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峨峨兮水洋洋 吾将上下而求索——《伯牙绝弦》之教学反思

2015-02-28 07:03:55刘会蓉
新课程研究 2015年28期
关键词:子期伯牙知音

刘会蓉

(重庆市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

2014年12月12日,受县教育研究进修学校的邀请,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送课到校”活动,在古路小学执教一堂高段阅读教学研讨课《伯牙绝弦》。

课后,留下了许多思考和遗憾,我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一、聚焦教学精彩

1.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新课伊始,我在学生静息时以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以达到“未见其文先生情”的效果。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口头说话)和课堂练笔时,又分别以《知音》《琵琶语》为背景音乐,渲染出舒缓与古典的气氛。在补充介绍伯牙到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以惨婉动人的音乐《伯牙悼子期》和《江河水》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伴奏下诵读课文,用熟读成诵的方式去传唱这段千古佳话。

2.反复朗读,感受韵味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3.拓展练习,落实语用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善哉!善哉!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除了这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伯牙心里所想,钟子期真的都能从琴声里听出来吗?咱们来试一试。老师来当伯牙,你们来当子期,请听我弹上一曲,看哪位善听的子期能听懂我的琴声,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在学生对“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依依杨柳……”这样的场景进行了句式练习,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在说话训练中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的人。在感受到两人的相遇之喜后,我又设计了课堂练笔,在“说”的基础上安排了“写”的训练,做到了“听、说、读、写”的有效融合,将“语用”落到了实处。

二、细数教学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首本课,也有缺憾:

1.“让学”意识不够

理解文言文意思时,我让学生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的意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当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时,我就越俎代庖自己抢着说了,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点拨,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补充或相互去完善,“以生为本”和“以学定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朗读指导欠精细

课上我虽然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但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调动不爱朗读和朗读能力偏差学生的积极性,这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时停顿有误,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

3.基本功有待加强

课上,为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便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采用了相机抓关键词进行动态板书的设计,但由于自身的基本功欠佳,粉笔字写得不是太好,导致板书看上去不是很美观。没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这也是我平时教学中的固有遗憾。

三、寻求改进措施

1.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教学中要留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尤其对于文言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当某一名学生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时,要引导其他学生及时补充或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无需老师包办代替。“填鸭式”的好意,只片面追求了教学效果的“精彩”,却无视学生的困难与障碍,浇灭了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舞台有多大、奇迹就有多大”,为人师者,只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学生,是否有奇迹,谁又能断言?

2.做好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虽然课堂教学前会有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灵动的,课堂是鲜活的,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要是预设没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是实际学情与我们心中的期望值相距甚远,就需要教师灵活更换方法和策略,凭借我们的教育机智,在“顺学而导”的过程中,用巧妙凝练的语言或带激励性的评价,与学生碰撞出思维与情感的火花。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相信:只要坚持课前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反思,发现不足,及时弥补,我的教学能力会慢慢提升,我的专业成长将不再是梦。“高山峨峨水洋洋,吾将上下而求索”,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我在行动!

猜你喜欢
子期伯牙知音
伯牙鼓琴
知音
黄河之声(2021年16期)2021-12-14 03:02:02
知 音
快乐语文(2020年28期)2021-01-05 02:47:00
高山流水
山水知音
知音少,便做一朵未开海棠
伯牙子期
“赵”字与《拍掌知音》的成书年代
临街的窗
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