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县曹甸镇中心小学(225803) 郝名兰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引导、进入的意思,就是运用导入语言及行为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的手法,是一节课中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堂导入犹如乐师弹琴,第一音符就十分悦耳动听,能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而获得语文体验,让学生最终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好的导入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惬意,教学效率将大大提高。
但是,一些语文教师对课堂导入的策略和原则缺乏研究和探索,对学生的层次、水平和心理了解不深,导入时根本不讲究艺术,使得课堂导入环节流于形式。如有些导入很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通,非常单调;有些导入看似很花哨,但实际上却缺乏实用价值。这些导入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显然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也使教师的教学活动难以取得预期的目标。
古人云:“若起不得法,则杂乱浮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的,强化第一印象,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那么,怎样的导入才是有效的呢?
就是要把握好教材、分析好学情,这是提高课堂导入有效性的前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可见,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课堂导入当然也一样。
对于教材,我们首先要弄清教材的内容和它的编排特点,以及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设计出相应的导入方式。对于学生,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个性和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比如,低年级学生更喜爱儿歌、故事、动画片等对视听感官刺激比较强烈的形式,而高年级的学生更喜爱神话故事、游戏、优美的图片或是动听的音乐等,他们多了一些精神需求和思辨色彩。那么,教师在设计导入的时候,就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导入方式。
导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学时间段也应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所以说,导入形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师选取恰当的导入方式,而恰当的导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武器。在讲《长江之歌》时,教师们一般采用播放歌曲来导入,而在上《夹竹桃》这篇课文时,有些教师就从作者季羡林老先生替北大一个入学新生看行李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作者的优秀品质,达到学文以移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烈的学习愿望、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活动时最重要的动因。培养这种愿望的工作,是跟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安排紧密联系的,并且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的。”所以,导入具有趣味性,就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就能营造出一种积极参与的氛围,让师生间的交流更融洽自然。
朱熹有言:“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因此,在设计导入语时,教师就要正确处理旧有知识与课堂新授知识间的联系。所以,很多教师也常常使用复习旧知来导入。这样,不仅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或学生的已有知识积累进行了回顾,也为新课的目标与重点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即教师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智能结构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以,教师在教学伊始,如果能注意运用启发式导入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就一定能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探究兴趣。
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民歌总是简短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是足够写成整部书的。”一堂课上,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导入时间过长,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落实。因此,我们的导入内容要生动,语言要简洁,形式要灵活多样,最好一两分钟便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将时间空出来让学生进行新授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其实,导入的方法可以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变化,但是要让导入更具有实效性,则不外乎以上这几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