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整合,彰显古诗教学之魅力

2015-03-01 07:41江苏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214191过莉红
小学教学参考 2015年16期
关键词:古诗情怀诗人

江苏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214191) 过莉红

长期以来,古诗教学形成了就诗论诗的单一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这窘境中“突围”,使我们的古诗教学闪烁着无限的时代魅力呢?

一、依据不同作者的作品风格巧妙整合

每位诗人的作品都彰显着他个性的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写作特色入手,进行适度赏析,领悟诗人的创作风格,让学生见人知诗,见诗如见人。例如,教者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望庐山瀑布》和《绝句》时,是把这两首诗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那看似独立的两首诗用什么红线来串联呢?教者引用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评价语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两位诗人的写作风格进行比较。如,李白的大胆想象、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中。而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则把细致入微的描摹却又不露痕迹的风格尽显在字字讲究工整的特点之中。正因为整堂课的教学采用新的解读方式,教学过程趣味盎然,学生惊叹不已。由此,我们感到古诗教学不仅是字面意义的疏通和对作品情感的体验,而且还是一种文化层面的感性欣赏和理性批判,而这种教学境界来自于教师深厚的诗歌涵养。

二、依据不同作者的作品主题巧妙整合

我国古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是丰富多彩的,有山水诗、边塞诗、离别诗、爱国诗等题材。教学中,如果按主题整合教学内容,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都是南宋诗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但是两首诗所反映社会的角度又是不一样的。《题临安邸》“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表现了南宋的统治者们在南逃至临安后,依然穷奢极欲,置国耻家难于不顾而终日沉湎于酒色香风中的种种丑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沦陷的原因及江南面临的命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表现了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在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空盼王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一腔忧愤与同情。这两首诗正好是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种种特征。因此,将这两首诗整合起来,互为表里,互相映衬,这样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就更为深刻。

三、依据同一作者的作品倾向巧妙整合

诗人的人生经历各不相同,而不同的经历又产生不同的心路历程。例如,李白出蜀时的踌躇满志,遭权贵谗毁后报国无路而心中愤懑不平,长期漫游与漂泊使他产生浓浓的思乡情怀。杜甫则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表现了感时忧国、念及苍生百姓的情怀。孙双金老师的《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整合的策略。诗圣杜甫《春望》一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为了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孙老师补充了诗人“平生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了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四、依据不同时空的相关内容巧妙整合

文本因读者而存在,同样留给读者想象和质疑的空间,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富有个性和创意的。只有这样,文本才能常读常新。同时,新课程也赋予了我们对教材文本自由解读权和取舍重组权。一位教师在教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时,把刘金先生写的《〈枫桥夜泊〉新解质疑》和台湾女作家张晓凤写的小说《不朽的失眠》放在一起进行教学,使学生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对诗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整合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新读新写的观念,使得古诗穿越时空的隧道焕发无穷的生命活力,也使学生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我国古代诗词,无论是从内容和形式,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勇于思考,依据新课程为指导,巧用整合理念,勤于课堂教学实践,原来被教师视为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就一定能显现出无穷的魅力!

猜你喜欢
古诗情怀诗人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诗人与花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