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爱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
让音乐融入语文教学
魏爱萍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水寨中学)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想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音乐与语文联系密切,现代信息技术又为语文教学音乐手段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选用音乐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
音乐;语文教学;原因;方式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使教育丰富多彩,无形中提高了教学质量。作为语文教学,要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改革,必须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为一体的多媒体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语文教学音乐手段的实施提供可靠的保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音乐与语文教学有机、巧妙地整合,能创造和谐愉快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音乐与语文的交融源远流长。《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古代诗歌形式的产生来看,我国古代诗歌形式中的诗、词、曲无不与音乐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诗经》和历代的词曲都曾经是配乐歌唱,随着诗歌的发展,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性。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他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总之,诗歌与音乐在韵律、形象等方面具有共通点,诗歌具有音乐性。
古往今来,很多文学作者从音乐中得到灵感,汲取营养,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在诗歌创作中尤为明显。比如,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灵感也缘于此。其他如王维、李白、周邦彦、姜夔等大诗人或大词人皆精通音律。音乐赋予文学家、思想家以创作的激情、灵感、资源。同样,文学也让音乐创作受益匪浅。从陈小奇的《涛声依旧》到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从江涛的《雨巷》到周杰伦的《东风破》,从徐小凤的《别亦难》到吴涤清的《烟花三月》,这些音乐人的创作无不受惠于唐诗宋词及近代诗人的影响,文学和音乐的牵手,达到了“双赢”。
可见,音乐与文学紧密联系。况且音乐可以给人以感情上的激发、情操上的熏陶和哲理上的启迪。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中不也包括这些内容吗?所以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学,要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改革,在课堂中要突出教学和学科的艺术性,恰当地应用音乐会使课堂更加完美和谐,富有感染力。
1.在导入课文的时候,先声夺人,铺垫情感
在导入环节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由于结合生活体验,所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学习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时,先让学生倾听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激起学生恋家思家的情绪。听完这歌曲,我问学生“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寻找家'的故事”。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自然,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家的可贵”,懂得冰心要寻找的是一个纯净的、属于灵魂的家。
比如,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我就叫学生听《烽火扬州路》;再比如学习王维的《渭城曲》就先播放《阳关三叠》。总之,导入新课时尽量选用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使学生放松,创设情境,打好课堂基础,来渲染气氛,就能戏剧般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短时间内将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2.在朗读环节通过音乐渲染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歌。在旋律中淋漓尽致地显现文本的“魂”。许多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反复揣摩,然后适当讲解学生便能体会。如果再借助音乐这种情感的艺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么学生就会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品味变深。音乐会有效地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课文时恰当地配以灵妙的乐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同化,净化其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读散文《荷塘月色》时,选配《春之声》;读《汉家寨》时,配上悲凉辽远的《黄土高坡》,这样气氛便可和谐统一。在古诗文朗读中,读《蜀道难》时可配古筝曲《高山流水》,让学生体味其雄伟壮观和凶险秀丽;读《春江花月夜》则选用古色古香、婉转悠长、令人遐想的《关山月》,或者直接配《春江花月夜》。
3.音乐欣赏,引导情感
在教学中,要有选择地播放音乐,将有声的旋律变成情感的语句,在对话中倾诉心声。在学习完老舍的《我的母亲》后,我就播放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啊,这个人就是娘……”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听这首歌曲时,我让学生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他们已经真正体会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他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他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因为他们有着切身的体验,所以有了说的欲望,在接下来的写话中,不论字句的多少,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们的感恩之心。他们的品质在听(音乐)、说(体验)、读(文本)写(感受)中得到了提升、完善。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是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那么这种方法就是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音乐与语文教学也不能主次不分,不能把语文课变成音乐课。音乐只是完成诗词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要适时、适情、适量运用这一手段。
荀子在《乐论》讲“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确实,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音乐和语文在对学生人文感化的功能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文本资源,关注学生需要,适时、适情、适量地发挥音乐元素的功能,让语文课乘着音乐的翅膀,使语文教学“飞”得更高。
[1]朱慕菊.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
[2]石利娟.浅析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编辑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