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赵博文,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七队学员。
摘 要:随着报业市场化程度加深,报纸同质化趋向愈发严重。为了能在报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独家新闻成为各家报业竞相关注的目标。新闻道德问题作为独家新闻涉及的众多棘手问题之一,应规避解决此问题。通过与西方国家从新闻规章制度、新闻隐私权、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为独家新闻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借鉴和经验。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7-0242-02
随着报业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报纸的同质化趋向越来越严重。为了能够在日趋紧张的报业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各家报业纷纷将目光投向了独家新闻这一未被他人开发的地带。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各家报纸的记者能够获取更新更快的信息,同时也将独家新闻时效性的门槛提高了。正因为此,报业的独家新闻不再费力地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是去寻找更加出位、更加劲爆的消息;另一方面,市场化的报业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特别是对明星私生活等方面的兴趣,也不得不去在这一方面下更大的功夫寻找独家爆料。
面对一些灾难性突发事件时,记者必须在遵守道德与获取新闻信息之间进行选择。究竟是选择铁肩担道义还是选择妙笔著文章,成为摆在记者面前的难题。一些记者往往打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名号,为获取一手的新闻信息,对在灾难中的受害者进行了二次伤害,追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详细情景、内心感受等一些报道对象可能不愿意回忆的细节。
处理独家新闻很可能涉及许多棘手的问题,新闻道德问题作为其中突出的一个,包括涉嫌侵犯被报道者隐私、伤害被报道者的情感等,处理不当会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借鉴西方国家独家报道在新闻道德角度中的优势,规避其存在的不足,从中西对比中可以更好地帮助自身寻求超越。
一、从有关新闻规章制度方面来看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涉及关于在独家报道中可能出现的侵犯隐私权,对被采访人产生二次伤害等新闻道德问题仅仅在第三大项遵守法律和纪律中的一条提到:维护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不揭人隐私,不诽谤他人,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美国职业记者协会道德准则》中有关于独家新闻的报道中可能出现的新闻道德问题主要集中在“伤害最小化”的条例中:对那些因为新闻报道可能招致不利影响的人,要显现出同情。在与小孩子和没有经验的信息源和受访主体打交道时,要特别敏感,避免伤害。对于处在悲痛之中的悲剧角色,在谋求和使用对他们的采访或照片时,要有同情心。要认识到,收集和报道信息,有可能引起伤害或不愉快。而求索新闻并非可以傲慢自大的通行证。也要认识到,比起公共官员和其他那些寻求权力、影响力、关注的人,私人更有权利控制住纯属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只有那些超乎寻常的公众需求,才能依法触犯人们的隐私。表现出良好的品位,避免兜售谬误,去满足火烧火燎的好奇心。
中美两方均在保护隐私权等方面有相关规定,但这比起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还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在比较中有所超越,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一些灾难、犯罪等敏感话题报道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更加详细、具体的守则以及事后惩罚制度。例如,可对新闻画面、措辞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作一些规定,严禁有违新闻伦理道德的字词、画面、影像和大众见面。在涉及受害者的采访中,由权威的第三方如警方依据具体情况决定媒体是否有权使用当事人真名等。媒体内部“把关人”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严格把关。
二、从涉及隐私权的独家新闻来看
独家新闻中有很大的比重都是涉及明星、皇室等私人生活的“猛料”。受众对于那些可能侵犯隐私的新闻态度极具矛盾性:一方面他们着迷于对明星私生活的信息;一方面又在指责记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独家新闻”越来越多,最终让本应监督社会舆论的记者变成了人见人厌的狗仔队。戴安娜王妃之死与小报记者对其的跟拍密切相关,今日又有法国《closer》杂志独家曝出凯特王妃裸照,引发英国王室与其司法纠纷;裸照风波后凯特王妃宣布怀孕,更有澳大利亚两名电台主播打电话冒充王室成员向医院护士打探王妃的身体状况,护士信以为真透露了凯特的身体状况,知道真相后引咎自杀,遗书直指两名主播要为她的死负责。不仅西方如此,在中国有李亚鹏在机场与偷拍其女儿的记者发生肢体冲突的事件,近一段时间郭晶晶与霍启刚大婚,香港记者为获取独家新闻不惜使用云梯、吊车等进行拍摄。明星的婚丧嫁娶、日常出行已经完全没有任何隐私可言,一些小报记者就像《1984》中的老大哥随时随地掌握着明星的一举一动,形成了“媒介逼视”,这样的行为会给被报道的个体带来莫大的压力。
要想解决如何平衡保护明星等公众人物隐私权与挖掘独家新闻,就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记者可以损害别人的隐私权来进行报道?侵犯隐私必须要有足够的理由,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这一理由应当根据公共利益而提出。当公众人物的行为已经涉及对公共利益产生危害的时候,记者为了公共利益而涉及个人隐私是可以被允许的。一方面我们要珍视隐私权;另一方面,如果隐私权已经成为保护那些有损公共利益行为的屏障时,那么保护隐私权本身的目的则无法实现。
要想在比较中寻求超越,我们就必须明确哪些主题是可以成为独家新闻的题材。只有公众人物做出了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行为时,我们才能够牺牲他们的隐私权,以起到新闻监督社会的作用,而不是完全以受众的口味为导向。无论是中西都喜欢关注的明星婚丧嫁娶这些基本不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事件,记者既没有权利也没有价值去报道。所以记者更应该关注的报道对象不应该是娱乐明星、体育大腕,而是政治人物,大型企业等,监督他们是否有做出损害公共利益的举动,西方著名的“水门事件”正是对政治事件独家报道的典范。
三、从涉及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的独家新闻来看
独家新闻中除去涉及公众人物隐私的报道,剩下的部分中对于被报道者情感方面涉及的报道又占大多数。如何从一件已经发生事件中,挖掘其他同行没有注意到的情感、背后的故事,也成为许多记者想要炮制独家新闻时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为了争取到这些独家信息,记者往往会采取一种穷追不舍,甚至是拷问式的采访方式,逼迫采访对象去回忆一些事件发生过程的细节与心理活动。就像2011年发生的深圳联防队员入室强奸案,《南方都市报》对此次事件进行的独家报道,用两篇超4000字的稿件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强奸案发生时的场景,声音、动作、当事人的心理活动等等。极力为受众呈现了一个软弱无能、懦弱胆小的丈夫形象。西方轰动一时的“饥饿的苏丹”新闻摄影作品也表现了记者在处理独家新闻与拍摄对象情感甚至生命时的矛盾,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一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她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如此具有冲击力的场景为该照片赢得普利策新闻奖,然而此后却引发舆论对于摄影师为拍摄到独家画面不顾小女孩生命安危的谴责,最终导致凯文自杀。
如何在独家新闻的新闻价值与被报道者情感伤害间取舍?成为如何能够在比较中超越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首先,明确报道主题,尽可能选择不会产生对报道对象情感伤害的方式呈现主题。在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中,对杨武的采访更应该偏重于用新闻帮助其揭露凶手罪行,而不是对他的懦弱抓住不放。这一案件并没有对公众利益产生任何损害,也根本没有必要以公开受害者和家属的隐私作为代价来报道这一案件。像《饥饿的苏丹》中呈现的非洲饥荒的惨景,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去呈现,如摄于乌干达的一张同样题材新闻图片,用白人饱满的手与非洲小孩瘦小干枯的手形成鲜明对比,同样可以起到唤起社会对非洲关爱的作用。 [1]其次,新闻业应该是一种能够召唤社会良心的行业,而想要够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先召唤新闻人自身的良心,先做人,再做新闻人。如果新闻从业者连作为社会人最基本的良知与道德都能够违背的话,又何谈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新闻呢?有些记者打着“新闻专业主义”的大旗,就去肆意妄为地搜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美其名曰是为了还原更加真实的真相。报道的时候缺少人文关怀和道德关切,从猎奇的角度出发,只关注事件本身,片面追求感观效果。媒体的道德底线不应该是市场竞争所需,而应该是社会大众所能够接受的道德底线。在报道涉及报道对象情感的独家新闻时我们应多扪心自问一下:这样的新闻到底是不是观众和读者所真正需要的?如果报道出来,会对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要以什么报道方式和角度报道才能避免当事人受到二次伤害? [2]
四、结语
独家新闻报道中避免产生有关新闻道德的问题需要多方努力,政府、行业协会及有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的更加详细、具体的新闻从业人员道德守则,以及建立事后奖惩制度,加强“把关人”的作用。记者需要在报道的时候明确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范围,只有在私人行为有损到公共利益的时候才能够对其进行披露,将独家报道的重点由文体明星的私生活向政治家、大型企业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上转变。新闻从业者需要明确报道主题,选择尽量无伤害报道对象的方式做新闻;注意对报道对象情绪的照顾,加强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切莫将独家新闻变成“毒”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