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彬
(长春市宽城区一匡街七十二中学吉林长春130052)
翻转课堂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彬
(长春市宽城区一匡街七十二中学吉林长春130052)
翻转课堂又被叫做颠倒课堂,透过对学识的讲授以及学识内化的颠倒编排,让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并另外设计教程,是对以往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透过对教育发达地区的翻转课堂模式实施解析,并借鉴其精髓,笔者希望加强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模式的效果。
翻转课堂初中英语应用
翻转课堂是说另外编排课堂以及课余的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在目前大部分的英文教学中,学生夜晚观摩英文视频;隔天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发现问题和老师及同学分享。这类老师讲授知识、学生完成练习的传统模式,已经被翻转课堂模式颠覆。笔者透过解析翻转课堂在初中英文教学中的运用实例,希望对我国初中英文教学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1]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科书要求老师多启迪学生,透过创新性手段让学生喜欢上英文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踊跃,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英文教科书还要求老师布置多样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观看、想象、解析难题并化解难题,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得。
所以,翻转课堂模式要求老师对初中英文教科书解读透彻,在此前提下凸显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构成体系化、科学化的教学系统,让学生在英文课的学习中真正学习到英文知识中的精髓。
(一)规划阶段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明确指定了初中教育应解析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教学方略以及教学评价,科学规划并融合现实情况使教学内容丰满,并凸显创新性。笔者就依照泰勒所说,从以上四个方面对初中英文课中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实施阐述。它包含:
1.教学目的
翻转课堂的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学识、提高学生的技能,诱导其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版块
翻转课堂的教学版块包含:教科书中的内容、课余知识延伸、创造性学习等等。
3.教学方略
融合教学目的以及版块挑选科学、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例如制作多媒体课件、互动教学等等。[2]
4.教学评价
比较教学模式、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功效,化解教学难题。
(二)翻转课堂模式在课前活动中的应用
1.课前活动——老师活动
1)规划导学案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支撑的,其符合素质教育的初衷,是用来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踊跃参加、合作探寻、进步的学习预案。导学案包含:学习目的、学习重难点、自主预习等等版块。自主预习版块关键是考察学生单词拼写以及阅读的精准度以及对短语的把握情况等等。
2)设计教学微视频
依照学习单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要求,教学视频中应包括基本理论以及经典词句,讲授和练习要相互融会贯通。微视频时长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例如:初一英文教科书中的一单元《春节》,这一单元包含两种视频。其中一个视频是一单元的听说课:在课堂开始阶段播放1分钟左右的动漫(该动漫与春节相关),这个微视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大脑飞速运转,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第二步,是采取集思广益的方法引进第一单元必须掌握的单词以及短句等等,并教授给学生现在进行时的语法;第三步,讲授句法并布置对应的题目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3]
另外一个视频是初一第二单元的阅读教学。要向学生展示缤纷的图像等非语言信息,学生会看到春节的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语法学习关键是区别现在进行时以及一般进行时。
3)设计自测题目
自测题目要以微视频中的内容为考察核心,让老师、家长以及学员掌握学习进度与状况。
2.课前活动——学生活动
1)制作导学案。
2)观览视频。
3)进行自测。
4)疑问回馈
在做完导学案、视频观摩、自测后,学生应将错题以及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记载,与老师与同学分享,并聆听老师的讲解。
(二)课堂活动
1.预习结果分享
课堂上学生要加强沟通并分享学习所得,相互补强。
2.化解难题
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遭遇的难题,应分成小组实施探讨。培育合作学习能力。
3.新课讲解应控制在15分钟上下
学生在预习的前提下,单词、短语、语法等都能够基本掌握,老师要讲透学生不甚了解的知识点,并创设学习场景,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4]
不管是翻转课堂抑或以往的课堂,均是以问题场景为核心的学习交互。笔者以上的阐述还有不尽不实之处,笔者会进行教学反思,以期更好地用于实践。
[1]罗旭丹.以微课为载体的初中英语翻转课堂之"过程写作"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18):5.
[2]陈申.初探翻转课堂方式下的初中英语阅读个性化教学策略--以一堂优秀初中英语翻转阅读课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4,(9):71-73.
[3]刘露.从校本教程实践“翻转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2):85-85.
[4]孙志斌.基于"翻转"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课实践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5,17(4):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