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标,王东明,潘 勇,吴定邦,周 艳,马 勇
(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建湖 224700)
不同药剂对叶蝉的防治效果的影响
张如标,王东明,潘 勇,吴定邦,周 艳,马 勇
(江苏省建湖县植保植检站,江苏建湖 224700)
[目的]筛选叶蝉的防治药剂。[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药剂对水稻叶蝉的防治效果。[结果] 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能达到对叶蝉的防治效果;50%吡蚜酮180 g/hm2在防治飞虱的同时,对叶蝉的兼治效果明显;48%毒死蜱1 500 ml/hm2对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差,其用药量需进一步研究。[结论]试验结果对保障水稻安全生产及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叶蝉;水稻;噻虫胺;吡蚜酮;毒死蜱
叶蝉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据统计,叶蝉可分为40个亚种,全世界已知近2万种,我国已知近1 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1],是农业上的重要害虫,危害禾谷类、蔬菜、果树和林木[2-6]。叶蝉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象甲是江苏省水稻田常见的虫害,但稻田虫害防治主要集中在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稻象甲等主要害虫上,对叶蝉一般进行兼治,单独防治情况很少。目前,江苏为害水稻的叶蝉主要有黑尾叶蝉和大青叶蝉2种,水稻穗期大量发生且有逐年加重趋势。叶蝉不仅直接危害水稻,还能通过取食传播多种病毒[7]。黑尾叶蝉取食和产卵时刺伤茎叶、颖壳,破坏输导组织,受害处呈棕褐色条斑,被害稻苗叶尖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后期危害穗部,造成半枯穗或秕粒。同时,还可传播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水稻矮缩病毒、水稻黄叶病毒、水稻瘤矮病毒、水稻簇矮病毒、水稻黄萎病毒、齿叶矮缩病毒等,水稻东格鲁病和齿叶矮缩病感染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10%[8],发生严重年份造成的产量损失更大。目前江苏地区叶蝉对水稻的危害并不严重,在防治时可以兼治,但筛选出可以有效防治叶蝉的药剂,在叶蝉大发生年份进行推广使用,对保障水稻安全生长、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研究了几种不同药剂对叶蝉的防治效果,旨在为水稻叶蝉防治提供参考。
1.1 材料
1.1.1供试药剂。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江苏南京惠宇农化公司);25%噻虫嗪水分散剂(江苏绿叶农化公司);50%吡蚜酮(江苏克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8%毒死蜱(江苏辉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1.1.2供试植物。供试水稻品种为淮稻5号。试验于2013年在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金桥村进行,栽培方式为手栽秧,于2013年7 月5日栽插,水稻密度均匀,株行距14 cm×30 cm。试验用药时水稻正处于分蘖期,长势与大面积无明显差异。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粘土,pH 7.2,肥力中等。
1.2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7个处理和1个对照,分别为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A)、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225 g/hm2(B)、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C)、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D)、25%噻虫嗪水分散剂240 g/hm2(E)、50%吡蚜酮300 g/hm2(F)、48%毒死蜱1 500 ml/hm2(G)、和清水空白对照(CK)。每个处理面积为133 m2,各处理随机区组排列。
1.3 施药方法于8月18日调查药前叶蝉基数,8月19日叶蝉低龄若虫盛发期施药1次,药后3、7、15 d各调查一次。施药时风速为3~5级,温度33 ℃,采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侧重施药于水稻下部。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对水量450 kg/hm2,混匀后对准稻株均匀喷雾,同时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
1.4 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平行跳跃线法随机调查9点,每点拍打5穴,将叶蝉拍落在白瓷盆内,统计盆内叶蝉活虫种类和数量。在试验前(8月18日)和施药后3 d(8月22日)、7 d(8月26日)、15 d(9月2日)各调查一次,计算校正防效。
虫口减退率(%)=(药前虫口基数-药后残虫量)/药前虫口基数×100
校正防效(%)=(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若虫的影响从表1可知,噻虫胺可湿性粉剂、噻虫嗪水分散剂、吡蚜酮3种药剂6个处理对叶蝉若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药后3、7、15 d的调查,不同用药量5种处理的校正防效均达到90%以上;毒死蜱药后3 d的校正防效仅为52.6%,防效远低于其他处理,药后7 d防效大幅度上升,但后期防效有所下降。噻虫胺、噻虫嗪和吡蚜酮药剂对叶蝉若虫有很好的速杀性和药效的持续性;毒死蜱在防治叶蝉若虫时需适当加大用药量,同时后期要注意田间虫情,及时补治。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2个处理对叶蝉若虫的防治效果较好,说明2种药剂在低用药量时对叶蝉若虫的防治效果就很明显。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若虫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成虫的影响从表2可知,噻虫胺可湿性粉剂和噻虫嗪水分散剂5种处理防效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校正防效均在90%以上,其中药后7 d 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3种处理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240 g/hm2处理的防效均达到100%。25%噻虫嗪水分散剂对叶蝉成虫的防效随着用药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48%毒死蜱1 500 ml/hm2处理对叶蝉成虫的防治效果最差。统计分析表明,3次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成虫校正防效的影响均达到显著差异(F3d=304.19,F7d=526.05,F15d=176.10,F0.05=3.00,F0.01=4.82)。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成虫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2.3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总虫量的影响从表3可知,药后3 d 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25%噻虫嗪水分散剂和50%吡蚜酮药剂6个处理对叶蝉的校正防效均在95%以上,具有较好的速杀性;药后7 d和药后15 d 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5个处理的防效仍在95%以上,噻虫胺和噻虫嗪药效的持续性优于目前市场上常见药剂吡蚜酮和毒死蜱。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240 g/hm2处理对叶蝉的防治效果最优,但与40%噻
表3 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总虫量的影响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处理间在0.01、0.05水平差异显著。
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225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处理的防效相差不大,表明低用药量的噻虫胺和噻虫嗪对叶蝉的防效就已经很好,其最低用药量还需进一步研究。毒死蜱对叶蝉的速杀性和持续性显著低于噻虫胺、噻虫胺和吡蚜酮处理。统计分析表明,3次调查不同药剂处理对叶蝉成虫校正防效的影响均达到显著差异(F3d=1 363.57,F7d=84.96,F15d=263.56,F0.05=3.00,F0.01=4.82)。
叶蝉作为稻田常见的害虫,在水稻生长前期能传播多种病毒病[7-8],在水稻灌浆期能上升至穗部吸浆为害,如发生量较大且不及时防治,可导致“煤污病”发生,增加水稻秕谷率,降低千粒重。严重为害田块水稻稻穗煤污病发病率可达100%,秕谷率达8.08%~10.04%,千粒重比正常田块降低5.7%,可造成产量损失10%以上[9]。陆阿华等[10]研究认为,10%醚菊酯悬浮剂对黑尾叶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防治效果优异,是防治黑尾叶蝉的理想杀虫剂, 而25%吡蚜·毒死蜱可湿性粉剂对黑尾叶蝉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提高用药剂量作进一步试验。
在该试验条件下研究认为,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各个处理对叶蝉不同时期的防效均在95%以上,防效优于50%吡蚜酮180 g/hm2和48%毒死蜱1 500 ml/hm2。50%吡蚜酮180 g/hm2在同时防治稻飞虱和叶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48%毒死蜱1 500 ml/hm2处理对叶蝉的防治效果最差。不同药剂对若虫和成虫的防治效果表现为:25%噻虫嗪水分散剂240 g/hm2>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300 g/hm2> 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225 g/hm2>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50%吡蚜酮180 g/hm2>48%毒死蜱1 500 ml/hm2。其中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的防效随着用药量的提高,但其防效上升幅度有限,低用药量就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其最低用药量还需进一步研究。该试验结果表明,40%噻虫胺可湿性粉剂150 g/hm2和25%噻虫嗪水分散剂180 g/hm2对叶蝉防治效果较好;50%吡蚜酮180 g/hm2在防治飞虱的同时,对叶蝉的兼治效果明显;48%毒死蜱1 500 ml/hm2对叶蝉的防治效果较差,其用药量需进一步研究。
[1] 孙画婳,杨廷廷,孙长海,等.江苏叶蝉3种新纪录种昆虫(半翅目:叶蝉科)[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322-323.
[2] 张治科,杨彩霞,徐世才,等.4种药剂对甘草小绿叶蝉的防效评价[J].农药,2008, 47(1):64-65.
[3] 伊龙,朱丽得孜·艾山,李勤,等.新疆东疆玉米地叶蝉及其卵寄生蜂资源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2013,50(2):325-333.
[4] 濮小英,冯光明.两种杀虫真菌制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619-622.
[5] 孙春来,陆晓峰.几种低毒杀虫剂防治水稻穗部害虫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4):61-62.
[6] 李子忠,曹巍,李建达.危害柳树的叶蝉1新种(半翅目:叶蝉科:片角叶蝉亚科)[J].林业科学,2010,46(10):89-90.
[7] WILSON T M A,DAVIES J W.New roads to cropprotection against viruses[J].Outlook On Agriculture,1994,23(1):31-39.
[8] 戴怀仁,倪林.黑尾叶蝉对寄主选择性及机理初步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9):3349-3351.
[9] 孙春来,陆晓峰.几种低毒杀虫剂防治水稻穗部害虫药效试验[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3,34(4):61-62.
[10] 陆阿华,金建国.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黑尾叶蝉田间药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2(1):118.
Control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Reagents on Leafhoppers
ZHANG Ru-biao, WANG Dong-ming, PAN Yong et al
(Jianhu Station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Quarantine, Jianhu, Jiangsu 224700)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creen out controlling regents for leafhoppers. [Method] Control efficiencies of four reagents on rice leafhoppers were studied through plot test. [Result] 40% Clothianidin WP 150 g/hm2and 25% Thiamethoxam aqueous dispersant could control leafhoppers effectively; 50% Pymetrozine 180 g/hm2could control plant hoppers and leafhoppers at the same time; 48% Chlorphrifos 1 500 ml/hm2had bad control effect on leafhoppers, and the dosage needed further study. [Conclusion]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safe production and increasing yield of rice.
Leafhoppers; Rice; Clothianidin; Pymetrozine; Chlorphrifos
张如标(1987-),男,江苏建湖人,助理农艺师,硕士,从事病虫测报和植物保护研究。
2014-12-11
S 435.112+.9
A
0517-6611(2015)04-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