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5-02-28 08:58李小妹
新乡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行政人才

李小妹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李小妹

(河南工程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行政管理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在全国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等规定的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诉求严重错位,所培养的人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分析并排除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障碍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验,结合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现实,对接区域性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通过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彰显育人特色,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双师型”、理实教学相结合等路径,建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国务院作出了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校企合作,产教相融”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基本原则,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教育目标。学科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如何将其固化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就行政管理专业来讲,现全国开设此专业的有300余所高校,所使用的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方式基本雷同,培养的人才不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素质差、就业创业的能力低,因此,亟待从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动刀”,与政府、事业单位、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对接,开拓创新,重构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与培养模式的逻辑要求

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根本根据是人才培养的定位。既然要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就要解析何为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指能满足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融为一体应用于实际工作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在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承担,而普通本科高校是不担当此任的,这就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终因现有职业教育“断头路”格局而成“空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关键是“应用性”,这一概念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两方面: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1]。由此,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当具有服务面向的区域性(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专业基础的职业性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复合性等基本特征。从学理上讲,本科应用型人才介乎学术型人才与专科层应用型人才之间。如果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流程相对应的话,那么学术型人才关注产品设计,强调深厚理论基础之上的设计创新,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从事产品生产,注重具体操作技能之上的产品成型,而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的桥梁则由应用技术本科人才来承担。也就是说,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负责技术工艺及流程管理,关注的是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的组织管理、过程管理等中间环节。然而,学理上的划分并不代表这三种类型人才之间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正如学术型人才不可能完全脱离实际应用去搞研究,应用型人才敏锐的问题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也必须建基于扎实的理论功底之上。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而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本科层级空缺,这就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国处于工业化社会的现实,且面临后工业社会的挑战的国情,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的特色,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欧洲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理念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坚持鲜明的职业导向,直接面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办学,与企业、职业紧密联系,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其培养模式主要是“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此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Integrated Learning),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等都属于这种模式。美国300多所高校中有1/3实施这种模式,实施规模最大的是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融合设置,例如英国和一些英联邦国家均将职业证书教育纳入本科教育,学生可以在选择学术教育的同时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教育[2],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设置企业参与,呈现宽基础,模块化、重职业实践的特点,教学方式多样化,普遍采用项目教学、案例与研讨教学、角色扮演和团队学习等形式。在教师资源配置上,学术型教师和来自企业界及社会的特聘教师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如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聘任教师的条件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且至少有5年的职业实践,其中不少于3年的校外实践,实际应用能力突出并在科技开发方面取得特殊成就,此外聘请的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兼职教授约占教师总数15%。由于培养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人才与经济发展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毕业生就有较高的就业率,如瑞士的9所应用科技大学就业率超过其他12所普通大学。

(二)公共行政学科的科学性质与发展范式的理性选择

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伍德罗·威尔逊在其开山之作《行政学研究》中指出:“任何一门实用科学,在没有必要了解它时,不会有人去研究它。”[3]可见,公共行政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其发端之际即以确定。这是因为“公共行政学追求经验科学的证实、预见和客观性等传统,要求对公共行政的现象、事实或经验进行归纳与分析,从中得出一般性的假设或可检验的命题和理论,再由经验、事实来检验其假设、命题或理论的正确性。因此,公共行政学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它的理论直接来自实践并指导实践,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4]。

在中国,1997年根据公共行政学的管理取向,“行政管理学”划归为管理学门类,成为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的二级学科即专业,这“意味着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的转变”。[5]伴随着公共事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行政管理范围不断扩大,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主体日趋多元化,行政管理实践的发展反映在理论上就是学科发展范式的转换: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再到网络化治理、整体性治理。公共行政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对行政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他们必须是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工作能力的行政管理者。诸如零基预算、全面质量管理、公私伙伴关系、重塑政府、电子政务等等,这些政府治理方式与治理工具的更新与变换,要求行政管理者不仅要了解而且会应用。即行政管理者不再只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他们在恪守公共行政精神的同时,更要掌握符合时代发展的多种管理技能,能够在一种多元的、网络化的协作治理中开展创新性工作。因此,公共行政学科的科学性质与其发展范式转换决定了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胜任现代政府管理、公共管理、企业管理等领域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

(三)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实诉求

任何专业人才的培养目的根本上都是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为社会发展贡献其聪明才智,正所谓“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6]。大凡大学培养的人才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教学型——科研型的培养模式引领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应具有的以应用为取向、理论付诸实践的特性被严重淡化,无论是属于教育部直管的“211高校”还是隶属地方的高校,都在追求培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型人才,而社会需要的“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却很少培养。

虽然教育部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就业去向一般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但自我国实施公务员考录以来,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必须通过招录考试方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在招录考试中他们又因专业自身的可替代性而并不具有较强竞争力。据统计,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招考职位数为13474个,而标明需要行政管理专业的为305个,仅占总招考职位数的0.2%,且极少职位仅限行政管理专业[7]。就业方式的改变和门槛的提高,使行政管理毕业生在竞争公务员这一首选职业时并不具有资格优势。尽管除政府部门外,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同样可胜任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的具体办公事务、管理咨询等岗位,但由于培养模式的一统性和混沌性,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不突出,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并不被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青睐。造成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创业无技能的现象司空见惯,而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以培养适合在社会上所有具有行政管理特性的实际岗位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创新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障碍

随着我国行政管理领域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行政管理专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兴盛的“显学”,大多地方本科院校设置了这一专业,培养了大批行政管理人才。但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好景不长,很快在2008年之后趋于萎缩,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不适应社会需要的现象愈来愈突出。究其原因虽有多种,而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模式多方面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能力的需求。

(一)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忽视社会需求

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里,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被界定为: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其中,对于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范围指向较为宽泛,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私营组织以及社会团体。这种指向与行政管理的专业特征以及宽泛的服务面向有密切关系。在现实办学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均据此定位,表面上是与教育部的规定十分吻合,实质上却反映出培养目标的含混不清,无视自身办学实力、历史积淀与专业发展水平,高擎大而全的培养旗帜,机械照搬在行政管理学科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技术技能欠缺,就业竞争力不强,在就业市场中无法准确站位,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发生错位。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办学特色缺失

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必然造成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一是多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较为陈旧,未将社会需求对该专业人才的知识要求归为课程设置的考虑因素,与传统的“学术型”课程体系几乎别无两样;二是课程设置忽视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教育,专业建设笼统模糊,无地方特色、无学校特色、无育人特色。尽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政治类课程过多的现实已被大多数高校所认同并在逐步修正,但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课程设置方向不明确,课程之间缺乏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内在的连续性,与社会实际行政管理岗位的知识需求脱离、工作过程脱节等缺陷至今仍未受到人们的重视。

(三)教学方式单一,实践环节匮乏

囿于思想观念、办学模式以及以学术标准为主的学校评估制度等因素,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大多采用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专注于课堂教学,追求知识的全面性与理论的系统性,教学方式单一,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运用不到位。教师讲解多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演绎推理,不重视运用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的授课方式,从而导致教学活动流于理论的抽象说教,无法使学生有效获得处理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8]。此外,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明显缺失。尽管多数学校都安排有实习环节,但这些安排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比例偏低,缺乏系统性的实践教学大纲;二是实习方式单一,仅限于参观、案例讨论、观看视频、撰写实习报告等形式,无法真正参与行政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实践;三是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匮乏、流于形式,鉴于校企合作以互惠互利的双赢为合作基础,而高校疏于或不善于利用人才和智力优势为合作单位提供行政管理技术以及公共决策参考等服务,仅仅把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当做为安排学生实习而寻找安置地,因而合作单位参与合作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感到接纳学生实习是一种负担,致使学生无法接触到核心业务流程,实习实训流于形式。

三、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创新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搞清楚社会行政管理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即搞清楚“公共行政的行为导向要求关注公共和非营利组织管理者的职责到底是什么——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是怎样付诸行动的?他们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需要什么技能以胜任自己的工作?从事公共服务有哪些回报和挫折?”[9]然后针对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建构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路径。

(一)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本身具有较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行政管理专业来讲,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回归由其学科本源所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即突出知识的应用性、能力的实践性。在德国,有显著应用性特色和职业导向的行政管理与司法服务是应用技术大学专业设置的重点领域[10]。根据我国国情,本科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当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备公共行政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掌握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具有公共政策执行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岗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这个培养定位要求该专业的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选择上,因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会成为不同行业、层级的行政事务或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因其全面的职业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淀和理论应用的深化,胜任从普通文员、行政助理到高级行政管理者乃至决策者的实际管理岗位。

(二)优化课程设置,彰显育人特色

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能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的职业素质,这一素质不能简单等同于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它包括科技素养、逻辑推理、创新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政策素养和管理素养[10]。这需要根据办学实际、地域文化、专业优势以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来完整表达和付诸实施。学校应当成立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吸纳来自区域基层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人员参加,在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对与行政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群)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内涵分解,集思广益,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形成相互衔接、相互渗透的“实基础,多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

“实基础”是指为了满足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由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通识课包括全校通识课和公共管理类通识课。开设公共管理类通识课旨在对学生进行行政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训练。然而,通识教育并不等于通才教育,它不追求知识的精深,仅限于必需、够用的相关专业知识的获取,使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具备合格职业人所拥有的自然、人文知识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及以公共行政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此外,两类通识课程要避免重复,力求互补。

“多模块”是指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包括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为必修课程,其设置原则是:既满足公共部门及私营部门高级管理者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所必需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又要具备基层管理者所需要的各项基本操作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应根据办学实际、历史积淀和优势专业特色来决定,如财经类院校可发挥其经济学、管理学等优势学科的作用,增加政府经济、财务核算等课程;理工科院校可结合工程教育特色,侧重开设定量分析与工程技术等类课程;具有行业背景的地方高校可尝试开设优势行业领域与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相关联、相结合的特色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可设置不同择业方向的课程模块,如理论深化模块、公务员考试模块和实务技能模块等,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或职业规划来选择方向模块课程,使每个学生拥有专门化专业技能,以符合未来用人单位要求,增强其就业竞争能力。

此外,应适当加大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选择方向上更具多样性和主动性;注意基础理论知识教授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合理配置专业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比例与权重,根据不同课程性质配比不同学时的实践课程,实践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30%。

(三)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习实训

实践教学是落实人才培养实践性、应用性特征的根本途径。通过实践教学的目标、计划及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完善,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常规性教学实践。包括认知实践、应用综合实践。认知实践是将行政管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考察、参观、见习等方式了解行政管理实际运作过程,增强学生对该专业的感性认识;应用综合实践则是通过案例教学、专题研讨、模拟教学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获得判断经验,掌握运用经验分析复杂问题的技巧及综合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熟知政府运作方式以及企业行政管理实务,正确解读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成为合格的政府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业者。二是研究性教学实践,即创新实践。它属于“小众”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行政管理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能够掌握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合有继续深造愿望以及社会能力、组织能力特别突出的学生。具体的项目选题可以由教师根据其科研方向或研究性课题设计,也可由学生自选或者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产生。课题论证、资料查询、研究方案确定及研究报告撰写等均由学生直接参与操作,教师跟进指导。

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完善是确保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保障。实践教学配套设施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前者主要是行政管理实验室,通过情景模拟实验室、个案工作室等模拟教学,使学生通过在线业务处理、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行政管理岗位适应性;后者对于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来说是亟待解决的实践教学问题。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学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无不与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瑞士应用技术大学采取的是“前店后厂”的模式,如护理学院和医院建在一起,农学院毗邻欧洲典型大牧场。鉴于行政管理的专业特征,应采取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模式,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改革、学生职业素质拓展等教育过程,创造优越条件,让学生以顶岗实习等方式,直接参与到社会组织行政管理实际运作的过程中。

为调动实习单位的积极性,可将实际的管理和政策难题转化为研究性实践教学项目,由学生、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如哥伦比亚大学国际事务管理学院的“联邦实习计划”就得到了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联邦政府且为实习学生提供了薪金方案。实习生工资每小时10或12美元,实习单位支付40%,联邦政府支付60%。[11]

(四)师资队伍“双师型”,理实教学相结合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大学的题中之意。高校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普遍缺乏实际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是开展实践性教学的不利因素,他们没有解决实际行政管理工作问题的技术技能,也难以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强化行政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聘任不仅要选聘具有实践工作经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还要吸纳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让他们将行政管理实际工作的有益经验带进课堂,将理解、领悟、判断、解决复杂公共事务问题的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在师资培训方面,安排教师进行职业培训获得职业资格,或挂职锻炼了解实际工作的最新动态,在使他们更新知识的同时将工作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和积累的经验带入课堂。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师在任教期间每4年必须有一次为期半年的“研究休假(Forschunas semester)”,到校外的对口单位从事实际工作或实用研究[12]。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随着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政策的执行,校企间人员的交流学习将越来越多。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过程是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特色的。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广泛采用的“应用性项目教学法”,就是围绕某一实际项目实施教学,项目可以是一个产品,也可以是具体生产、管理、营销过程中的一个问题。这一教学法将讲授教学转变为研讨教学,将“以师为本” 转变为“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教学导入、课堂引领、归纳总结的作用,案例讨论、现场模拟、观摩讨论、体验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则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

[1][2]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0-34.

[3]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A].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C].彭和平,编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

[4]楚明锟.公共行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8.

[5]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23-24.

[6]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59-67.

[7]2015年度职位信息[EB/OL].国家公务员局网站,http://bm.scs.gov.cn/2015/UserControl/Student/StudentIndex.aspx.

[8]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30-135.

[9]罗伯特·登哈特,珍妮特·登哈特.公共行政:一门行动的学问[M].谭功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

[10]程建新,何力平,赵书山.论素质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审视[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1):13-21.

[11]沈勇,王有强.国外公共管理实践教育:模式、特点及借鉴[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4):72-76.

[12]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8-59.

【责任编辑 李延明】

2015-04-20

李小妹(1971—),女,河南南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C642.0

A

2095-7726(2015)10-0043-05

猜你喜欢
应用型行政人才
行政学人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