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培养
◎朱继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因此写作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语言文字始终是最重要的媒体。写作能力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笔者认为有效培养这种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
兴趣是自由精神状态下潜能的发挥,是对宇宙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高度惊奇。而教育就在于唤醒这种潜能。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谁也无法从他不喜欢的书中获得裨益,谁也不会从他不喜欢的活动中找到乐趣。学生写作的兴趣也只有在学生写作的活动中去养成。怎样养成?很难周全地表达和准确地界定。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学生能够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走进了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一车书籍,一篇文章使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一个问题能使他苦苦思考孜孜以求;一种活动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一次经历使他铭心刻骨,永志难忘;对自然品类的繁多、秩序的严谨表示深深的敬畏,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了由衷赞叹。这就表明学生写作的兴趣将会与日俱增,教育的期待就会变成现实。因此,兴趣的培养是学生写作有效培养的前题。
习惯是在学习中养成的,学生写作的习惯也不例外。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课本和课外读物,是作文写作基本的依据,反复历练,是最主要的途径。应当养成哪些习惯?“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纵观大意的能够纵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出它的疏漏之处。”(叶圣陶语)还要有看序文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勾出提要,眉批作注的习惯;善于提出问题,圆满解答的习惯;善于思考与练习产生联想,想象激发写作灵感的习惯;以及质疑问难,进行创新思维的习惯等等。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写作有效培养的关键。
任何精神和物质的活动都体现为一种过程,方法是对过程的优化。科学巧妙的方法,往往使过程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中国武学讲究“四两拔千斤”,其实就是方法问题。方法得当,或可避重就轻。要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必须优化过程,讲究方法。许多成功的事实证明学生写作的方法丰富多彩,举不胜举。采用什么方法,常常因人而异,没有唯一的标准,但学生写作的过程应当是辨证统一,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写结合,相互为用,相互促进。笔者认为:中学阶段,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比较写作之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正如黑格尔所说:“假如一个人能见出当下显而易见之异,譬如能区别一支笔与一只骆驼,则我们不会说这个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面,一个人能够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能要求的,是要看出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是阅读的方法,也可以是写作的方法,长期坚持,自觉运用,不仅能使学生找到语文学习的规律,而且会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受用终身。所以,方法的培养是学生写作有效培养的重点。
总之,要养成兴趣、习惯和方法,殊非一日之功,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绝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首先要从时间上给予保证。不防采用“课内课外结合,读写结合,以课堂带动课外”,为了保证全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每学期练习写作应该不少于20次。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学校是学生写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更是主战场。在教师组织下统一写作,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竞赛,演讲赛等,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提高效率。同时,要与家长取得联系和沟通,敦促家长关心支持学生在家庭写作,使家庭为写作创造良好氛围。再次,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强检查、督促的力度,如要求作摘要、写心得、读后感、概括故事、作品简评、赏析等。每学期不少于15000字。每学期检查,督促不少于3次,如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常此以往,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得到有效提高,语文能力会不断加强。(此成果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省级立项课题《大班额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GSG465)
(朱继玉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 74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