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妍
(山西省和顺县职业中学)
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提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没有真正的教育。”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对话的理想境界是学生对于文本要学会倾听,填补创作空白,勇于创新自己的观点。而教师的作用则是为学生创设情景、导好方向、调好节奏、提供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阅读首先意味着倾听,一个好的读书人一定也是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倾听并不意味着仅仅接受信息,而是伴之以用心思索。有了这种思索,作品的真正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大声读给学生听是引领他们亲近书籍、亲近文本的最佳方式。榆次五中的王慧敏老师在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她让学生合上课本,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读到对总理的热切呼唤时,她语调急促,尾音拖长,表现出寻找总理的急切心情;读到山谷、大地、松涛、波浪的回音时,她语调平缓、亲切和蔼,表现出总理对人民的关怀及人民对总理的爱戴;读到总理与我们在一起时,她语调高昂、坚决肯定,体现出了总理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思想感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因感动而流泪,读完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教室都沉寂在失去总理的悲痛及对总理深切的怀念中。学生通过这种阅读享受,理解了课文的感情基调,实现了与作者情感的对话。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填空的过程。这是因为文本的生成,不只是作家语言物化的形成,而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文本自身的客观性规范着读者的阅读,另一方面需要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和交流,不同的读者和文本有着不同的交流和对话。文学作品中存在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接受美学集大成者伊瑟尔指出:“空白是指文本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想象加以填充的部分,具体地说,它是指文本中,文本自身未做声明,因而读者也不易察觉的连接点。”这些连接点触发读者已有的经验世界,引发他们去想象、猜测、探索与填补。
下面是一位老师执教《散步》的一个教学片段:上课之前,学生对教学内容一无所知,上课后,教师也没有让学生打开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逐一用多媒体投影片展示文本内容,运用“猜读”的方式,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参与阅读。在猜读中讨论了“这会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我会带母亲去看怎样的景物?”两个问题,老师又提出了第三个问题:“这一家人就走着走着,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矛盾怎么解决呢?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会怎样走?”(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生1:“跟着母亲走大路,母亲身体不好,走小路不方便。”生2:“我会跟儿子走小路,因为我的儿子还小,走小路不平坦,他走过小路就会懂得生命的坎坷。”生3:“我和母亲走大路,妻子和儿子走小路。”生4:“我背起母亲,和儿子一起走小路。既然大路平坦,小路有意思,母亲要平坦,我就背起母亲,儿子喜欢小路有意思,就走小路。而且儿子走得十分活泼,也会让母亲很高兴的。”生5:“我开始觉得也应该背母亲,但后来觉得不太文雅。应该是我和儿子搀扶着母亲走小路。这样能体现出下一代对老人的关爱,让母亲体会生活的乐趣。”……
课堂中教师运用猜读来对本文进行预设,让学生依据他们的惯例对文本的下一步表达进行猜测。通过学生个体预设的可行性与文本可吻合程度的比较,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深处,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在师生对文本进行“倾听”和“填空”之后,学生要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创生”,用于抒发阅读感受,还要对作者构思或遣词用语等一些方面的失误评头论足,既可诉之于“言说”,亦可凝聚于笔端。
学生在“倾听”和“填空”的基础上,开展体现主体性、探究性、合作性的,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言说”,给学生自由阐释、自由评价作品的权利,寻回失落已久的“言说”权。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除了“言说”,还可以让学生写随笔和心得,写赏析和评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原文进行再创作,或改变人称,或变换记叙顺序,或重塑人物性格,或增删故事情节,或为原文写续篇等等。此时学生意满自得、踌躇满志,与作者完成一篇作品的感受不相上下。
这样,学生在轻松娱乐,满怀激情的情况下,完成了对作品的“创生”,使学生对作品有了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当然,老师要适时监控指出学生不正确的“填空”和“言说”。
罗德龙,李宏国.“对话式”语文教学与智慧培养[J].语文教学研究,2003(09):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