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虎
儿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王小虎
儿歌的特点是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因而深受小朋友的喜爱。教学中适时运用儿歌,一可规范言行,二可提高教学效率,三可促进情感教育。
儿歌;拼音;生字;情感
在多年的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发现儿歌有着许多妙用,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归纳总结如下:
刚入学的孩子们,学校及课堂纪律意识几乎是空白。这时如果老师强行矫正,效果可能会恰得其反。如果利用儿歌,加上老师躬亲示范,学生们就会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
例如有的学生,上课铃响了,他们却若无其事;有的上课时东瞧西望,或趴或站,咬笔玩书,诸如此类,让老师哭笑不得。针对这种情况,我专门抽出时间让他们学习儿歌: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起立要站直,坐正不乱晃。不做小动作,专心来听讲。发言先举手,回答响当当。有人违反,我就让他当面背诵。久而久之,儿歌烂熟于心,学生们的言行也规范了。
根据孩子们形象思维的特点,我在拼音教学中选择和编写了一些易懂易记的儿歌,如“张大嘴巴aaa,圆圆嘴巴ooo,咧开嘴巴eee”。声调对于同学们来说更难以掌握了,为了帮助大家区别、记忆,我教授了儿歌:“一声调子平,二声调之往上爬,三声调子拐个弯,四声调子往下滚”。教学字母“i”时,运用儿歌“小i懂礼貌,标调就摘帽”。教学jqx和u、ü的拼读时,我教大家:“小ü有礼貌,见到jqx,摘帽行个礼。u是小淘气,听到jqx,马上就躲避。”
相比枯燥的字母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孩子们感兴趣多了。有的下课时还念念有词,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小小的他们学习语文时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儿歌在生字教学中可以充当润滑剂。熟记、改写教材中的儿歌,借鉴以往的儿歌,也可以师生共同创作新的儿歌。让学生们在体会韵律美的同时,在轻松活泼的朗诵中掌握生字。例如,为了区分一些“长得”很像的生字宝宝,我常常利用这样的儿歌:“有手墙上挂,有口是好哇,有水读山洼,有女是娃娃,有人就读佳,有虫青蛙呱呱呱。”对于比较复杂的生字,我会运用儿歌进行指导书写,如“攀”,我是这样指导的:“一木又一木,一叉又一叉,大在门口坐,手在地上抓。”(“大”在安庆方言可指“父亲”、“姑妈”或“叔父”)。
通过实践不难发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唱”比“读”更具有吸引力。儿歌简单生动,韵律优美,学生在“唱”的同时容易入情入境,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达到培养语感、积累字词句篇的作用。
借助中心学校“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营造的氛围,我运用儿歌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们完成了《弟子规》的背诵活动。在教学时,我尽量不让学生“囫囵吞枣”,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不仅能当作儿歌熟练背诵,在文明礼貌方面也大有改善。
除了诵读经典之外,我还注意利用儿歌进行情感教育,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后,我就和孩子一起编写了儿歌:小蝌蚪,爱妈妈,妈妈辛苦养育它。同学们,爱妈妈,妈妈把我呵护大。妈妈爱我我爱她,文明礼貌来说话,人人夸我好娃娃。拓展了教学内容,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学们距美好品德的大门更近了一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小儿歌,魅力无穷。只要我们结合于语文教学的特点,熟悉低年级学生的心理,适度而有效地引入、运用儿歌,它不仅可以成为老师们组织教学的“法宝”,还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利器”;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成为老师创新的动力。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安徽太湖县闻通希望小学教师)
[责编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