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梅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从智障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依归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智障学生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才能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更好地生活。
虽然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是智力落后学生往往又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开阔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教学《老师 同学》一课,为帮助学生学习“我们要团结友爱”。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变成形象的直观画面,通过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情景。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从而掌握知识与技能。
语文是生活的产物,语文课本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生活的原材料。运用编演课本剧这一教学形式,就有利于引领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走向实践,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换为能够“运用”的“积极语言”,而且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探究性。
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针对课文生动的情节,个性的对话,在教学完课文时,鼓励学生把课堂当剧场,找两名体型反差大的学生戴上头饰上台表演凶猛的老虎、狡猾的狐狸,演一演这个故事。学生不仅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动画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而且通过小演员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夸张创作,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感情,都会有很真切的理解,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天地。因此,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之一。
同时,我们学校有很多住校生,对于住校生,他们要自己穿衣服、动手叠被子、自己吃饭等。鼓励学生先交流自己在学校内所看到的用餐不文明的现象,然后说说应该怎样做到文明用餐,学生讲不到的老师再补充,这样一来,国旗下讲话就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努力争做生活的有心人,自觉地学会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耳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
“学以致用”,社会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用语文:一个招牌、一条标语、一副春联……一个有远见卓识的老师,应鼓励学生奔向“十字街头”,从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
比如,寒假里,让家长帮助学生收集街坊邻居张贴的大红春联,教他们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意思。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春联,还较好地了解了春联这一民俗文化的特点,更看到了各家各户在新年里的愿望。开学初,再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交流一下自己掌握的春联。这样的语文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语文的无限乐趣,还促进智障学生语文能力、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影视是学生喜欢且经常接触的。不同类的节目,我们欣赏的角度也不同。因此,作为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有效地收看影视。引导得法,这些都可以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极好教材。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我们的培智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为智障儿童开辟一片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的广阔天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独特的灵气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