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城北校区(311100) 张燕芬
浅议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太炎小学城北校区(311100) 张燕芬
楹联是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具有无穷的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楹联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追寻它的历史,探索它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内外运用楹联。
课程资源 楹联 开发 利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教师要开发课程资源,并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完善、丰厚自己文化底蕴的愉快历程——这是语文教学的崇高使命。汉语是一种充满诗意的语言。楹联作为汉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巧、音韵和谐之美,具有无穷的魅力。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展这一艺术。
“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登陆,因以为名。”神秀的余杭镇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这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留下许多文人墨客的绮思妙句,锦联华章,读之如坐春风,如饮甘霖。鉴于此,笔者和同事、学生一起在楹联的世界里求索。
诵古诗,论风俗,知春联。
【教学案例】
(出示《元日》)
师:老师今天把这首诗带来,大家一起美美地读一读,体味一下,你会发现诗里藏着许多有趣的过年风俗。
(学生诵读古诗并交流,明确过年的风俗:爆竹声声、喝屠苏酒、换桃符)
师:“新桃换旧符”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师生共同交流春联的历史:桃符→春联→明清发展→春联的普及)
师:春联就是起源于“桃符”,请看一下桃符。(学生看课件)民间传说桃木能辟邪。古时习俗,新年时用桃木板画上降鬼大神画像,悬挂在门旁。后来,慢慢地演变为在桃木板上题吉祥祝福的联语,这样一来桃木可以镇邪,二则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三则美观门户。相传,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所提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最早的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元太祖朱元璋功不可没。课外,大家可收集一下朱元璋与楹联的故事。从此,楹联这一文学形式也不再只局限于春联,我们可以在很多场合看到楹联的身影,比如——
生:喜联、挽联、寿联,新屋落成联、店铺开张联,各种名胜古迹上也有对联。
师: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对联高手。明朝的解缙,清代的纪晓岚、郑板桥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楹联佳作,同时也有许多故事流传至今哦!
(欣赏过年人们写春联、贴春联,春联背景下的全家福等照片)
【反思】
作为浙江省试教先进单位,经典古诗词诵读是学校的一大亮点。素有“诗中诗”美誉的楹联课程开发,为孩子们亲近母语打开了一扇美丽的窗户。于是,我们从了解楹联的历史入手,几次备课,无数次修改后,设计了以上的活动方案。先让孩子们诵读他们熟悉的古诗《元日》,展开古时过年习俗的讨论;再引出“新桃换旧符”就是现在的楹联;然后以孩子们最感兴趣的讲故事的形式,并以形象直观的课件加以辅助,介绍楹联。这样让他们了解联源远流长的历史:楹联起源于桃符,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在桃符上题联语,在明清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现在楹联已经得到普及。孩子们以此联系生活实际——处处可见楹联的身影,感受到楹联是一种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历史还是比较陌生,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讲解,但是留给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的内容还是很多,如朱元璋在民间留下的春联墨宝,明清时期解缙、纪晓岚等对联高手流传下来的楹联佳话……
赏春联,知春联,试身手。
【教学案例】
(一)教师出示春联
师:请欣赏以下几幅春联,读一读,品一品,说说你发现上下联有什么特点。
丰年飞瑞雪
好景舞春风
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学生自由读春联,讨论、交流,最后概括春联两个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
(二)据这两个特点,试一下身手
1.连一连。
绿柳舒眉辞旧岁 梅桃杏李梅占先
爆竹声声春讯早 红桃开口贺新年
春夏秋冬春为首 国富民强日月增辉
山欢水笑神州添彩 桃符处处岁时新
2.巧填楹联。
(1)填数字组成春联。
江山千古秀,中华( )年春。
花香飘四季,鸟语鸣( )春。
九州春意闹,( )海气象新。
(2)填动物名组成春联。
鸡携竹叶去,( )踏梅香来。
闻( )欢起舞,跃马喜迎春。
一马当先辞旧岁,三( )开泰贺新年
(三)了解春联传统张贴法
师:选好一幅楹联要进行张贴时,你觉得该如何来帖?
生:右为上联,左边是下联。
师:怎么区分上下联呢?
(学生讨论许久,仍有疑惑)
师:这就必须用到楹联的另一个特点——平仄相对。中国汉字不仅形美,横平竖直,而且音韵也极美。为了使楹联读起来更错落有致、朗朗上口,同一联中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
生:老师,如何来区分平仄?
师:简单地说,在汉语拼音里,一声二声(阴平阳平)为平声,三声四声(上声去声)为仄声。比如,“东风送暖家家暖 瑞雪迎春处处春”,你们能说出它的平仄规律吗?
(师生一起分析: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师:现在要求不是那么严格,但一点必须遵守,即上联尾字以仄声结尾,下联尾字一般为平声,即“仄起平落”。这也是区分上下联的重要依据。
出示练习:
1.区分上下联。
开门迎春春扑面( ) 抬头见喜喜满堂( )
爆竹增欢声( ) 春花含笑意( )
绿竹别具三分景( ) 红梅正报万家春( )
户纳春风吉庆多( ) 门迎旭日财源广( )
2.请把下面混乱的条幅配成春联。
(1)爆竹千声同辞旧岁
(2)岁岁丰收岁岁有余岁岁欢
(3)梅花数点独报新春
(4)年年迎春年年添福年年乐
(5)春花烂漫大地春
(6)喜鹊登枝盈门喜
【反思】
这一环节比较具有实用性。我们时常看到一些学生为如何张贴楹联犯难,也在一些场合看到倒过来贴的楹联。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在了解楹联浅显的特点的同时,又能区分上下联,懂得正确张贴楹联的方法。
楹联,又称对联,即是对仗工整的联语。对中高段学生来说,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比较易于理解,但楹联的平仄相对来说是个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愉快地接受呢?为此,我抓住上下联尾字“仄起平落”这一规律,并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各种闯关活动。在这环节中,学生的成就感较强,能运用平仄规律区分上下联,对街头巷尾对联的张贴可以进行评头论足。
了解越多,我们越有一种感觉:楹联,简约而不简单,仅仅通过一两节课是只能触及其皮毛而已。楹联文化博大精深,要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文字之美、声韵之美、意境之美,路还很长。
为引领学生领略楹联对仗之美,我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受欣赏。一是晨读朗诵朗朗上口又贴近儿童生活的对韵歌。如:
天对地,室对家,落日对流霞。黄鹂对翠鸟,甜菜对苦瓜。狗尾草,鸡冠花。白鹭对乌鸦。门前栽果树,塘里养鱼虾。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瓜对果,李对桃,麦穗对禾苗。雄狮对骏马,地动对山摇。神州凯歌奏,华夏红旗飘。英烈功勋传千古,风流人物看今朝。
二是让学生寻觅、感受古诗词中的对偶句之美。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我们就像一群沿路欣赏风景的游客,惊讶于探出墙头的那一枝红杏的艳丽,于是欣欣然走进花园,满园的春色令我们心驰神往。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孩子们都悄悄地走向楹联;走得越近,他们越为楹联的无穷魅力所陶醉。于是,我们不再只局限于教室内,而是走出课堂,在余杭古镇深厚的文化氛围中寻觅楹联,深切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是与绘画、书法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的。我们来到通济桥上,来到苕溪北岸的太炎亭、禹功亭以及却金亭等长廊中欣赏楹联。这是一批书法与对联艺术融为一体的绝妙作品。学生感悟其中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
书画兴趣组的学生有了楹联文化的熏陶,可谓是“如虎添翼”。“小书法家”小靓参加“元旦太炎小书法家送春联”活动,她这样写:
“看着渐渐围拢来看我们大展身手的人们,我有点害怕了——生怕写不好出丑。不过我想:这次活动既然是练笔练胆子,就应该参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于是,我拿起毛笔,开始一笔一画地写了。‘国强家富人寿,花好月圆年丰’‘神州臻百福,盛世集千祥’……我越写越投入。一幅幅大红的、散发着墨香的春联都被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要去了。向我要春联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还耐心地指点了一位老爷爷,哪一幅是上联,该贴在右手边,哪一幅是下联……‘这小姑娘真不简单!’‘书法好,学问好!’我听了这些称赞是那么的幸福,那么的愉快。”
走进学生中间,你看,这儿围着一群人,原来是一名男生正在考考小伙伴——这些对联描写的是哪位名人: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玉帐深宵悲骏马 楚歌四面促红妆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刚读出对联,伙伴们或脱口而出:“杜甫!”“蒲松龄!”或低头苦思冥想,或大声嚷嚷:“再读一遍,再让我好好想想!”真是快乐而热闹的一群。
那边的两个小脑袋凑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着《趣味对联故事》……
顶天立地两行字,博古通今一幅联。小小对联,学问无穷。流连于楹联的世界,精彩仍在继续……
(责编 韦 雄)
G623.2
A
1007-9068(2015)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