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移花接木”
——谈高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5-03-01 02:22钱盛花
职教通讯 2015年33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意识情境

钱盛花

高职数学课堂中问题意识的“移花接木”
——谈高职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钱盛花

在当前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主动提问,这种现状显然不利于高职数学教学的开展。分析了培养高职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高职;数学教学;问题意识;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子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古今中外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非常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但现在的学生却普遍缺乏问题意识,这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职学生一直以来习惯于由老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其自身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存在着“不敢提”、“不会提”,“不愿提”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锻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值得每位教师进行深入探讨。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在“问题思维理论”中指出,思维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数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的问题教学论也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从中经历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从而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方法体系。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好的表现和发展。分析学生不敢提问、不愿意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怕提出的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给自己惹麻烦;另一方面,是自信心不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多大的价值而遭同学嘲笑。因此,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敢于提问、愿意提问,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提问环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应是平等的学习者、合作者,以此从情感上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使其产生按捺不住的好奇心,从而自主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由地去想象、思考、探索、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生动和有趣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源,以趣引思,能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这样,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学生在此氛围中,能够自主积极地探索,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敢问”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著名科学家李政道说过:“什么叫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问到要害处,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

教师可以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某个知识是在一些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或派生出来的,或者与什么旧知识有相关但又搞不清的,那就在此提问;如果对某个问题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是那样还搞不清楚或说不出来,那就可据此提问;如果学习了某个知识以后,却不了解它的作用,也可以进行提问。教师要鼓励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本身内在的联系和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当接触到一个问题或者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后,可以顺着其思路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究底继续发问;或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性质的相关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来。

三、提供机会,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提出问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给每个教学环节留有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代替,决不暗示。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知识的载体。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结语语言精炼、叙述严谨、科学性强的特点,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

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却很少考虑学生是怎样进行思考的,从而忽视了对学生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拓宽思路,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就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学生身边,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积极正面评价,使每个学生都爱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也必须根据情况做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怎样问才有意义。在学生提出很幼稚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问题时,教师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绝不允许班级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于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从而保护这些学生“问”的积极性。在这种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会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会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争先提问,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地对他人提问,并进行小组评价、同学评价,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同学对自己的认可,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笔者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实验初期,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集中,问题过于简单,而且有部分问题与教学内容不相关,纯粹是学生为敷衍教师,为了提问而提问;而实验结束后,学生能从较随意地问问题逐步发展到问题的“数学味”愈加浓厚,问题的针对性也变得更为明确,可见,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变化,提出的问题已经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特性,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呈现多样性,同时,课堂质疑问难的触角也已延伸到课外。而且从课始到课末,学生在头脑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或质疑,已经是学生和老师习以为常的活动。如今,走进课堂,时常能看到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提问题,七嘴八舌地争论问题等教学场景,通过实践研究,学生们“学”起来了,我们的课堂“动”起来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不敢提问、不会提问到逐渐养成了爱提问、会提问的习惯,从老师提问变成学生自问,从逃避问题到逐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和方法。笔者将引入问题情境的实验班与普通班对照发现,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实验班的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学习的主动意识显著增强,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见表1)。

表1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实验班级与普通班级成绩对比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的问题不是教师主动的提出,不是简单的“是或不是”,更不是教师的自问自答,而应该是学生的自问互答。教师要把问题意识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把问题这个“树枝”移接到学生这棵“小树”上,使学生能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责任编辑 盛 艳]

钱盛花,女,江苏省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5)33—0045—03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意识情境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解决问题的设计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