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简单就好
◎晁成江
在去年参加的我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选活动中,笔者共学习了25节课。课堂各异,精彩纷呈。在享受了一场课堂盛宴的同时,笔者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25节课,竟然有9节课拖堂!下课后,执教的老师感叹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有的执教教师还非常惋惜地认为好几个得意的教学环节没展示。
分析原因,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问题。短短的一节课,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恨不得演讲、辩论、课本剧、多媒体等都用;恨不得把自己的才能、优点全都展示……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多多益善,教学环节一个接一个,最后各个环节都匆匆而过,等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完成,学生学得不尽兴,教师教得不到位。
郑板桥在书房里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他艺术创作的一种心得,也是他创作追求的境界:简单、新颖。一部分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追求“新颖”,却忘了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简单”。
其实,一节课何必制定过多的目标呢?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熏陶的过程,是点滴积累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要奢望通过一节课就让学生理解所有的知识点,掌握所有的技能。一节课,一篇文章,目标不必贪多,要简单,要少而精。比如《湖心亭看雪》,有一个老师这样制定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2)掌握文章写景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及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简约之美。(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之美。(3)通过比较阅读柳宗元《江雪》,更好地领会作者的雅趣情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孤高志趣和故国之思,并能历史地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怀。
这里不说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不是非要按照“三维目标”的形式,单从数量上看,就很多了。短短的45分钟,能全部完成吗?这样的目标,有实效吗?所以,不如调整为:(1)反复朗读,积累文中“沆砀”“强”“更”“焉”等重要的词语。(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这样,目标简单且易于操作,学生学起来轻松有效。
很多老师在教学内容上贪多求全,所以环节冗杂,一个接一个,让人眼花缭乱。其实,语文教学的环节应该追求简单,剔除喧嚣和华丽,让课堂回归到简单、宁静。如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课堂设计成三个环节:读一读、背一背、说一说。先以身示范,深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教师的深情朗读把学生带入到美好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然后组织学生限时当堂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描写片断,感受雪景的美丽和淡雅;最后一个环节,抓住“痴”字,来品析作者“痴迷”的景物,感受作者不同凡响的“痴迷”情怀。简单的一节语文课,摒弃繁杂的问题,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快乐轻松地学习,深情诵读文章,并能当堂背诵课文,涵泳玩味生动的语言,领会了作者的情感,这无疑是一堂简单却扎实有效的语文课。
(晁成江 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 221400)
于丹说过:“最深刻最富有魅力的道理往往是最简单、最朴实的道理。”所以,笔者一直认为,世界上最好的方法,往往是最简单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在解答学生疑问的过程中,应该追求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应该教会学生使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那些深刻、难懂甚至晦涩的方法,在笔者看来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很多教师在为如何让学生明白“白描”和“工笔”而绞尽脑汁。摄影、录像、照片,甚至把美术老师都请来了,但效果甚微。笔者在教学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举了《济南的冬天》中“雪后小山的美景”这一写景方式和《天净沙·秋思》中写景的方式,二者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白描和工笔,然后笔者又出示了在苏州高中学习时,描写苏州高中的一段文字:“当我们完成了报道手续出来时,已是薄暮初降,校园,静静的,白灰的水、灰白的墙、浅黑的树、深黑的瓦,浓浓淡淡,深深浅浅,远远近近,难道这就是无数文人墨客所称赞与陶醉的江南水墨画吗?”让学生判断是“白描”还是“工笔”。这样,在评价中让学生对白描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后让学生任选校园中的某处景物,使用“白描”或“工笔”的手法来描写,让学生当堂练习。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很快就理解了白描这种手法,还能学以致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追求有效且简单的方法,以让学生的学习更轻松。
语文教学中,要追求删繁就简,要追求简单、轻松,让语文课堂成为一种享受,成为师生共同的快乐。这样,一堂课下课的时候,不再看见老师的懊悔和惋惜,看到的是老师发出的微笑,那是一种骄傲的微笑,为自己简单而得体的教学得以实施的微笑;那是一种陶醉的微笑,为学生真正的成长而陶醉的微笑。
简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更是语文老师的快乐。语文教学,简单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