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其 涛
(许昌学院 人事处,河南 许昌 461000)
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许昌学院为例
刘 其 涛
(许昌学院 人事处,河南 许昌 461000)
“双师型”教师是新形势下应用技术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关键,是提高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需要。本文以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为立足点,阐述了校地、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意义,结合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中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实践,总结了校地、校企合作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具体建议。
“双师型”教师;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双百工程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高校改革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近来年,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对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装型发展试点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把全国大部分本科院校建成“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开始积极谋划新的发展定位,逐步明确转型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方本科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校地合作。校地合作就是地方本科高校与地方政府紧密合作,结成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务实合作,实现共赢。这里面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的角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融入地方办学,要能更紧密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成为支撑地方产业升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突出办学定位的地方性、应用型和服务性。一是政府的角度。地方政府要倾力支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引导和支持地方高校的发展,推进企业产业与学校的合作,推进技术技能的联合创新,推进企业行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的支持学校和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校地合作能切实改善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条件,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搭建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2]地方政府也能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人才支撑,解决发展规划、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问题,助推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就是学校为增强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立足于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与对口或相关地企业积极开展合作,与全国或行业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依据企业存在的现实问题和人才需求,共同寻求解决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置课程体系、编写特色课程教材、培养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市场的无缝对接。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实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定制培养所需毕业生和开展各种人才培训等工作。[2]
(一)“双师型”教师认识上不统一。“双师型”教师的界定,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性的解释,还没有相对具体规范明确的标准。[1]国内研究者基本上把“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双证书论”,即高校教师资格证书+职称证书或资格证书,目前以这种观点认定“双师型”教师的高职院校比较多;第二种是“双能力论”或“双素质论”,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和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和素质,由于这种模式难以量化和具体把握,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第三种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书”,又强调教师“双能力”,目前持有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在具体的认定实践中遵循这一原则的也逐渐增多,这一种模式很有可能是未来“双师型”教师认定的主流模式和观点。
(二)“双师型”教师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层次不同的“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和待遇应有所不同。依照职称、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划分,“双师型”教师可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等级,分别对应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三个职称层面。1.高级“双师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应相当于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的水平,能够通过参加高级专业研讨会、亲身社会实践、进行行业(职业)调查和专业分析等一系列活动,对专业的社会适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专业的变化方向及实践教学创新等提出建设性意见。2.中级“双师型”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所受专业相关行业动态和职业技能;同时能够根据行业和职业的发展变化,对本专业建设提出有价值的建议。3.初级的“双师型”教师,主要以讲授理论课为主,同时能够指导实训。在实践应用方面,他们一般不够全面和深入,但对所授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有整体的了解。他们必须通过学校实验、实训和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另外,层次不同的“双师型”教师待遇也有所不同,依照“双师型”教师的级别和衡量工作的指标,不同层次之间的待遇有一定差别,一般情况下,从高级、中级到初级,待遇是依次递减的。三者之间也是动态变化的,可以进行动态调整,比如随着教师职称水平的提高,可以依据相应的认定标准自动调整或重新认定为中级或高级“双师型”教师。
自2002年升本以来,许昌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学校的转型发展之路,尤其是从2013年以来,在教育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许昌学院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市两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和支持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尤其是许昌市政府全力支持许昌学院创办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许昌学院的转型发展模式被教育部领导誉为“许昌模式”。[3]在此背景下,许昌学院与许昌市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校地、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政策引领,积极引导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许昌学院积极调整思路,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锻炼,努力打造一支由“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比如,学校规定,对取得行业资格的教师报销相关考试费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晋升职称必须有半年以上的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并在职称晋升时优先考虑;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以申报项目的形式,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双师型”培养和认定的积极性,促成了教师主动要求到企业或行业一线锻炼和服务的良好局面。
(二)积极推进“双百工程”战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2014年,为推进校地、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许昌学院与许昌市共同推进实施了“双百工程”。许昌学院计划5年内(2014-2018),从许昌市各企事业单位聘请100名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家到学校各相关院部担任兼职教授或副院长等职务,学校抽调100名左右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到许昌市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顶岗挂职,计划每年选派20名左右。“双百工程”就是目前校地合作的具体体现,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校地人才互动的力度是空前的,取得了明显成效。把地方和企业的人才请进来,积极参与相关专业的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有力促进了校地、校企之间的合作,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契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对接了实际需要,为学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把学校的老师派出去,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地方和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撑和科技服务。“双百工程”架起了校地、校企合作的立交桥,将地方、企业和高校的资源、人才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多赢,为许昌学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联合高校与企业,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搭建平台。许昌学院与多所高校和多家企业合作,积极开展交流协作,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派出教师到全国知名高校和知名院所做访问学者,进修学习、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聘请院士和高水平教授授课、讲座、做兼职教授或特聘教授,培训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或是实践能力;依托博士后研发基地,与科研创新团队进行项目对接,积极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请知名高校的教师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建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派出教师到企业生产与管理一线,让教师充分接触工程实践和管理事项,为教师提供实践和管理平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工作阅历,教师将实践中感悟与收获带到课堂,有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企业也从与学校的合作中受益,既可以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为企业服务,也可以利用学校的研发中心、实验室、技术中心等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这些都推动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四)兼职与引进齐头并进,拓宽“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来源。许昌学院一方面通过聘请兼职教授、“双百工程”兼职教授、企业行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等形式,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力度,优化双师师资结构比例,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3]一方面积极创新思维,从学校转型发展的客观实际出发,主动打破企事业单位很难互调,尤其是企业单位河南调入事业单位的困难局面,积极与教育厅等主管部门沟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为把这些人才变成学校的专职教师而作了积极尝试,通过不懈努力,近3年学校已从企事业单位调入“双师型”教师十余人。这些措施也有力扩大了“双师型”教师的来源。
应用技术型大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既要遵循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也要勇于创新,突破陈规,实现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突破。对此,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举办“双师型教师”论坛。拿出专项资金支持设立“双师型教师”论坛,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相当规模的“双师型教师”论坛,邀请企业行业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和其他高级资深管理专家到学校来讲座。要更加积极的邀请企业工程、生产、管理一线的工程师、设计师、经济师等资深人员进入课堂,把先进的设计理念、管理理念、生产理念、施工理念带进课堂,向师生讲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机械、新理论等的使用与应用,把施工现场、生产现场和管理现场与书本知识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学生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另一方面,教师也延展了知识面,丰富了实际工程、管理经历,也在碰撞中产生创新。
(二)改革学校职称评聘模式。学校要出台相应的措施,改革职称、晋升等评聘和考核方式,鼓励强制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到生产和管理一线挂职锻炼,探索“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的改革,鼓励“双师型”教师评聘两种专业技术职务。应用型院部要制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详细计划,要根据本院部的实际情况,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的一线顶岗或挂职锻炼,时间一般要不低于1年。对顶岗或挂职锻炼的教师要制定出台科学规范、易于操作执行的管理办法,做到前期有申请,中期有检查,结束有总结,全程有考核的管理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工资待遇、评先表优、职称晋升、职务晋升等方面挂钩,作为相关指标的重要考核依据。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毕业设计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相关院部要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商讨培养方案的制定,改革人才培养和考核模式,培养一定要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工程性,要充分利用本领域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从社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出发,培养适于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过程中,企业、行业专家、高管要与教师、学生一道,共同制定毕业设计方案和论文写作模式,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环节都要邀请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专家参与,这样才能在设计理念、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加符合社会的需要。这个过程,也是教师、学生学习的过程,既开阔了眼界、接触了实践,又在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上有所提升。
(四)系统化培养培训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建设一支实操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必须对相关教师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3]大体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普通教师的专业化→专业教师的技师化→技师教师的岗位化→岗位教师的专家化→专家教师的社会化。这样,依据教师的专业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关培训,依据专业和培训的实际效果确定教师的相关岗位,在依照岗位的具体要求深化培训内容,从而实现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目标。
[1]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北京:2010.
[2] 杨扬.基于校校、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9-12.
[3] 王玉国.完善“双师”结构 提高“双师”素质[J].职教论坛,2013(2):80-82.
责任编辑:李俊恒
2015-05-20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14A630062);许昌学院招标项目:“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02013005);许昌学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
刘其涛(1976-),男,河南西华人,讲师,研究方向:师资队伍建设。
G423
A
1671-9824(2015)04-01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