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鉴别美、发展美
——从美术教学看美育

2015-02-28 18:10李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0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感美育

李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山东滨州256600)

感受美、鉴别美、发展美
——从美术教学看美育

李伟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四中学山东滨州256600)

在美术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就是必须切实地实施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因此初中美术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掌握鉴别美的标准,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循序渐进的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初中美术教学感受美鉴别美发展美

审美教育是以美的对象、美的存在形式为内容进行的教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叫美感教育。青少年热爱生活,富有朝气,渴求真理;他们对美的事物不仅敏感、反映强烈,而且接受得快。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少年辨别评判能力较差,是非界限不太分明,这就迫切需要增强美感教育。学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阵地,而课堂教学是进行美感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初中美术课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笔者分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贯彻美育教育。

一、敏锐的感受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

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使学生面对艺术品产生愉悦感,要引导学生作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做被动的旁观者,使之逐渐掌握审美表达的创造规则,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由表达的欲望。这样,就可以“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例如,我们讲授“创新与发现”一课,通过观察课文中所展示的几幅山水画,特别是“江山如此多娇”“洪荒风雪”“万山红遍”等国画精品,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造型艺术所反映的自然美是人化的自然美,在视觉享受之外,更深刻的体验到人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从而在精神上感到一种满足和喜悦。

其次,审美教育需要明显的渗透情感体验。一幅艺术作品,只有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起到感化、熏陶学生的目的。单调乏味的艺术作品是不能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呜的。所以说,在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时,应该使学生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罗丹的《岩间圣母》那柔美慈爱的表情,雕塑《思想者》那低头凝思的表情,足以使观赏者的情感得以升华。

再者,审美教育中要培养学生欣赏作品时的延展性,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去感受美好的事物。例如,初看“难忘的岁月”一课,学生的感受未必多深,而当老师向学生讲述了当时创作的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到当时中国劳苦大众的苦难以及创作的艰辛后,他们就会以全新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画,并感受其内涵。

二、掌握鉴别美的标准,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每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兴趣、审美体验和审美理想都不一样,但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客观审美价值属性的反映,因此美感是有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如实地、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存在的美。审美个体之间的美感有差异,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优劣和高低之分。但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在共同的社会实践中生活的,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正确引导学生去观察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中存在的这些美的东西,使学生个性审美爱好建立在共同审美标准上,是每一个美术教师应该努力去做的。当引导学生在对艺术美、自然美及其它美进行欣赏时,首先应该引导其发现美的东西,例如,在图案或装饰画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已不是动物自然形象的筒单摹写,而是一种生动、有趣,富有美感的形象,只有发现其内在蕴含的美,才能画好动物装饰画,当然,这种美应该是共同认可的一种美。

如何鉴别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美的标准,应该看其是否有实践的经验,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美感的标准。当许多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并不一定会感到其蕴含的美的东西,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人们会发觉其蕴含的美。莫高窟、云冈石窟的石刻,秦始皇陵兵马俑,刚刚接触它们时,未必会感受到其蕴含的美,而当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生活条件,技术水平,审美标准时,你就会感觉到它的伟大,感觉到它所羞含的那种稚拙古朴、大气磅礴、气势宏大的美。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复杂过程

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还处于较幼稚阶段,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样的过程施教。这个原则不仅适合于我们每一堂新授课知识的教学,也适合于整个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初中三年时间,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正处于转变期,三年中变化和差别相当大,所以在讲课内容上应有所不同,有所区别。在明确概念、分清层次、简明扼要的基础上,逐渐有针对性地进行发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地接受转变成自主地去感受美的事物,去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这是一种诱发与参与的过程,诱导实施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受教育的参与与否,及参与的程度大小。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时,应努力从初中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出发,在较全面地介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重点突出,使学生在感受美、鉴赏美的同时,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自觉地去体验美,表达美。

总之,审美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目的,它带来的最终是一种审美的方式,是使受教育者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心理结构完善发展的人。融铸审美意识、加强审美操作、培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最终归宿。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感美育
论公民美育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兼具力度与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关于书法美感问题的几点思考
大桥下面:我喜欢被遗忘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