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方言蕴含的丧葬文化

2015-03-01 02:06李延梅,王宁宁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亡者孝子安塞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5)03-0045-04

收稿日期:2015-03-10

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基金项目(13BWXC33)。

作者简介:李延梅(1968-),女,陕西子长县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方言与民俗文化。

The Funeral Culture Connoted in Ansai Dialect

LI Yanmei, WANG Ningning

(Schoo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Yan’an University, Yan’an 7160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 regional dialect is pregnant with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Ansai dialect, there are many funeral words. We can see the unique funeral culture of Ansai and the special cultural psychology of the local people.

Key words:Ansai dialect; funeral culture; psychological traits

安塞县位于黄土高原腹地,属陕西省延安市辖县,东与子长县、延安市宝塔区相连,南接甘泉县,西邻志丹县,北与榆林市靖边县接壤。从地域上划分,安塞属陕北地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安塞方言属晋语志延片。 [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2]50而方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地域变体,不仅是当地人民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反映了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心理特征。由当地方言反映出的当地的丧葬文化更是独具地域特色,庄严的丧葬礼仪程序更是反映出了传统的安塞人民具有浓厚的孝亲意识和生生不死、事死如生观念。在陕北,丧葬和婚嫁并称为“红白喜事”,作为“白事”的丧葬,其仪式的隆重程度不逊于婚嫁,而繁杂程序又远远超过婚嫁。下面我们就从葬前、出殡和葬后的丧葬礼仪程序所包涵的方言词语来逐一探讨安塞浓厚的丧葬文化。

1 方言词所反映的葬前文化

贺寿木:安塞的丧葬从“贺寿木”开始。“寿木”就是棺材,一般由老人的儿女们购置。“贺寿木”便是举行站材仪式,指寿木做好后,老人坐在寿木前,儿女则跪在下面磕头,其目的是为老人添寿加福。寿木以柏松为主,也有榆木、柳木、杨木、杜梨木的,但必须用活木做。寿木的规格有“四片木”“八弦”“全三”“三箱五盖”“全五”等。 [3]834

老衣:即寿衣,提前由老人的女儿做好,寿衣的数量一般为五、七、九件,即单数,寿衣的材料则必须用绸子,而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有“断子”的谐音,不吉利,而绸子则有“稠子”的谐音。“老衣”最好是在老人身体好时,在闰月做,据说这样可以为老人添福添寿。老人在弥留时就要把缝好的寿衣穿好,住在后窑的要赶紧往前窑移,相传人去世后不过两道门,认为过两道门受罪。

守气:老人病危时,在外的儿女都要往回赶,谓守气。当地人十分看重为老人送终,即老人临终时子女均应到齐,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孝。

指明路:老人故去,首先扭倒头鸡(男用母鸡,女用公鸡),烧倒头纸。称之为倒头是因为忌讳说“死”,倒头鸡是用作引路的。之后,亡者的女儿手执系镜的尺子为前导,长子端水碗举火把紧跟着,其他人随行,朝墓地方向嚎哭,百步之外,焚香烧纸,倒水扔火把,边走边喊边哭:“爸(妈)呀请走明路。”止哭而归。 [3]834陕北许多地方都有此风俗。 [4]

移尸:在“指明路”结束之后,要把老人的尸体从炕上抬在铺干草的脚地上,亡者身上要盖白纸,两足用黄、白线扎紧,左手拿打狗棒(荞面捏成且烧熟,死者刚去世时,由孝子捏成),右手戴喂狗饼(同上),胸前挂红布袋,嘴里噙口含钱(即置于死者口中的铜钱或钢镚儿等金属货币,是传统“饭含”礼的遗留,目的是避免逝者在阴间被野狗惊扰,和表示生者不忍心让死者空着嘴离开人世)。从炕上往下抬尸体的时候在尸体原停的位置压一块石头,称“压殃石”,目的是压住灾殃。并且将剪好的岁数纸挂在大门外,袁占钊《陕北文化概览》:“人死后由邻居老妪用白麻纸剪成条条,每条代表一岁,扎成一撮挂在门上叫岁数纸。” [5]393

请阴阳:阴阳,即从事星相、占卜、相墓、殡葬职业的人,古称为葬师。请阴阳主要是请他来择日埋葬,测定陵地。择日又称之为“批阳单”,之后将阳单放入死者怀里,择定下葬日子。

报丧:当择定下葬日子之后,孝子要报丧,报丧者头上绑一黑手帕,见了要请的人应下跪磕头,把噩耗与下葬时间告诉亲戚,邀请其参加亡者的葬礼。

搭灵棚:灵棚是停尸、放柩、供人们祭奠及孝子守丧的地方。尸体在脚地停放后,开始在院子搭灵棚,挂挽帐,写挽联,挂遗像。灵棚正中挂一幅能遮蔽尸床或灵柩的大帐幔,帐幔正中书一大“奠”字,帐幔前空中悬吊剪有各种图案的条形白纸“吊帘”,上书悼语;正前方摆上方桌,桌上正中靠帐幔处供奉标志死者灵柩的灵牌或遗像,灵牌或遗像前摆上“倒头鸡”以及茶饭、点心、果品等供品,桌前沿陈列香筒、香炉等祭器,同时点上一盏长明灯,桌下要放上一大砂锅,供孝子烧纸和来客祭奠盛纸灰使用,桌子两侧铺上谷草或麦草,供孝子守丧跪卧。每有祭吊者,孝子均要跪守灵棚。

盛函:也叫“盛殓”或“入殓”,即将尸体放入棺材之中。人死后三天时,若无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体抬进棺材里,早晚都可以,但不能见太阳。“盛函”时必须有娘舅家人在场,或得到他们的允许,全体孝子参加,亲邻帮忙,由本族年长者主持。盛函时,先将棺材打开,用孝布将棺材内擦净,铺白、黄纸各七张,放七柱香,放置七枚铜钱、七色麻丝、七根针、七张纸钱等,一孝子跪在门口,其他人将亡者遗体从地上抬起越过孝子脊背,仰面放入棺材内。娘舅家人为死者整衣冠,盖上准备好的绸子料,合拢寿盖,移入灵棚内,头朝东,脚朝西放好。

出号:号即丧服。老人去世后,孝子及其重要的亲戚在亡者的葬礼上都要穿着丧服。陕北人把通知娘家人戴孝叫“出号”,亲戚来戴号的,由一长者给出号,出号根据与亡者的亲疏关系以及辈分故而长短不同,重号由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已婚孙子外孙、姑表侄儿等戴,其中长子长媳、长孙长孙媳更重,与亡者同辈只出一小块号布,戴在头上或绑在手臂上,未婚的小孩只带号帽,重孙子则要戴红色的号帽。从中也可以反映出陕北人顺应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坦然豁达的人生观。

奔丧: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知悉死讯后,持冥纸香烛祭礼吊唁,称之为奔丧。奔丧者要进入灵棚烧纸,丧家必须礼待,要有人在灵前哀哭报客,无论长幼,只要是前来吊唁者,孝子须行跪礼。安塞当地习俗,在这一过程中丧家雇请的乐队在大门前用唢呐鼓乐接客,死者子女为表孝顺,娘舅前来奔丧时,往往长跪不起,直到娘舅允许,才能起立。

哭丧:哭丧仪式也是安塞丧葬仪式的一大特色之一,哭丧即亡者子女自亡者死后直至下葬对亡者的死进行哭唱的丧礼仪式,大多是由妇女来进行的,一边哭一边倾诉自己对死者的思念之情,参加丧事的左邻右舍会站在旁边进行评说。 [4]可以说,哭丧仪式在丧仪中贯穿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尤以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最受重视。

迎幡子请纸火:在出殡之前,要进行迎幡子、请纸火的仪式,由吹鼓手来引路,从做幡子与纸火的地方迎到灵棚。做好的幡子系在长长的引魂竿上,引魂竿用一柳椽做成,顶上顶一用白纸做的仙鹤(由于安塞人民认为仙鹤是亡者去西天的乘骑,预示逝者驾鹤西去),白鹤下面挂有幡子,幡子用麻线、彩色皱纹纸、镜子、卜郎鼓、火蛋、花等连接而成,幡子讲究做的稠、重、长,寓示着后代兴旺发达。纸火即用纸和高粱杆做成的出殡当天烧给亡者的各种冥器。纸火分大、中、小三种,大院四十八件,中院二十余件,小院十余件,大都是一些窑洞式的院屋房门、家用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纸火的样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用纸做成的楼房、汽车以及现代的家具家电也应有尽有。按照安塞民间的说法,把纸火在亡者墓前烧掉,相应的在阴间就会变成各种实物以供亡者享用。引魂竿由长子、长孙扛上,走在前面,纸火随其后,迎回后纸火按院子样式摆进灵棚内。

请三代:迎幡子和请纸火完成以后,接着要请“三代”,即将亡故的前三辈亡灵的名字写在用黄纸折成的牌位上,盖上黑纱,到十字路口打香烧纸,呼唤亡灵,有的则直接到坟上捏一撮土,呼唤亡者到灵堂来,进行祭奠。亡者请回来时,妇女们嚎啕大哭,以悼亡者。这一习俗是安塞人重伦常、尊祖宗的传统意识的反映。

领牲:即给亡者敬献活猪或活羊的祭祀仪式,在出殡的前一天举行。旧时中午领猪,晚上领羊。现均在上午十点后开始,领牲时将牲畜赶在灵棚前,把冷水浇在它们身上与耳朵内,总管或孝子们说清猪羊由谁敬献,并劝亡者领受享用。猪或羊被冷水刺激后,猪拱地、羊大颤为领,若不领时,孝子说一些亡者生前没有了却的事情,让亡者不要担心,由他们来完成,并继续往其身上和耳朵内泼灌冷水,直到猪拱地、羊大颤完成为止,由此领牲仪式才完成。

下话: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孝子女请娘舅家到场,并跪于娘舅家客人前,由孝子叙述亡者去世原因和时间,埋葬日子,寿材、穿戴,如何待客等详情,这一仪式就称之为“下话”。孝子若平时待亡者好,跪的时间短,平时对亡者不孝顺,则跪的时间长,娘舅借此数落孝子,也有提出棺材和铺盖穿戴等改进意见,只有娘舅家放话,孝子女方能站起,在安塞称之“争斗”,也叫“抖亏欠”。这一习俗对于发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维护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上祭饭:有的地方叫游食,这是向亡者劝食的仪式,在出殡的前一天傍晚举行。孝子们按辈分大小,依次跪在灵前,前后左右留下能走人的空间。祭饭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由端祭饭者(大都是专门请来的民间艺人)一一供上灵堂,灵堂前站两人接祭饭。端祭饭者头顶盘子,一手拿扇,一手拿号布,在吹鼓手的伴奏下,手舞足蹈,姿态轻盈,走遍孝子们留下的空间。每上一次祭饭,孝子烧一次纸,磕三个头。在这期间,孝子们将大小不等的现金放在场子之间,叫“撒福”,端祭饭者在头顶盘子的情况下做俯、卧、跪等动作并用嘴或手将地上的钱拾在手里。献祭饭多的,一直要进行到午夜,每一次祭饭上完之后,鼓乐大作,放炮鸣号,吹鼓手在孝子间转绕三遍,俗称“三吹三打”,给人以悲壮的感觉。

撒路灯送“三代”:游食结束后,撒路灯,长子引领,其他孝子相随。撒路灯即将用油泡好的玉米芯点燃往路的两边撒。寓意是为亡人归阴时可以更顺畅的行走。这一过程中鼓乐手也相随,吹奏悲凉乐曲。然后鼓乐手引路至请三代十字路口处,摆一桌祭饭,烧黄纸,倒酒,叩头恭送“三代”。

2 方言词所反映的出殡文化

上路祭:在亡者出殡之前,要上路祭。上路祭即由亡者的晚辈在出殡必经的路边摆上一方桌,方桌上放上祭祀用的菜肴和香火,之后在亡者出殡时,出殡队伍遇到路祭便要停下脚步进行祭祀,孝子女们向亡者磕头作揖,并燃放鞭炮。这样的祭祀过程要反复多次,晚辈越多,葬礼越隆重,摆的路祭就越多。

起阳:即发灵,出殡当天早饭后进行。起阳时,阴阳先生手拿一只鸡,在老人去世时的炕上掀开压殃石,用刀背击打鸡使之叫唤,口念咒语,念毕将鸡抛出门外。随后孝子将瓦盆在棺木前打烂,俗称“摔盆”,这个瓦盆摔得越碎越好。据说这盆是死者到阴间的锅,只有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使用。并同时高呼起灵,此时礼炮三响,长号齐鸣,哭声大起,吹手在前吹着唢呐,以悲伤的曲调为主,之后是幡子、纸火,灵柩在后,孝子们尾随灵柩后,排列有序。妇女们送至村口处便返回,其余孝子一直到坟地。棺材由八个人抬着,徐徐而行前往墓地。在整个出殡的整个路程中由一孝子沿途撒着纸钱。当路过庄邻院舍时,户户门前都打一堆火辟邪,这兼有送光明之意。

下葬:下葬即棺木入土,把亡者的遗体掩埋。到达墓地时,先把灵柩放置在墓穴之前,孝子全部跪倒在地等待下葬时辰。等下葬的时辰到了,再由抬棺材的八人用绳索和木棍把灵柩吊入墓室,之后打开棺盖,孝子为亡者整衣洗脸,阴阳先生再进入墓穴,用罗盘坐字定准方位,并安放墓志砖(记亡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五雷瓦”(以镇风水)。再由孝子在墓室内点长明灯,放祭食罐,娘舅下去查验,一切就绪后盖棺。最后由阴阳先生拿干草把里面的踪迹全部扫掉,然后退出墓口。之后,阴阳先生唱《招魂歌》,魂招好后,再由他将引魂竿插入墓穴口,孝子赶快往上添土,添一层,往起拔一下引魂竿。再由众位亲朋轮流铲土填墓,来坟上的人都得填,这叫做“添福”,直至墓堆滚圆为止。此时鼓乐大作,鞭炮齐鸣,场面十分悲壮。

烧纸火:墓堆滚起后,在墓堆的前面整一平地,纸火按建筑设计摆好,然后从上面点火(不能从纸火的下面点,否则一烧就倒了),这就为亡人将他在阴间生活所需要的用品给送走了。烧过之后,孝子们将坟周围的脚印用干草扫净,与众亲朋返回即可。

3 方言词所反映的葬后文化

谢客:即丧家在出殡完成之后的中午安排宴席,宴请亲朋。席间,亡者的长子要给每位客人敬酒,以表谢意。至于宴席上的菜品过去盛行摆八碗,有烧肉、冻肉、酥鸡、丸子、清蒸羊肉、红烧肉、蛋包肉、鸳鸯蛋等,现在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了,也没有固定的菜品标准,一般都根据主家的经济条件决定。

煞扫:谢客的宴席结束后,阴阳对所有孝子穿孝服去过的地方、祭奠用品存放地、制作地以及与祭奠有关的地方进行煞扫,以驱除鬼神,保佑亡者家人平安,俗称“安土谢土”。阴阳手摇铜铃,口念咒语,拿着弓箭、五谷、笤帚、香纸、酒等,边走边撒,连走三遍,煞扫完毕,一切复归原样。

送火:从出殡的当晚开始,孝子要往坟上送火,第一夜送至村口,第二夜送至中途,第三夜送至坟上,送火的柴必须是新砍的,火点燃后,连呼三声,叫亡者寻火来。送火的目的是为亡者晚间行走在去阴间的路上照明,并且壮胆。

复山:在埋葬亡者的第二天,头天未上墓地的亲戚、子女一早前往墓地,亡者长子手握引魂竿用力拔起,放在坟边,并安置方桌,摆上祭品,浇水洒墓,再次进行祭奠。民间俗称,如果头天未上墓地的亲朋、子女不能按时复山,待其过世时,在阴间与亡者即为陌生人,亲人定不能团聚。浇水洒墓取得是“若要富,雨洒墓”之意,俗称如果亡者入葬后便下雨的话,就会给后人带来福祉。 [4]

祭祀:自亡故之日算起,每七天祭祀一次。五七为大祭,应较之前的各次隆重,一直祭到七七四十九日,过七时,丧家及亲友多在坟头烧纸祭奠。传说阴间有“十殿阎罗”,人死后的灵魂,每一个“七”日就到一个“阎罗”那里去过堂、受审,常言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每隔七天人们上坟烧纸“送钱”,意为买通“小鬼”,贿赂“阎王”,使亲人的阴魂免受灾难。“祭七”过完到了百日,叫“过百日”,要大祭一次。以后三年内每遇死者去世的日子,都要举行祭奠礼仪,以示纪念,俗称“三年守制”。第一年叫“头周年”,第二年叫“二周年”,这两年祭礼比较简单,多为本家孝子及至亲参加。到了“三周年”,这时已经“服满”,所以最为隆重,有的像过丧事一样,杀猪宰羊,布置祭堂,来客祭奠,祭礼繁杂。“三周年”的中心是“换号”,即“守制”期到,脱去孝服。在“守制”的三年内,孝子不能穿红戴绿,都穿白鞋,清明、农历十月一日、冬至、除夕、新年时都要烧纸祭奠,丧家不放炮,第一年过年门上贴白对联,第二年贴黄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到第四年才可以贴红色对联。 [3]839

4 安塞方言与其他丧葬习俗

安塞还有一些其他的丧葬习俗。

偷丧:老者临终时天气炎热,近期又没有吉日的,恐日久尸腐,于三日内挖墓穴偷葬,待择定吉日,再正式埋葬。凡偷丧者,出殡时,不动哭声,不用吹手,不扛“引魂幡”。

寄埋:人死后祖坟所在的山不空不能动土,或父母还健在的人死后先不能进老坟,只能在其他地方寄埋,等时机成熟后再迁入祖坟。

冥婚:十三岁以上少男死亡,需寻一少女死骨,合葬,叫做“冥婚”。少女死亡只能在村边寄埋,待日后有合适的机会与人冥婚。

凶死者埋葬从简,如溺死、杀死、塌死、吊死、生小孩死等,一般不入祖坟;对横死的男女,在墓前还要钉“桃木桩”以镇邪,还在尸体胸口放铧铁渣,防“鬼魂作怪”。

另外,儿童死了,不到十三岁者魂不全,多弃于荒郊,认为埋了儿童对活着的子女不利;并且讲究老人要死在儿子家里,所以老人在外,一旦身体状况不好时,就要赶紧往家送,一旦死在外边则不让尸体进房;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妇女死在外面,不让进村。

由此看出,安塞的丧葬礼仪是有严格规定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安塞人民心中浓重的孝亲意识和灵魂永存、事死如生的生命思想。

5 结语

传统的安塞丧葬习俗大致就如同以上所介绍,当然,其中对各种丧葬礼仪程序的描述和阐释也存在许多纰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其中的某些丧葬礼仪程序虽然也出现了删繁就简的趋势,但无论其如何发展,从方言中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安塞人民心目中浓重的孝亲意识和死者永生、灵魂永存的生命思想是生生不息的。

猜你喜欢
亡者孝子安塞
久病为何无“孝子”?
滑轮
安塞区开展“我们的中国梦”义写春联活动
安塞腰鼓:生命的鼓舞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文化·延安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安塞剪纸
孝顺的定义
“亡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