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
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及其实施途径
王瑞华
(集美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西方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经历了一个兴起和发展的过程,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在新形势下,搞好中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正日益彰显出重要性。当前,中国必须明确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趋势,定位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愿景,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能力,强调社会工作服务的动态适应,不断实现社会工作的持续创新。
关键词:社会工作;战略管理;途径
收稿日期:2014-11-08
基金项目:2010年度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进程的途径研究”(JA10180S);2007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战略与策略研究”(2007B202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瑞华(1971—),男,河南息县人,集美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章编号:1008-777X(2015)01-0085-05
文献标志码:A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高效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社会服务,在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环境条件下尤其需要搞好自身的战略定位、执行与管理。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社会问题解决机制,正在通过战略管理不断展现生机和活力。在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民间专业机构发育不健全,社会工作的职业特征仍不够明显,严重制约了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1]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2]当前,搞好中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已经成为摆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面对这样的议题,笔者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展开以下几个层次的分析、论述与阐释。
一、西方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及其特征
西方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历来就有借鉴企业部门管理经验的优良传统。在企业管理中,第一个将军事学中的战略概念引入组织管理中的学者是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他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功能》一书中,首先提出“商场如战场”的管理学思想,并把战略视为企业组织谋生存和求发展的生命线。蒙特那利(John R. Montanari)指出,“二战后,私营组织开始以连贯的方式来关注自身的长远发展和周边环境,希望由此获得满意的收益”。[3]20世纪50年代,“尽管长期计划曾经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但一旦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组织目标就不像原先预想的那样容易实现,因而到60年代出现了战略计划”。[4]1970年之后,“国际竞争加剧、社会价值碎片化、政治军事动荡、公众识别力增强、经济环境不景气,成为组织管理由长期计划演化为战略规划的基本原因”。[5]到70年代末,“战略管理逐渐取代了战略规划,因为战略规划侧重于决策制定,而战略管理更侧重于结果的产生”。[6]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私人组织的战略规划技术被引进到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正如布莱森(John M. Bryson)所看到的那样,“在随机抽出的民间社会服务机构中,绝大多数组织采用了特定战略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7]西方社会工作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的只是战略规划而并非战略管理本身,环境分析的重点是明确组织目标、了解环境情况并制定行动计划。战略管理在社会工作部门的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战略规划本身的局限性,迫切要求通过战略管理来实现良好的结果。[8]在威廉姆·法利(William Farley)看来,社会工作战略规划“强调与当事人面谈的数量、小组聚会的数量、试验和例行活动的数量”,“战略管理促使行业内不仅越来越重视服务的数量,而且特别重视质量”。[9]按照马丁(Lawrence L. Martin)的说法,“战略管理迅速成为社会工作职业的新浪潮,服务人员开始确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不断充实服务空间”。[10]西方社会工作人员往往习惯说,“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在从事战略管理活动,我们最好也参与到其中”。
西方社会工作机构兴起战略管理途径有着复杂的原因,它本身可视为一个多变量的函数。战略管理本身就是或公或私的职业部门处理内外环境关系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面对社会需求所作出的积极回应。随着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发生网络化、横向化和偏平化的积极变迁,社会服务组织再也无法对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未来高枕无忧了,私有化、创新化和多样化的动态调整方式成为必然选择。面对公众评价、绩效拨款、服务竞争、企业资助和资源流动方式的不断调整,更多地关注组织使命、社会责任和发展战略成为西方社会工作部门的职业人员谋生存、求发展、争先机的基本途径。内外环境的相互关联迫使他们不得不进行新的思考、定位和行动,通过实施战略管理来在进行自身卓有成效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把前瞻性构想有效延伸到执行领域。正如科挺(Jack Koteen)指出的那样,“环境界限的模糊不清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没有某一个单一的组织、机构和部门能够操纵、控制和主导全部问题,最多只是参与、影响或承担某一部分的责任”。[11]
时至今日,西方社会工作部门实施的战略管理途径正呈现出以下新兴的特征:其一,权变性与动态性相统一。注重组织内核与外界环境的动态适应、有机统一和持续平衡,强调战略管理的外向性行动,关注战略实施与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确信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文化建构和共同学习的战略过程,在战略管理中力求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其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统一。在重视科学、程序、方法、原则、规律和理性的基础上,强调人文、变通、探索、弹性、创新和灵感,在强调危机预防、连续性变化和规划拟定的基础上,重视多点预测、危机管理和应急战略的实施结果,追求善后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和战略管理的良好结果。其三,人文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重视社会工作机构内部资源、技术、优势、结构和预算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个人认知、高效组合、集体思维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力求把深思熟虑的战略定位与应急调适的战略执行结合起来。其四,结果取向与迅速选择相统一。西方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注重利用战略分析工具为自身的服务开展制造焦点和洞察力,通过建立多分支结构和全面质量管理途径来把战略愿景及时转化为现实。其五,合作性与分散性相统一。在社会服务的战略管理中,积极引入民主参与、集体决策、系统开放,不断下放专业服务的具体决策权,在重大项目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引入多机构合作机制、组织内外的全员参与和多中心治理工具。
二、中国社会工作部门搞好战略管理的现实依据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当前正呈现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趋势,它迫切需要引入战略管理途径来搞好自身发展的定位,通过追求效率和结果来持续提高自身的社会回应能力。在新形势下,中央明确作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部署,[12]为推进和实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指明了方向。中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尤为突出,解决民生问题既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职责,又是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重点所在和优先领域。自从中央明确提出建立宏大的社会工作队伍以来,专业化的战略定位不断在为社会服务的科学发展制造着焦点和洞察力,一批又一批通过职业考试获得职业服务证书的专业人才不断在新时期的社会服务中展现创造力。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得以发展,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正在神州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中国正迎来社会工作战略管理的新纪元。当前,中国实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具有其客观依据,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际发展经验与专业服务提供的借鉴参考
社会工作职业服务部门及其从商业组织引入的战略管理技术在中国均属舶来品,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服务有着一定的差别,但全球社会工作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职业操守和价值诉求,人类问题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大趋势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沟通交流的增加和交通条件的快捷都为国际经验的传播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技术条件,中国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国际化的专业服务特征。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德(S.N. Eisenstadt)指出,在后发展的社会政策滞后的国家,实施主动诱导的公共服务的战略管理有利于促进专业服务朝向现代化方向发展。[13]世界社会问题的共同性是中国可以引进和借鉴西方战略管理途径的根本原因,也是社会服务向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外在动力。多样性的社会服务并不排斥职业的认同和专业的发展,开放性的条件不断从外部环境中输入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服务提供模式。
(二)行政体制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产物
新形势下的行政体制改革正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扩大基层民主、推进社会自治和发展公共服务成为基本的改革取向。随着公共服务体制逐渐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社会服务社会化、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提供更多更好的多样化服务成为必然的选择。在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大机构、小服务”的社会工作格局中,在服务成本不断扩大的同时,社会自主权却出现日益萎缩,主管部门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社会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政府明确了自身的核心优势和职责重心,把服务功能准确定位在“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有限政府上,把加强宏观、放在微观作为基本的改革取向。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中心和枢纽,迫切需要在战略管理的基础上查明自身的核心职能,大力发展职业化的社会工作、合理设置专业服务岗位、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成为基本的应对策略,通过建构网状的治理格局来追求战略结果的实现。
(三)解决社会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搞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美好家园和促进民生幸福的内在要求。在当前形势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诸如下岗失业、劳资纠纷、心理压力、社会不公、暴力犯罪、住房保障、贫困饥饿、农民生活、民工就业、子女教育、婚姻家庭、老人照顾、社区发展等问题,迫切要求通过职业化的社会工作途径加以解决,要求在卓有成效的战略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实现个人与社会的良好适应状态。职业化的社会工作作为对社会中人的科学关怀,能够着眼于各类民生幸福事业,促进社会实现持久和谐。伴随新时期人们精神家园的失落、人生意义的迷茫、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信仰的缺失及社会秩序的失范等各类社会问题的复杂化,迫切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工作部门来提供碎片化的高效服务,不断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进行理性分析、政策回应和行动研判,及时追求战略结果的实现。
(四)提高人才素质与民间机构发育的内在要求
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能够不断为服务效能提升制造焦点和洞察力,促进民间社会工作部门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组织地位、职业声望和竞争优势。民间社会工作机构引入战略管理工具不仅源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作用,而且同时还具有自身内在的张力和冲动。民间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分散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致力于研究和解决各类复杂的社会适应难题,如何进一步提高工作对象的实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满意度和实现民生幸福始终是社会工作部门关注的主题。从战略分析的角度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来自民间,最了解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个中原因的复杂性,最能提供差异性、多样性和高效性的社会服务。战略管理强调战略重点、核心优势、共同参与、取得结果、灵活高效的管理学特征,与职业化社会工作的内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以质量求生存和以创新促发展成为搞好服务管理的重要选择。社会工作机构迫切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多点预测、危机管理和应急行动的能力,通过采用战略工具和管理杠杆来提升社会回应力。
(五)完善福利体系与提升职业效能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强调民生优先、效率取向和突出重点,这种价值取向完全符合新时期公共服务的战略决策和工作定位,对结果负责、建立预警机制和多方联合行动尤其彰显了追求战略结果的管理学意义。战略管理不仅包括了计划、规划和运筹,同时也整合了思考、行动、环境、目标和重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因而它理应成为职业化社会服务部门的关键性的管理技术。由于各种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中国的社会工作体系不仅存在着各自为战的局面,而且实际工作部门正缺乏战略理念和全局思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社会服务专业性不强、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发育迟缓、公共服务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城乡分割严重、不重视效率和结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恰在于大力发展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积极引进先进高效的战略管理途径,不断增强社会服务的职业认同度和社会影响力,促进民间职业化的社会服务不断实现科学发展。
三、搞好中国社会工作战略管理的基本途径
搞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必须选择可行的实施途径,及时把战略愿景有效转化为激励和引导各类社会工作人员信心的符号,为取得美好的结果而作出不懈的努力。新形势下,“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14]“继续坚定不移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努力化解不和谐因素”;[15]“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16]当前,搞好中国社会工作的战略管理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不断把战略愿景转为美好的现实。
(一)加强环境研究,明确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趋势
战略管理途径强调环境研究和多点预测,坚持把外界环境视为非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均衡性的“混沌体”,在由内而外的管理哲学和逻辑思维下来谋求组织内核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诚如卡斯特(F.E.Kast)与罗森茨韦克(J.E.Rosenzweig)所说,“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动态性越来越大,组织就需要对环境力量给予更多的注意。”[17]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在当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各类社会工作机构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职业化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混乱和被动状态从反面印证和说明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必须摸清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在环境管理中坚持“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立足现实而又着眼于长远发展,坚持把建构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作为基本的战略选择项,用“拿来主义”的扬弃态度来引进、消化和创新社会工作职业理念,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中来建构新型的职业化发展模式。
(二)拟定战略规划,定位社会工作发展的战略愿景
战略管理途径并没有因为环境可变而主张无所作为,相反则是主张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修订、调整和变通,确信应为实现战略愿景而不断作出积极的探索、尝试和努力。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也必须在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为社会服务的美好明天而不断制造焦点、愿景和洞察力,反对一切丧失信心和悲观厌世的消极行为。在战略定位中,必须明确职业化、专业化、民间化、多元化、分散化是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更多、更好、更巧、更有效、更有回应性是最为基本的目标定位和战略愿景。为此,必须搞好运筹、协调和规划,把社会发展事业和社会管理问题细分为可以测量和把握的若干方面,对社会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应作出必要的构思、研判和定位,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来发展社会工作人才,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以德修身、专业服务、回报社会的原则,做到敢为社会工作用人才、敢为专业服务创平台,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实施结果战略,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能力
战略管理途径特别强调结果的取得、效率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主张为取得良好的管理结果而积极采取行动,通过SWOT分析、PEST分析、VPC分析、ABC分析、价值链分析等多种分析工具来建构行动策略。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通彰显结果取向,通过战略分析工具来采取行之有效的联合行动,在多中心治理的基础上提升每一个民间专业社会工作部门的核心能力和服务水平。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社会工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的服务结果负责,以此来增强社会回应力和公众满意度。为此,必须建立首长问责制、岗位责任制及其他需要对结果负责的刚性机制,引入社会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搞好标杆管理(Benchmarking Management)、目标管理(MBO)、危机管理(Crisis Management)以及其他管理工程,建构追求卓越的管理文化,通过学习型组织、合作型组织、任务型组织、无缝隙组织等多种途径来持续提升社会工作机构的核心能力。
(四)遵循权变原则,强调社会工作服务的动态适应
战略管理途径主张因地、因时、因事制宜,反对一成不变、照抄照搬和死板僵化,强调在动态比较中发挥组织自身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抓住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必须反对盲目崇拜、不加区分和生搬硬套某种所谓“成功典范”,不断利用战略分析工具来为服务机构本身制造远见、卓识和真知,在循序渐进、大胆探索和稳中求变中来实现对原有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进行替代、改造和转化。为此,必须强调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和自身长处,在机构设置、人员招聘、培训管理、薪酬激励和岗位职责等方面作出合理的运筹、规划和安排;必须发挥多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势而动,适当安排,有所作为,在瞬息万变的环境条件下有效解决复杂多样的社会问题;必须权衡多种选择的利弊得失,在相互学习的环境氛围中取长补短,在服务社会中不断展现职业的价值,通过探索试点和逐步推广来实现职业发展的持久繁荣。
(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社会工作职业的持续创新
战略管理途径具有管理主义的视角和审时度势的眼光,确信实践中应采取的态度就是把多点扫描与促进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到永不退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不断开创社会服务事业的新局面。社会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坚持专业服务的价值理念,在专业工作岗位上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举措,不断推动自身所从事的职业实现大发展和大繁荣。为此,必须按照战略管理的要求来大胆创新,在时代发展的新起点上发展和壮大社会工作职业,“必须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使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8]必须按照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创新化的时代要求,把社会工作的岗位、职业、人才、领域、薪酬、激励和管理结合起来,在战略实施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超越。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26.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0.
[3]John R. Montanari.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the Public Sector: Lessons from the Evolution of Private Sector Planning[M]. New York and Basel: Marcel Dekker, 1989:303.
[4]Igor Ansoff. The New Corporate Strategy[M]. New York: John Wiley, 1988:54.
[5]Graham S. Toft. One Best Approach of Strategic Management[M]. New York and Basel: Marcel Dekker, 1989:6.
[6]Arnold C. Hax, Nicholas S. Majluf. Strategic Management: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M]. 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 Hall, 1984:73.
[7]John M. Bryson. Strategic Management for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M].Son Francisco: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5:5.
[8]Owen E. Hughes. Public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M].Melbourne: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152.
[9][美]威廉姆·法利等.社会工作概论[M].隋玉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16.
[10]Lawrence L. Martin.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he New Managerial Wave[J].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993,(2):1-2.
[11]Jack Koteen.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M].London: Praeger Publishers, 1997:9.
[1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0.
[1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4.
[1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9.
[15]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15.
[1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17.
[17][美]F.E.卡斯特,J.E.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与权变方法[M].傅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58.
[18]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7.
[责任编辑石晓博]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ing Approaches of Vocational Social Work
WANG Rui-hua
(SchoolofLaw,JimeiUniversity,XiamenFujian361021,China)
Abstract:There has been experienced a rising and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western vocational social work.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China has owned many foundations for realiz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 basic approaches of carrying out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 as follows: doing better work of environment research to definitude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social work vocation, planing the strategic projects to orienting hopes, carrying out consequence strategy to upgrade the core capacities, abiding by the principle of contingency to acquire dynamic adaptations, and sticking to making the advance with the times to achieve continuous innovations.
Key words:social work; strategic management;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