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225700) 张 婷
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负责教学设计和情节推动,自然要主动出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目标。这些教学方法就是招数。教学效果如何,与教师设计的招数有直接关系。如果教师还没有出招,学生早已有了破解之法,这样的招数就没有多大实效了。因此,教师要调动教学智慧,多设计一些虚招,由于这些虚招带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很难不中招。
课堂教学中的虚招,是指教师故意抛出一些噱头,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造特定的课堂气氛,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因为虚招有很强的诱惑性和不确定性,自然能够造成一些悬念,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意境之中,在教师的调度下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也许是内容过多涉及“大道理”,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于是,我顺手拿起麦克风对学生说:“这麦克风就是为你们准备的,等学完课文之后,我要请一位同学来做一回校长,给咱们来一段精彩的演讲。如果讲不好,要接受处罚的,让他给咱们跳个舞吧。”学生们都哄笑起来。我说到时候要找班级里表现最差的那个学生来演讲。学生听我这样一说,都不敢怠慢了,积极举手发言,专注度大幅度提升。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前面设计的所谓“让学生当校长并演讲”的教学环节,实际是一个虚招,教师根本就没有打算真正实施,可学生并不知教师说的是真是假,自然不想成为那个“献丑”的校长。但学生又充满期待地要看别人表演,课堂教学气氛即刻被点爆了。
课堂教学使用虚招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欺骗,而是一种斗争策略,如果设计精当,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虚招实用,以虚促实,可以巧妙实现教学行为的转移。教师从虚设的环节开始,逐渐将学生引入实实在在的训练项目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学习体验。这在“三十六计”中应算是“暗度陈仓”了,表现了教师运筹帷幄的教学智慧。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散文,语句精美,可读性很强,很适合学生朗读训练。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为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就进行了虚招实用的设计。于老师提出要和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学生顿时来了精神。于老师先找了一个学生朗读,结果这个学生表现得很好,于老师给予了极高评价,他请了一个学生来帮他参加比赛,被叫到的学生自然不敢怠慢,读得非常投入。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也被紧紧扣住,训练效果相当显著。
教师虚设了要与学生比赛的计划,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然后又巧妙地回避了自己的出场,让其他学生代替比赛。试想一下,对学生而言,能够代表教师参加比赛,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所以学生一定要表现得最优秀才能对得起“替补”这个身份。教师的巧妙设计,把学生“哄”得团团转,以要与学生比赛这个“虚”转移到朗读训练这个“实”上来,过渡自然巧妙,学生“中计”了还乐此不疲,这不正说明教师虚招设计的精妙吗?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群体设计更多的虚招,甚至不惜挑起事端,激发学生的斗志,让生生互动呈现猛烈碰撞。这对提升学生的探究力度,实现认知升级有重要促进作用。
在学习《花瓣飘香》这篇课文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课堂导入阶段就开始设计虚招:“今天咱们要来学习《花瓣飘香》,我先读了两遍,却不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能够帮我找找原因?同学们先读一读,看看这篇课文到底说了什么事。”学生很快就进入了课文阅读中,读得非常认真。读完课文后,我并没有让学生解答前面我提出的疑惑,又继续说:“我现在突然明白了我为什么没有弄清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可又一个疑惑产生了。课文最后说‘我’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放一盆在母亲的阳台上呢?谁要是能够帮我解开这个难题,我一定去买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母亲,另一盆送给你。”学生开始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教师故意说这个不知,那个不懂,当然是装出来的,分明是虚招。如果学生信以为真,就说明教师装得像,很好地就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这其实是教师的攻心术,用得巧妙,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中引入虚招,并非是教师哗众取宠,而是要抓住学生的敏感神经,针对学生的关注问题进行巧妙设计,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展开教学。但教学艺术内涵丰厚,艺术运用教学良方,还需要针对学生的接受实际,选择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让教学艺术发挥超级魅力,赢得教学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