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副刊如何“接地气”
——以《常德日报》为例

2015-02-28 04:40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4期
关键词:副刊常德草坪

王 敏

(常德日报社,湖南 常德 415000)

文艺副刊如何“接地气”
——以《常德日报》为例

王 敏

(常德日报社,湖南 常德 415000)

一直以来,文艺副刊是地方党报的重要宣传阵地。近年来,中央要求推进各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地方文艺迎来了春天,地方党报文艺副刊更应跟进时代,做地方文化的守望者和瞭望者。笔者以《常德日报》文化周刊为例,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关注当下文艺现象、聚集民间群众文化三个方面,阐述了文艺副刊该如何“接地气”。

文艺副刊;地方历史文化;城市文化;群众文化

当下,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艺术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传统媒体应以高度的嗅觉与敏感,捕捉这一利好信息,办好文艺副刊。处于最基层的地方党报更应发挥自身优势,以精神寻根与传承地域文化为使命,精耕文艺阵地。

《常德日报》自2010年开办《文化周刊》来,探索以专栏、系列、专版等方式,多视角、全方位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思考文化艺术的当下与未来,让文艺副刊更“接地气”。

一、挖掘“老古董”,做地方文史的守望者

历史文化向来是一个地方最耀眼的风景线,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血脉。

2010年初,《常德日报》在原有副刊的基础上扩展提升,开创性地办起了《文化周刊》。每周六出版,每期4版,包涵文化新闻、文史常德、读书与收藏、娱乐。创刊第1期,头版头条推出深度报道《<刘海砍樵>咋被他乡“嫁接”》,由常德本土民间传说《刘海砍樵》被张家界“嫁接”改编成山水实景音乐歌舞剧《天门狐仙》而引发深入思考,呼吁本地相关部门及时保护、开发文化瑰宝。文章见报后,社会反响强烈,打响了第一炮。

让“冰点”历史热起来,《文化周刊》头版头条长年将镜头对准那些被遗忘的文化角落。五年多来,《文化周刊》记者每周坚持深入区县(市)基层,搜寻民间文化遗珠,走访艺人、专家,采写出《石门錞于何日完整发声》《国宝何日“回家”?》《澧水河上的歌谣》《“常德德山山有德”探源》《拯救常德花鼓戏》《抢救民间文化瑰宝桃源刺绣》《留住民间“陈二郎”》等一大批颇具韵味、耐人寻思的深度通讯。

让渐行渐远的历史文化不再遥远,《文化周刊》还着重推出了一批专栏系列。例如,2010年“文史常德”版面先后推出“古代先贤”、“近代名人”等系列,通过深度文章、记者手记等多种笔触,追寻那一位位高贤名士在常德热土上留下的历史踪迹,品味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让读者跨越时空,与古人神交。2011年又相继开辟探寻“国保”、沅澧音韵等系列,版面大气清爽,文章洋洋洒洒,让文化遗产再现光彩。2013年开辟“寻访民间艺人”专栏,将镜头对准打鼓、剪纸、制砚、吹打乐等民间艺人,体味他们传承路上的酸甜苦辣。

二、关注当下,做一方文化的“瞭望者”

地方党报文艺副刊,作为一方文化的宣传阵地,应把准时代文化脉搏,关注当下文化发展现状与困境,为本地文艺工作者们引路指航。

五年多来,《文化周刊》一直在关注、思考、探索常德本土文化事业及产业的发展,争做常德文化的“瞭望者”。

从一个不出名的小镇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鼎城区草坪镇蜕变的背后离不开《文化周刊》的宣传引导。2010年3月,《文化周刊》记者一次偶然的机遇走进该镇,了解到全镇有30多个民间剧团,600多农民演员忙时耕作、闲时外出演出,演艺经济成了当地的一大产业。欣喜于民间演艺市场的红火,记者采写出文化通讯《草坪歌舞走四方》,极大鼓舞了当地政府与民间艺人发展演艺产业的信心。2011年,《文化周刊》记者再访草坪,采写出消息《草坪镇600农民演员跑红湘鄂赣》,后又以《草台唱响主旋律》《乡土演艺人为本》等为题,推出“草坪文化现象”系列述评。“草坪文化现象”由此引起了国家、省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走进了《人民日报》和中央台新闻联播。

常德是个散发着休闲魅力的城市,《文化周刊》以此为切入口,于2011年开辟“常德休闲文化”系列专栏,推出《茶香里飘出文化味》《湖南脚城在常德》《没有围墙的“剧院”》等富于本地特色的报道。

为城市文化把脉,2014年《文化周刊》又广开言路,听百家之言,在一版重磅推出专栏《城市文化访谈录》。一年多来,该栏目持续发力,推出的近20篇深度专访,是对城市文化发展的一次深入探讨,也是一次大盘点。其中,《常德亟须建一个收藏交易市场》《让城市建筑载得住乡愁》《影视作品,守望本土文化的新载体》《常德争做“中国钵子菜之乡”》《中华茶文化源头在城头山》等文章颇具影响,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

三、聚焦百姓,让副刊版面更“亲民”

从乡村田野走来的草根群众文化,是文化百花园里不可缺失的一角。平凡百姓的自娱自乐,构建了社会的和谐大乐园。《文化周刊》从创刊之始,就尽量多地把镜头让给百姓,让平民唱“主角”。

聚焦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挖掘人性闪光亮点。《文化周刊》相继推出了《仁德村医曹宁静》《一民营企业家建起红色博物馆》《一农民拍两百部微电影走红网络》《常德一农家建起百米诗墙》《带上病母读大学》《一位乡村医生的国歌情怀》等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2012年采写的消息《一农民拍两百部微电影走红网络》,讲述了桃源县三阳港镇农民“导演”张少君拖着四级残废的右腿,辗转100多个山村,拍摄200部微电影,搭建座座爱心桥的感人故事。消息刊发后,反响强烈,张少君上榜“2012年感动常德十大人物”,消息获评2012年湖南好新闻一等奖,参评中国新闻奖。

基层民间文艺团体,是点缀在沅澧大地上的一朵朵艺术花。《文化周刊》记者走进一个个偏远乡村,与这些基层艺人促膝交流,采写出《最美不过夕阳红》《大路口村有个老年艺术团》《他带领孤儿在音乐中成长》等稿件,极大鼓舞了民间艺人的从艺信心。

关注平民百姓的文艺生活,《文化周刊》娱乐版常年开设“快乐生活”专栏。《常德有个“德德玛”》《“棋”乐无穷》《家有琴童》《身边的“李玉刚”》《古稀老人的诗意晚年》《刻刀写青春》等人物通讯,记录身边常德人,故事读来亲切真实,版面清爽而“亲民”。

G216.2

A

1674-8883(2015)14-0124-01

王敏(1984—),女,湖南沅江人,常德日报社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学。

猜你喜欢
副刊常德草坪
《扶琴》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钢琴组曲印象常德
《清溪雅集》
草坪理发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文化引领:副刊创新的有效策略
我们都爱大草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