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蜀记》中的情感表现

2015-02-28 07:01邢敬慧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陆游

邢敬慧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入蜀记》中的情感表现

邢敬慧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入蜀记》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部著名的日记体游记,它记录了作者从家乡山阴到任职地夔州所经过的全部行程,内容包括对祖国山川风土的描写、前人诗文的感受和考订、历史人物事件的评判以及自身的生活状态的展现,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驱使下,从而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对国家兴亡的观照之态及对自身处境的感叹之意。

陆游;入蜀记;情感;爱国主义

陆游,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游以诗名一代,而文不甚著”[1],陆游一生笔耕不辍,今存诗九千多首,是现留存诗作最多的诗人。以诗名不可否认,但除八十五卷《剑南诗稿》外,陆游在散文上的篇轶亦可观,大部分收集在渭南文集》五十卷(包括《入蜀记》六卷)、另有《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家世旧闻》二卷、《放翁家训》、《避暑漫抄》等。其中《入蜀记》虽是以日记体游记形式所写,随性纪录,但文字简洁优美,自然率真,富有诗情画意,读之妙趣横生。《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入蜀记》:“游本工文,故于山川风土,叙述颇为雅洁,而于考订古迹,尤所留意……其它搜寻金石,引据诗文,以参证地理者,尤不可殚数,非他家行记,徒流连风景、记载琐屑者比也”[1]。随着现代学术的发展,陆游的散文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研究《入蜀记》的文章,但由于其游记的性质,研究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风土人情描写的旅游价值,考订诗文的诗学意义以及语言思想的审美性等,却忽略了作者一路入蜀时的情感表现,虽然《入蜀记》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表现情感,但细读文本后会发现,作者的情感始终贯穿其中。

一、山川风土的描写表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乾道五年(1169),陆游在家闲居三年之后,被任命为夔州(四川奉节)通判,因病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十八日,自山阴启行,携家眷离开故乡,动身入蜀,途径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路游览长江两岸山川名胜,凭吊历史古迹,并逐日记叙他赴任途中的见闻,于十月二十七日到达夔州,在这一百六十天的上任过程中,他写下了《入蜀记》六卷,朱东润先生也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日记,记载陆游的生活,还有比他自己记得更好吗?”[2]78-79。陆游此时虽被远调,但他喜忧参半,喜的是在他闲居三年后朝廷又能起用他,给了他一个实现政治理想的机会,忧的是官职低微无所作为,仕途坎坷路途遥远,而在吕肖奂《陆游双面形象及其诗文形态观念之复杂性——陆游入蜀诗与〈入蜀记〉对比解读》认为:“《入蜀记》展现的是陆游理性、深思、好学、好交游的形象,而入蜀诗特别是进入夷陵以前的诗,则呈现出的是一个充满悲伤、无奈、怨恨的十分情绪化的陆游形象”[3],因此,陆游《入蜀记》与其入蜀诗不同,记更侧重表现的是他心中喜的一面,通过山川风土的描写,体现出的是对祖国山河强烈的热爱之情,感情基调比较高昂。

作者在文中花大量笔墨对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人情风俗进行描绘,行文挥洒自如,语言平易自然,清新活泼,多表现作者对祖国美景的赞叹,如写小孤山的秀丽迷人:“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4]185;写下牢关风景的鬼斧神工:“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圻者,有凸者,有窨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4]211;写玉虚洞的壮丽奇绝:“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4]215。类似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还有很多,有的篇幅较短者是几句带过:十四日,晚晴,开南窗观溪山,十六日,郡集于道院,历游城上亭榭(卷二);二十日晓、二十一日,离黄州时所见(卷四);十二日早,过东滩,入马肝峡(卷六)等,这些篇目字数仅一百字左右,但却形象突出地勾画出一幅眼前美景。有的篇幅较长者俨然就是一篇完整的游记佳作,如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小孤山(卷三);十九日早,游东坡(卷四);八日,五鼓尽,解船,过下牢关(卷六)等,这些篇幅长约五六百字,无论是写景色的空濛秀丽亦或奇伟壮观,都在文中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而《入蜀记》中的景物描写更多的是掺杂于每一则日记中,作者边走边看边感受,一路行来,虽饱受旅途之苦,但在伟大的造物主面前,陆游由衷地发出了惊叹、欣喜之情,多用“真佳处”、“真壮观”、“奇之”、“异之”、“恨不能一到”等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真诚地表达对祖国大地上那些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同时作者在日记中,又对所过之处文人墨客留有的诗文加以证明和考辨,历史故事也夹杂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字之中,使得自然景观与文人的仁德、智慧相互辉映,彼此进行着古今人我的相互对话,在令人回味的信息反馈中深化了对自然界的审美。清周中孚也称《入蜀记》“缕述风土,考订古迹,俱极详瞻,而引据亦多精确,相其体制,似尤在石湖诸记之上”[5]501,周中孚的立足点亦是肯定了《入蜀记》引据考订的精确,《入蜀记》中提到的前代文人达数十人,引用诗文数百条,其中提及最多的有唐代的李白和北宋的苏轼等,对其诗文的地点和意境进行了考证和感受,用眼前经历的真实自然之美景验证前人所记精妙之诗文,如

“十六日,郡集于道院,历游城上亭榭,有坐啸亭,颇宜登览。城濠皆植荷花。是夜,月白如昼,影入溪中,摇荡如玉塔,始知东坡‘玉塔卧微澜’之句为妙也。”[4]177

“十六日,过新野夹,有石漱茂林……晚过道士矶,石壁数百尺,色正青,了无窍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临江峰嶂无出其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李太白送弟之江东云‘西塞当中路,南风欲进船’,必在荆楚作,故有中路之句。张文替云‘危矶插江生,石色孽青玉’,殆为此山写真。又云‘已逢妩媚散花峡,不泊艰危道士矶’。盖江行惟马当及西塞最为湍险难上。”[4]194

这两则记述均是陆游在亲践山水时拈来前人诗句,或以引证,或作评价,使其对前人的一些诗句及记载有了更加确切的体察和理解,更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独特。也体现出自古以来包括陆游在内的文人墨客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此类记述在文中比比皆是,在此不过多引证。

《入蜀记》中除了对自然美景的描写与感受外,还有对沿途人文风俗的记述,主要是对沿途的物产、村落、集市、以及人们生活状态等的关注。作者记述笔调轻快活泼,潇散自然,多充满惊喜、赞叹之情,不仅仅是那些绮丽壮阔的自然之景,还有那些平凡普通的生活百态,“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6]270的同时,还能“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6]270这些都饱含着作者的浓浓的爱恋,从另一个方面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无限的热爱。

作者沿途路过了不少村庄,《入蜀记》中不仅描写了村落整体的外观分布,“民居市肆数里不绝,其间复有巷陌,往来憧憧如织”[4]201、“数家夕阳中,庐藩茅舍,宛有幽致”[4]193还写了村庄里整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如泊毕家池时“地势爽垲,居民颇众,有一二家虽茅荻结庐,而窗户整洁,藩篱坚壮,舍旁有果园甚盛,盖亦一聚之雄也”[4]202-203,过东场时“並水皆茂竹高林,堤净如扫,鸡犬闲暇,凫鸭浮没,人往来林樾间,亦有临渡唤船者”[4]203这样的村落“使人怳然,如造异境”[4]203。同时《入蜀记》中也写了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集市,作者一路乘船,看到的是“夹河皆长冈高垄,多陆种菽粟”[4]162、“过双柳夹,多种菽粟荞麦之属”[4]196以及“溪中绝多鱼……垂钓挽罟者弥望,以故价甚贱,僮使辈日皆餍饫”[4]176、“长河堰小市,鱼蟹甚富”[4]160的情况,因此集市的繁荣也多体现“小船卖鱼颇贱”[4]162、“居人繁夥,卖鲊者尤重”[4]161、“出鲟鱼,居民率以卖鲊为业”[4]201等。而文中作者还关注到了一些人的生活状况,描写细致,如汲水、卖酒的妇人,“皆背负一全木盎,长二尺,下有三足,至泉旁,以杓挹水,及八分,即倒坐旁石,束盎背上而去。大抵峡中负物率著背,又多妇人,不独水也。有妇人负酒卖,亦如负水状,呼买之,长跪以献。未嫁者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4]214,活泼的儿童“村夫子聚徒教授,群童见船过,皆挟书出观,亦有诵书不辍者”[4]207劳作的百姓“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应”[4]193、“妇人足踏水车,手尤绩麻不置”[4]161等。

陆游在《入蜀记》中这些人文风俗的记叙,无论详细或粗略,都盎然成趣,毫不逊色于其自然景物的描写,陆游看到这样的风俗人情,内心是惊喜的、欢乐的,这也偿还了他“游历山川,揽观风俗”[7]2097的素心,虽此时南宋朝廷安于一隅,面对着北方蒙古的巨大威胁,也存在兵荒马乱,贫困不堪的一面,但这一路上村落井井有条,物产丰富,集市繁荣,人民生活勤劳自得,对于爱国的陆游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他喜闻乐见的。这些风俗人情与那些壮丽山河一起构成了陆游入蜀路途上最基本的所见所感,同样寄寓着陆游真挚的情感,表达的是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而与当下政治、自己处境无关。

二、人物事件的品评表现出对祖国兴亡的观照

国家发展到了南宋已经动荡不安,面对着外来民族的入侵,朝廷的黑暗,人民的苟且,陆游的爱国主义一直贯穿于他的一生,梁启超先生赞扬他“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8]358陆游的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他的诗里,在《入蜀记》中,他虽沿途游山玩水,拜访名山大川,可却没有一刻忘记过自己的国家,总是由人由事关注着国家的统一兴亡。

陆游赴蜀,一直走的是水路,沿运河到长江,所经之地既是六朝故地又是南唐旧土,是国家兴亡成败的发生地,同时又是南宋退守江南的江防,是南宋能否保全的关键,陆游一路西行,当他亲身路过那些承载着国家命运兴亡的地点,便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那些重大历史事件,怀念那些为国为民的英雄豪杰,于是《入蜀记》中在陆游描写山水、引涉诗文的背后,更多的是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士大夫文人把文学形式直接视为意识的外化,其创作实践即是本人政治主张和社会意识的鲜明体现”[9]。如乘船经过大运河时写到:“自京口抵钱塘,梁、陈以前不通漕,至隋场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夹冈如连山,盖当时所积之土。朝廷所以能驻跸钱塘,以有此渠耳。汴与此渠皆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岂亦有数邪?”[4]164这里记述了大运河的由来,为隋炀帝所开,但现却被宋所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作者由此想到物无定数,朝廷兴亡亦无定数,隋虽开凿了这作用巨大的运河,但也亡了,运河也为其他朝代服务了,南宋这偏安一隅的朝廷,如果不励精图治,是否也会有和隋一样的命运呢?宋人所创造出的东西是否也要去服务其他朝廷呢?这是陆游的反思,更是陆游为国家命运的担忧。

一代的开国必然是要借鉴前朝灭亡的经验的,正如唐灭隋后,从各个方面都反对奢靡浪费,而宋是继五代之后,因此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最多的人和事便是与南唐有关,不仅是所经之地是南唐故土,更是希望能从南唐灭亡中吸取经验。

“按,此碑立于己巳岁,当皇朝之开宝二年。南唐危蹙日甚,距其亡六年尔。熙载大臣,不以覆亡为俱,方且言其主‘鼎新文物,教被华夷’,固已可怪。又以穷佛旨、举遗文及兴是碑为盛,夸诞妄谬,真可为后世发笑。然熙载死,李主犹恨不及相之,君臣之惑如此,虽欲久存,得乎?”[4]198

“江面比瓜洲为狭,故隋韩擒虎平陈及本朝曹彬下南唐皆自此渡……矶即南唐樊若冰献策作浮梁渡王师处。初,若冰不得志于李氏,诈祝发为僧,庐于采石山,凿石为窍,及建石浮图,又月夜系绳于浮图,棹小舟急渡,引绳至江北,以度江面。既习知不谬,即亡走京师上书。其后王师南渡,浮梁果不差尺寸。予按,隋炀帝征辽,盖常用此策渡辽水。造三浮桥于西岸,既成,引趋东岸,桥短丈余不合,隋兵赴水接战,高丽乘岸上击之,麦铁杖战死,始敛兵引桥复就西岸,而更命何稠接桥,二日而成,遂乘以济。然隋终不能平高丽,国朝遂下南唐者,实天意也,若冰何力之有?方若冰之北走也,江南皆知。其献南征之策,或请诛其母妻,李煜不敢,但羁置池州而已。其后若冰自陈母妻在江南,朝廷命煜护送,煜虽愤切,终不敢违,厚遗而遣之。然若冰所凿石窍及石浮图,皆不毁,王师卒用以系浮梁,则李氏君臣之暗且怠,亦可知矣。虽微若冰,有不亡者乎?”[4]174-175

第一段是陆游游头陀寺时见南齐王简棲碑时所感,而第二则是他过三山矶、烈洲、慈姥矶、采石镇,泊太平州江口时所论。陆游反复强调南唐灭亡的原因,最关键的是在于君臣的昏庸暗怠,软弱妥协,而并非是以樊若冰一人之力为之,陆游入蜀之际,虽“隆兴和议”已签订五年多,两方相安无战事,但陆游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他认为南宋朝廷的昏庸软弱正如当年的南唐君臣,在歌舞升平中隐伏着更加严重的危机。因此他希望南宋朝廷能够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陆游在关注朝廷时也对战争的破坏性给予了关注,在《入蜀记》中多次提到“兵火”“军营”,如清凉广慧寺“气象甚雄,然坏于兵火”,有画像的定林庵“今庵经火,尺椽无复存者”,而保宁、戒壇二寺“今已废为大军甲仗库”,旧阁的旁边也“今废为军营”,此类的记述在文中还有不少,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战争给文物带来的破坏也表现出痛惜之情,文物如此那人民又能怎样?“兵火之后,民居多茅竹”。爱国之情也正从这入蜀的所见所感中曲折地表现出来。

但陆游并非只是单纯激愤地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朝廷的不满,他在《入蜀记》中根据南宋的政治形势还提出了应对之策、挽救之法,政治上提出重用贤臣惩处奸佞,如他“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4]216和赞“枢密叶公审言督视六军守江”[4]156,而对叛国者樊若冰“正其叛主之罪而诛之,以示天下”[4]175;军事上,他在《入蜀记》中热情地颂扬水军练武。“观大军教习水战。大舰七百艘,皆长二三十丈。上设城壁楼橹,旗帜精明,金鼓鞺鞳,破巨浪往来,捷如飞翔。观者数万人,实天下之壮观也”[4]197。陆游认为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文化上,陆游反对南唐的骈俪卑弱文风,把欧阳修放在了功不可没的位置“本朝杨、刘之文擅天下,传夷狄,亦骈俪也。及欧阳公起,然后扫荡无余”[4]198。同时陆游还提出了战略位置的关键性,认为石头城是形胜之地“若异时定都建康,则石头当乃为关要”[4]171“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4]170。由此看出,陆游是真正的爱国臣子,他时时不忘自己的国家,即使在赴任的途中,在游山玩水之时,依然在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并提出了可行的应对之策,虽不是正面强烈的阐述,但陆游对国家兴亡的关照在他评判历史人物事件时已深刻清醒地表现了出来。

三、人生经历的感叹表现出对生活仕途的体悟

陆游闲居三年后赴任,途中一直伴随着的是他报国有路的喜悦和对南宋朝廷现状的忧虑,二者构成了陆游入蜀途中的两大主要感情,这皆是爱国为民,但陆游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个体人,在《入蜀记》中还表现出一些更加私人的感受。

陆游出生在北宋最后一年,祖父和父亲均为朝廷官员,陆游年少即有才名,十九岁赴临安应试,却因为名列秦桧孙子之前,触怒秦桧,不断被秦桧所打压,知道秦桧死去,陆游三十四岁才被受职,正式进入仕途,但却并不顺利,因其支持张浚被免官,闲居江阴,直到乾道五年,才被任命为夔州通判,但又一次远离了政治中心,因此陆游路过临安泛舟西湖时感慨道“余不至临安八年矣!湖上园苑竹树皆老苍,高柳造天,僧寺益葺,而旧交多已散去,或贵不复相通,为之绝叹”[4]195,陆游在八年后重回临安,却只是路过,面对西湖旧景,感叹一切都不复从前,不仅景变了,人也散了,用老苍的竹树,造天的高柳衬托出处境的萧索,一声为之绝叹更表现出作者的心酸无奈。陆游在《入蜀记》中正面直接抒发个人情感处并不多,这是陆游在入蜀的开始,因此也能看出作者在赴任途中虽有喜悦但感伤一直存在。而由于诗和文之间的写作条件差异,文更讲求“比较客观地记述所经之事,或比较冷静地考证史地,,不一定要有很强的感情因素,而诗歌的写作则非动情不可”[10],这在陆游入蜀途中写的诗词则能明显体现他此时的感情。如“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11]22,借梅之景抒己之情,表达自己对生活人生的体悟,与《入蜀记》中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处。

陆游在《入蜀记》中除了感叹世态炎凉,故人散尽之外更多的是感叹飘泊羁旅的思乡之情和壮志难酬的不遇之感。夔州即四川奉节,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他携带家眷,长途跋涉,坎坷艰辛,羁旅思乡再所难免,他夜宿枫桥寺时感到了漂泊想起了家乡“十日,至平江。以疾不入。沿城过盘门,望武丘楼塔,正如吾乡宝林,为之慨然。宿枫桥寺前,唐人所谓‘夜半钟声到客船’者。”[4]162此时作者想起了家乡的宝林,自己却“独在异乡为异客”,此后又写到“始有流落天涯之叹”[4]216。“《入蜀记》是陆游宦游第一天即闰五月十八离家就开始创作的,而入蜀诗则直到六月十日至平江府夜泊枫桥才开始……无一例外地哀伤、忧怨、畏难、无奈:‘归燕羁鸿共断魂,荻花枫叶泊孤村’(《雨中泊赵屯有感》)、‘乡遥归梦短,酒薄客愁浓’(《江陵道中作》)‘半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晚泊》)”[3]等,这些生活仕途的体悟主要表现在其诗中,与《入蜀记》中作者情感的节制不同,从而也为《入蜀记》中所反映出的作者情感提供了可靠依据。

陆游满腔的爱国热情,但却被现实所迫,壮志难酬,他入蜀赴任时已经45岁,人过中年,他路过那些成功立业之地时,又怎能不心生慨叹“昔人勋业地,搔首叹吾衰。”(《公安》)文中就有记述路过曾经自己留下过题壁之作的故地,“后人移刻崖石,读之感叹,盖已五六年矣!”[4]172他感叹的是什么?莫不是这五六年已过而自己却依然功业未成,壮志在胸却依然无法实现。陆游还记述游金山寺是遇到了武人王秀,“自言博州人,年五十一,完颜亮寇边时,自河朔从义军攻下大名,以待王师。既归朝,不见录,且自言孤远,无路自通,歔欷不已。”[4]166他又歔欷不已什么?陆游“志在立功,而有才不遇,奄忽就衰,故思之而有愤也”[12]366他为王秀的现状感到悲伤无奈时更多的是想到了现在的自己,也不正如王秀一样,虽空有才华却“不见录”于朝,以至穷困潦倒。作者用了“觑欷不已”四字,表现出愤慨,不幸,深痛,自伤,让人感觉分外的沉重。

《入蜀记》作为一种日记体游记,“随笔所到,如空中之雨,大小萧散,出于自然”[13]458其内容丰富广博,是日记体游记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在旅游资源、文献考订、文学艺术等方面价值独特,但《入蜀记》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虽情感表达无诗词强烈,但却不容忽视,它记录并反映了那个时段和作者一生的思想感情,比具有文人夸张性的诗词更加真实,这一百六十天赴任的路途中,呈现出一个思想性格完整,感情丰富的陆游:在他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精神下,表现出他对景美人淳的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南宋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以及对自己官运前途的忧虑、时不我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羁旅在外对家乡的无限思念。《入蜀记》作为陆游研究的一部分,或是日记体游记研究的一个典型,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现不应该被忽略。

注释及参考文献:

[1][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DB/CD].北京:中华书局,1965.

[2]朱东润.陆游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吕肖奂.陆游双面形象及其诗文形态观念之复杂性——陆游入蜀诗与《入蜀记》对比解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 9-13,17.

[4]朱易安,傅璇琮,周常林,戴建国.全宋笔记(第五编八)[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

[5][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6.

[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7][宋]陆游.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8][清]梁启超.梁启超诗文选注[M].王蘧常,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9]伍联群.试论陆游的《入蜀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131-136.

[10]莫砺锋.读陆游《入蜀记》札记[J].文学遗产,2005(3):16-27.

[11][宋]陆游.放翁词编年笺注[M].夏承焘,吴熊河,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郭豫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

[13]朱子锐.唐宋六十家小品文精品[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Emotional Expression inRu Shu Ji

XING Jing-hui
(College of Humanities,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Xining,Qinghai 810000)

Ru Shu Jiis written by Lu You who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it is a famous travel diary,and records the whole journey from author’s hometown--Shanyin to Kuizhou that he will take office,the content includes descrip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custom of motherland,feelings and textual research of previous poetry,judgment on historical figures and events,expression of his own living status,in a strong patriotic spirit driven,showing his love for the land of his country,attitude about the national rise and fall and sigh with feeling of his situation.

LuYou;Ru Shu Ji;emotion;patriotism

I207.62

A

1673-1883(2015)03-0022-05

(责任编辑:周锦鹤)

2015-06-05

邢敬慧(1989-),女,汉族,河北昌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猜你喜欢
陆游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THE NUCLEAR OPTION
陆游气坏了等三则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吃货』陆游
除夜雪
初夏绝句
陆游作品的“重农”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陆游咏
陆游逝世八百周年祭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