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83(2015)01-0006-04
收稿日期:2014-12-10
作者简介:邓亚楠(1990-),女,汉族,四川剑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人。秦观一生游历了许多著名的佛教胜地,结交了众多的寺僧好友,并创作了不少佛禅诗歌。当秦观处于人生被放逐的这段最痛苦的时期,佛禅思想从精神上给予了他莫大的安慰。
一、秦观的佛禅因缘
秦观的一生与佛禅的关系牵连不断,他对佛禅思想的接受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时代氛围
佛教自东汉初年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历经二千多年,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磨合以致融合,最终实现佛教的中国化并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北宋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个较为开放、活跃的时代,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立国之本,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佛家思想也得到大力提倡。自宋太祖起积极推行佛教,太宗、真宗、仁宗、神宗、高宗等,都信仰佛教。许多文人学士亦参禅学道,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司马光在《戏呈尧夫》有“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 ①之语,可见佛教在当时文人学士中的影响。
(二)环境造就
秦观出生地高邮是佛教比较兴盛的地方,早在唐朝前就建有寺庙。高邮的乾明寺和醴泉寺是秦观经常游览的寺庙,秦观还曾写过《乾明开堂疏》和《醴泉开堂疏》。所谓“开堂”在佛教语中即指开坛说法。他的《睡足轩二首》其一首联云:“长年忧患百端慵,开斥僧坊颇有功。” ②所谓“开斥僧坊”就是指他曾为醴泉寺作开堂疏这一事。可见秦观和寺庙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秦观生长在一个“世崇佛氏” ②的家庭,出生之时即随大父就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一直在僧舍住了四五年。入仕之前,他还曾八上佛教圣地金山。入仕后,任蔡州教授时也曾寄居僧坊,“解鞅百无有,栖栖寄僧坊” ②。在京期间,他又一度寓居兴国寺浴室院,“聊移小榻就风廊,卧久衣巾带佛香” ②。被贬南迁之后,他更是常常从佛门寻求精神寄托,“暮年更折节,学佛得心要” ②。因此,秦观一生与佛禅有着割舍不断的关系。
(三)交往经历
1.寺僧禅师的影响
秦观一生交往的寺僧禅师有昭庆、道潜、元净、平阇黎、佛印等,其中与前三位最为密切。
昭庆,字显之,临济宗僧人,黄龙慧南禅师法嗣。他与秦观家为世交,是与秦观交往最早、对其佛学影响最大的一位僧人。秦观文章中提及的庆禅师、庆和尚、漳南道人、显之禅老、显之长老等皆指昭庆。昭庆所住乾明寺由高邮士绅集资兴建,秦观岳父徐成甫“为檀越首” ②,是最大的资助者。秦观也先后为其作《高邮长老开堂疏》、《乾明开堂疏》、《建隆庆和尚真赞》等文,并有《宿乾明方丈》及《和显之长老》等诗歌唱和。元祐四年(1089),昭庆圆寂,秦观为之作《庆禅师塔铭》,文中对昭庆的一生作了详细的叙述,并自谓与昭庆禅师“缘契最深” ②。
道潜,本名昙潜,苏轼为之改为道潜,字参寥,又称参寥子,云门僧人,大觉怀琏法嗣,谢世后朝廷赐号妙总大师。道潜是与秦观交往最频繁的一位僧友。秦观出仕之前两次较长时间的漫游,他都参与其中。第一次是熙宁九年(1076)八月至岁暮,二人与孙莘老同游历阳惠济院,访昭庆。一路浴汤泉,游龙洞山,谒项羽祠,历时约百日之久,相互唱和得诗三十余首。第二次是元丰二年(1079),从四月初至岁暮,历时约八个月之久。这一次漫游,相互唱和得诗达百篇之多。长期的交往,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互以对方为知己,秦观曾由衷地感叹“参寥师真知我者也” ②。《淮海集》中亦多有思念道潜之作,如《与倪老伯辉宿九曲池有怀元龙参寥》、《春日寓直有怀参寥》等。秦观第一次科考失利之时,参寥还作有《彭门书事寄少游》诗三首,以出家之人的超脱情怀婉转劝慰。后秦观猝死光华亭,参寥怀着悲痛的心情作《哭少游学士》以悼之:“江左有豪英,超骧世无伦。妙龄已述作,识造穷天人。……斯人倘不亡,光华国之珍。彼苍未易晓,三叹鼻酸辛。” ②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秦观绝世才情的钦佩及对其不幸早逝的痛惜。
元净,字无象,就学于天竺慈云法师,赐紫衣及辩才号。秦观与元净的交往,得之于苏轼的引荐介绍。元丰二年(1079),秦观游杭时,受元净之邀,与参寥入山,同登照阁,游观音洞及佛日净慧寺等,并作《照阁》、《观音洞》、《佛日净慧寺》等诗。元祐六年(1091),元净示寂,秦观作《辩才法师尝以诗见寄继闻示寂追次其韵》“忆登夜阁天连雁,同看秋崖月破烟。尚有众生未成佛,肯超欲界入诸禅” ②表示出深切的怀念。
其他如平阇黎,即法海寺僧人月録。秦观曾为其作《题法海平阇黎》、《留别平阇黎》二诗。佛印,僧了元之号,字觉老。秦观与苏轼会于金山时,曾为其作《送佛印》一诗。
2.师友的影响
秦观的师友苏轼、苏辙两兄弟也喜爱佛教。苏轼移知湖州时,秦观与之同行,同游金山、惠山、湖州诸寺,集中有《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同子瞻赋游惠山三首》、《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赋得深字》诸诗。秦观与苏辙亦多有唱和之作,集中有《次韵子由题光化塔》、《和游金山和子由同彦瞻》等与佛有关的诗作。因此,苏轼、苏辙两人对佛教的态度给秦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秦观诗与禅
宋代诗人喜读佛书,多与禅僧交往,而这些禅僧又多具有高超的艺术才华,因此诗禅的互相渗透引人注目。谙熟佛学的秦观在诗歌中亦体现了这一特质。
(一)通晓佛书
北宋士大夫有四部启蒙佛经:《楞严经》、《金刚经》、《圆觉经》、《维摩诘经》,它们各有千秋。郭印《闲看佛书》有云:“《楞严》明根尘,《金刚》了色空;《圆觉》祛禅病,《维摩》现神通。四书皆其教,真可发愚蒙。” ③四书中,秦观对《楞严经》和《维摩诘经》犹为偏爱。如《楞严经》主要阐述心性本体,多长生神仙之说。秦观写他在京师数年的生活,《楞严经》便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忽思归去焚香坐,静取《楞严》看八还” ②,“两鬓星星沧海头,强学禅那慰迟暮” ②。又如《维摩诘经》,此经主要记载维摩诘居士向弟子讲经的言论,宣传世俗生活也能修炼成佛。“僧坊画壁阅几遍,神妙难忘独金粟” ②。“金粟”即指维摩诘。可见,秦观对佛教经典非常熟悉。
(二)自如运用佛典
秦观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佛教典故,如维摩问疾:
偶因问讯维摩病,香积天中施饭来。(《观辱户部钱尚书和诗饷禄米再成二章上谢》其二)
故人此地衔忧去,禅客他时问疾回。(《答阎求仁谢参寥彦温访于坟所》)
这里的“维摩病”、“问疾”均是出自文殊师利问维摩诘病的故事。《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载:佛在毘耶离城庵摩罗园,城中五百长者子至佛所请说法时,居士维摩诘故意称病不往。佛遣舍利弗及文殊师利等问疾。文殊问:“居士是疾何所因起?”维摩诘答曰:“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 ④秦观用这一典故指自己落魄失意之时,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和问候。
又如飞鸟喻:
晚憩孤亭上,羸骖系断柯。荒门寒带路,空槛阔增波。往事青山在,余生百鸟过。诵言成绝唱,亹亹迫阴何。(《过六合水亭怀裴博士次韵》其二)
子夜天无云,稀星耿顽碧。茫茫行役者,对此焉不息?胡为蜗角端,相与竞寻尺?劝君归去来,飞空鸟无迹。(《清夜》)
“飞鸟喻”为佛经中的常用典故。佛经中或是以鸟在空中自由飞翔来比喻完全摆脱烦恼的束缚,无所障碍而任运自然。如《增一阿含经·高幢品》:“或结跏趺坐,满虚空中,如鸟飞空,无罪罣碍。” ⑤《法句经·罗汉品》:“如空中鸟,远逝无碍。” ⑥或是以空中鸟飞行逝去,幻灭无踪可寻来比喻众生虚幻。如六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诸佛觉悟法,性相皆寂灭。如鸟飞空中,足迹不可得。” ⑦)八十卷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如来出现品》:“了知诸法性寂灭,如鸟飞空无有迹。” ⑦秦观以飞鸟入诗,则是想要表明世上所有事物都处于连续不断的刹那生灭过程中,没有常住不变的固定自性,都是不可执着的,而当前时局党争犹如触蛮之争,因此不如归去,唯有“寂灭”才是一切法的真正归宿。
(三)喜用佛教术语
秦观善用佛教术语入诗,如“香积饭”:
云峰一变隔炎凉,犹喜重来饭积香。(《次韵子瞻赠金山宝觉大师》)
偶因问讯维摩病,香积天中施饭来。(《观辱户部钱尚书和诗饷禄米再成二章上谢》其二)
“香积饭”指佛寺的斋饭。语出《维摩诘经》:“维摩诘往上方,有国号香积,以众香钵盛满香饭,悉饱众会。” ④这里则是描写诗人在京师贫病交迫的生活,表达了梦里光阴,欲慰不得的真情实境。
又如“退转”、“精进”、“灵香”:
我无退转境,何以有精进?(《游仙二首》其一)再拜敬服之,百毛发灵香。(《游仙二首》其二)
《游仙》二首作于绍圣年间。秦观此时在政治上处于逆境,常与道潜交游,故诗中表现出游仙思想。“退转”,指既退失所修证而转变其地位。《法事赞》:“五浊修行多退转,不如念佛往西方。” ⑧“精进”,指能持善乐道,不自放逸。《无量寿经》:“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⑨“灵香”即妙香。《维摩诘经·香积佛品》:“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④《增一·阿含经》:“有妙香三种,谓多闻香、戒香、施香,此三种,逆风顺风房无不闻之。” ⑤秦观在诗《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分韵赋得深字》中亦有“清磬发疏箔,妙香横素襟” ②一语。
(四)禅家修行入诗
佛家修行要求世人把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销落诸念,收摄身心,专注思维,返观自心。如坐禅:
绪风解昼焚,璧月窥夜礼。(《泊吴兴西观音院》)
遥想吏行凫鹜散,沉烟一穗对团蒲。(《寄题王钦之自圆庵》)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玉数竿。(《处州水南庵二首》其二)
“夜礼”即夜禅,讲的就是夜间打坐参禅这一修行方式。“团蒲”,佛家用以坐禅的坐具。佛教中修行者要跏趺坐于蒲团上,要做到意念集中,心无挂碍,制心一处,才能够参究真理,彻见法性,解脱自在。
又如浴佛:
满斛泠泠注不穷,幻尘乾慧洗皆空。法流水接诸天上,神瀵香闻一国中。金栗示为除病恼,跋陀仍已获圆通。马蹄又入风埃去,回首吴吟谢迮翁。(《题汤泉二首》其一)
这首诗形象地反映了浴佛这种修行方式。浴佛,又叫灌佛。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天降香水为他洗浴,所以后来佛教徒便在佛诞生的这一天举行浴佛像活动,庆祝佛的诞生,歌颂佛的伟大。浴佛作为佛家的修行方式,即用佛的法水来洗涤人们内心的污垢,在缅怀佛陀的同时让人们明心见性。诗人见到汤泉后,并没有对自然风光进行描述,而是被泉水散发出的佛性所吸引,在把自己放空的同时也把人们带入了佛家修行的世界。在诗人的眼中,满斛泠泠注无穷的泉水成了洗涤人间的法水,他也盼望着能接受这佛家法水的洗涤,从而去探寻圆通的境界。
(五)化佛理入诗
秦观和宋代大多数的读书人一样,一生走的也是科举应试的道路,但命运弄人,他出师不利,科场两度受挫;他受党争牵连,累累遭受攻讦;他七年五度遭贬,最终猝死于放还途中。在他备受磨难的时期,他常以佛语把自己的遭遇和不幸以及凄楚的心境曲折地写在诗文里,希望借助佛门获得超脱。
如《圆通院白衣阁》:
无边刹境一毫端,同住澄清觉海间。还是此花并此叶,坏空成住未曾闲。(其二)
一根反本六根同,古佛传家有此风。满目红蕖参翠盖,不唯门里获圆通。(其三)
此诗作于元丰二年(1079)诗人如越省亲之时,诗歌借咏荷以说佛理。“坏空成住”即佛家所谓的四劫,“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佛家认为这六者是罪孽的根源。在诗人笔下,红裳翠盖、亭亭玉立的荷花也是经历了这四劫的轮回,六根返源才获得超脱,成为一位佛理深湛、获得圆通的高人。而秦观元丰元年秋试落第,心情倍受打击,当他看到眼前此景时,他也希望自己如同这荷花一样能够最终获得超脱,诗境与禅意融合无间。
又如《次韵刑敦夫秋怀十首》其二:
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禅闻。一枝惠林出,一派智海分。言各不相可,往来剧丝纷。谢客姑舍是,妨余醉看云。
此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此时秦观授蔡州教授,顺道西游洛阳,而刑敦夫则随父居于所贬之地随州,诗中表达了一种超脱之情,意在宽慰邢敦夫。“惠林”、“智海”均是禅院名。“妨余醉看云”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现。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看云可见妙境之无穷,也可领悟出世事变化之无穷,所谓“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⑩。念是人心的活动,我们见到事物,心里就会有所分别,即所谓的感性认知。无念,就是要我们心见事物时,心不黏着,不起分别,要明白我们所见所感的一切,都是六根带来的形象概念而已,不是真实的存在。平时我们感知到事物,心念即起,然而此念起后,并不随事物消灭,反而执著于已经消逝而去的形象,这就是所谓的“染著”。秦观将此意寓于其中,意在劝慰邢敦夫不要执着于过往,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风采。
综上所述,秦观一生和“诗与佛”的关系牵连不断。佛禅既是他人生苦难时期的心灵慰藉,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增添了不少色彩。从其诗歌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并未真正忘怀世事,佛禅思想只是他求得超脱的一种方式。但是他的佛禅诗歌还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