给读者或者欣赏者无限想象空间,让欣赏者独自填补这个留白,这是术创作的一种手法,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的绘画中有:记白当黑;书法上:布白;戏曲中角色:亮相。“取径贵深曲,盖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那么这种能够引起热门想象的地方就是让我们通过隐喻、暗喻等手法,将真正的艺术想象空间留给懂得欣赏的或者能够接受的人。中国古诗词不仅讲究留白,英国诗歌也讲究留白,莎士比亚在其作《哈姆雷特》中说:“此外只有沉默。”法国的诗人马拉美也说:“诗歌只有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自己去理会,去分享创作的愉快,才能真正的了解诗歌的真味。”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这首诗歌是陶渊明在南山云游的时候随性而作,诗歌里所要表达的我们都不知道,知道的只有诗人自己心里清楚,那么他想给我们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仔细分析这首主要表现的内容,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归来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诗人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此景的情味,何其逍遥、自在、恬静。陶渊明的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纯真,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采菊花的途中遇见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是一位仙游归真的山水田园诗人,他寄情于山水,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氏,他曾写过的《桃花源记》,让我们流连忘返那个世外桃源,古朴、纯真的桃源世界,而这个梦幻的桃源在哪呢?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后人都会去追寻这个人间天堂,可是我们都不得而知,这诗就是表现一种避世隐归的生活态度,这也是对权力、名利的一种否定,回归大自然不问世事的思维方式。[1]

在威廉·勃特勒·叶芝的诗中也可窥见一斑,我们看看他颇富盛名的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茵纳斯弗利岛》)。湖岛的和平恬静和秀丽风光,令身居都市的诗人无限向往,“While I stand on the roadway,or on the pavements gray,I hear it in the deep hearts core.”在诗人看来,优美宁静的田园与污浊喧嚣的都市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诗中运用了大量贴近自然生活的意象,如 clay(小屋)、wattle(柳条)、bean-rows(成排的云豆)、hive(蜂巢)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动作描写,如 go(去)、arise(起身)、build(建造)、live(生活)等,通过这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展现了一副安静、和谐的画面。威廉·勃特勒·叶芝诗歌的意境与陶渊明诗里的意境很相似,我们看下面的这些意象,小屋,湖水,篱笆,禾苗,蜜蜂,树林、空旷的大地,这样的田园意象立刻把人带入恬静的乡村山野生活“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味道。诗人英国蒲柏也曾有这样的感慨:“这种人活的真快活,几亩祖田,就把自己的愿望和所关注的世间万物包揽无遗,他们满足于站在自己的田间呼吸着故乡的空气。”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原因不外乎是在他看来人活在这世界上总要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否则他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的生活中。然而社会总是有一套被公认的价值标准,大多数人便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里,地位、权力、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和参考标准。而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也已经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地位、权力、名誉),必须费尽心机去争夺、钻营,装腔作势、察言观色以及溜须拍马等,都是少不了的。既然如此不如回归大自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存在的价值。这样的思想在中国诗歌中出现的频率甚多,李白、王维、孟浩然等,那我们看李白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他的《山中问答》里他这样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我们再看看叶芝他在的《茵纳斯弗利岛》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逃离纷扰的尘世,虽然他隐逸的原因不是为了逃避官场,但和当时的社会不无关系,这也是为什么他不愿在尘世中奔波追求,19 世纪末的爱尔兰,资本主义得到了充分发展,但也给当时社会生活带来的一系列的灾难: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和环境污染严重,人们的健康遭到破坏,商业化和都市化使人们跌入一种苦闷、孤独、困顿的生存状态,资本主义的新的面目。悄然地破坏着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这让一些追求自由、和平、宁静、恬适的大自然风情的人们感到难过和伤情,再加之世纪末的暴力和战争更是让他们感觉到恐怖和绝望,所以选择隐逸和归田就理所当然了。”(王颖,2009)读完了这两篇幽静、闲适的诗歌,留给我们的却是不尽的想象,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留白。留白只是一种欣赏上的说法,留白是我们在读诗、观画中应该具有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和感受。(曹思思,2010)[2]

综上所述,我们发展中国山水田园诗人在处理留白、空灵上比较含蓄委婉,而英国山水田园诗人则比价大方、直白,这也是文化传统导致的诗人的创作在诗歌表达上的不同点,当然他们都在留白和空灵这个问题上有一致性,都懂得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

[1]曹思思.《 中西方诗歌的文化共性.北方文学本文系》.2010 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语用正迁移与二语语能力发展的研究》(青年基金,编号为 YY1014)的阶段性成果.

[2]王颖.《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现代性解读》.时代文学.(4)2009: 65--70.

猜你喜欢
陶渊明田园山水
你好,陶渊明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一处山水一首诗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山水》
《陶渊明 饮酒》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