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蕊
探寻艺术风格变化的社会文化根源
——滕固艺术学研究述评
□戚蕊
滕固作为对中国艺术学学科最早具有现代学科分类意识的学者。他的研学对艺术学的贡献,对当今艺术学学科形成系统而完备的理论体系,有着不可磨灭的建设性意义。他的研学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具体阶段,其中每一时期都由他所接触到的一定的社会文化渊源有关,也对当下艺术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滕固;艺术学;学术历程;现代意义
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滕固(1901~1941),可谓是促进中国现代艺术学发生发展的第一人。他先后留学日本、德国,始终处于当时的世界学术中心。他学贯中西,始终致力于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为中国传统艺术向近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考察他短暂的二十多年治学生涯,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阶段主要是从他开始研学到1926年前后他留日归国。这一时期的研学对滕固学术生涯的整体研究方向起了决定性作用,他主要从事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于艺术及艺术学的思考。滕固的研学道路,开始于对近现代中国艺术的思考。1921年发表于《美育》第6期的《对于艺术上最近的感想》就分别从“艺术上客观的心理和本身的位置”、“我们以后怎样运动”两个方面对当时国内艺术以及艺术学今后应如何发展进行了论述。但这篇文章仅仅只是一个开端。随后,《诗歌与绘画》、《文化之曙》、《何谓文化科学》、《艺术学所见的文化起源》、《艺术家的艺术论》、《体验与艺术》、《艺术与科学》、《国民艺术运动》、《艺术之节奏》、《气韵生动略辩》、《艺术之质与形》、《今日的文艺》等多篇相关论著先后发表于各大刊物,最终构成他关于近代艺术学的整体认知。
(二)从国际文化交流的视角研讨中国艺术。滕固在国外留学期间,将国外优秀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与本民族的艺术文化相结合,力求将中国传统艺术推到崭新的发展道路。这期间,在他引进西方优秀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学术意义上研究的转型。主要表现在《柯洛斯美学意义上的新学说》、《威尔士的文化救济论》、《诗画家DanteG.Rossetti》、《欧洲之东方美术研究的主题与方法》、《洋画家与国民艺术复兴》、《六朝石刻与印度美术之关系》、《考察艺术日本笔一记》(四则)等多篇论文上。
(三)从艺术建设和艺术教育的角度推动近代中国艺术学的发展。滕固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教育实践者。他一生担任过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中央文物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还历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金陵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虽然在治学初期他的主要精力并不在此,但是他依然对国内的艺术教育颇为关心。1926
年3月刊载于上海《时事新报》的《江苏省艺术设施刍议》,可谓是他关注国内艺术建设和艺术教育发展的开端。
这一时期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当属《中国美术小史》。它是中国近代美术史学中最具现代学术意义的第一部美术史学专著,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专著之一,它凭借别具一格的分期断代方式在中国艺术史学中占有一席高地。滕固在《中国美术小史》弁言中称:“……得梁任公先生之教示,欲稍示中国美术史之研究”。在这里他提到一开始是受到梁启超先生的“教示”,这就说明,他在撰写《中国美术小史》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受到了梁启超的“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例者也”影响。但他并没有拘泥于梁启超的影响,而是看到了文化发展自身的规律,“以新的史学观念和文化思想,提出解释中国美术渊源流派与沿革盛衰的假说”。
二
滕固赴日归国后因政治原因在国内略作耽搁,后于1930年前后辗转来到德国。滕固研学的第二阶段由此开始,到1933年前后他归国为止。在德期间,是滕固在美术史学以及艺术史学研究方法取得非凡成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主要有:以“柏林通信”为题发表的《意大利的死城澎湃》考察报告、《中国山水画中南宗的意义》、《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唐宋画论考》、《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苏东坡》、《雷特教授论中国艺术》、关于中国艺术发展的《改善中国博物馆的意见》等学术论文。
(一)《唐宋绘画史》是滕固这一研学时期的史学高峰。他于1932年写就的博士论文题目即是《唐宋画论考》。他在留德期间,美术史在西方已成为专门学问并独立成科,在人文学科的系统之中也有系统的训练和研究方法。此书的写作便深受美术史家沃尔夫林风格学研究方法的影响。“沃尔夫林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下。”不去过多地研究具体的艺术家,而是紧紧地抓住艺术作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他认为风格变化的解释和说明是美术史的首要任务。滕固不只是用风格分析法进行画风演变的细微讨论,还涉及了左右风格形态的生活方式研究,以内向观为主并结合外向观进行研究。《唐宋绘画史》虽然把风格分析引入中国绘画史写作,并从风格分析的角度,引发了对“南北宗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批判,但是由于史料原因,滕固的研究依然存在缺憾。他自己也说道:“真迹不容易目睹,而图谱印刷亦复不多,不能予我人以较便利处置。现在的讲述,仍不免要兜旧时绘画史作者的路径,靠写冰冷的记录来说明。”
(二)滕固的这篇论文《唐宋画论考》(《中国唐宋绘画理论—对唐宋绘画理论的历史性观照》),是他第一篇明确提到“中国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其中指出艺术理论研究工作在近代中国的探索性。他讲到:“……在这里我仍然关注……在具体研究中,我像金原省吾一样以绘画艺术和文艺批评为主……”。在这篇文章中他分别从前史、画家的艺术理论、绘画美学、士大夫的理论、院画家和士大夫画家等五个方面对中国的艺术理论进行了研讨,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对之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关于中国艺术发展的《改善中国博物馆的意见》和以“柏林通信”为题发表的《意大利的死城澎湃》考察报告等,是滕固在这一时期对上一时期关于艺术教育实践工作的承接和对在史料缺乏这一问题解决的进一步探索。
这一时期滕固的艺术学研究在沿袭着上一阶段整体方向的基础上,着重于用风格学方法探寻诠释中国传统画论的新途径,力图完成一部“无名美术史”,这是他的艺术学理论进入成熟时期的重要阶段。
三
在滕固研学的前两个阶段中,关于资料缺乏的问题始终困扰着他,在留德期间,他便尝试将考古调查的方法引进艺术史学的研究中。在1934年左右,滕固自欧洲回国。回国以后他的工作便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考古调查和以考古调查为基础从作品入手,研讨艺术史。滕固在回国后便奔赴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注重第一手资料的使用。从过去的以传记专著为主要参考,转为注重传世、出土作品的风格分析,将考古类型学,参证着文献记载,融入了风格学,力求在世界文化背景中去思索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试图说明风格变化的社会文化根源。这一时期形成大量各具特色的论著,如《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唐代式壁画考略》、《霍去病墓上石刻及汉代雕刻之视察》、《访察云冈石窟略记》、《汉代北方艺术西渐的
小考查》、《唐代艺术的特征》、《征途访古述记》、《西睡的艺术》、《茂陵和昭陵的伟大史迹》、《燕下都“半规瓦当”上的兽形纹饰》、《南阳汉画像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记洛阳白马寺》、《说永北的石刻吴庄观音像》等。
(二)翻译国外著作。在做考古调查的同时,为了将中国的艺术考古带入崭新的领域,滕固翻译了大量与考古有关的国外专著。瑞典考古学家蒙德留斯(OscarMonetLuts,1843—1921)的《先史考古方法论》、德国美术史家戈尔特式密德《美术史》和Zoltien deTakacs《汉代北方艺术西渐的小考察》两文。滕固将“体制学方法”也就是今天的类型学方法,引入中国的艺术考古中,推动了早期美术史和美术考古研究走向深入和精密。
(三)开启现代艺术教育理论。在这一时期滕固的教育实践主要体现在《全国美展品审查工作业己竣事》、《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专刊》、《改进校务情况及关于发展国画艺术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的意见》、《改进艺术教育案》、《改善艺术学校学制案》、《推进实用艺术教育以利建设案》及《奖进史的研究加强史的教育案》等论文中。
滕固归国后,针对国内形势以及在前两个阶段中遇到的问题,在实地地进行田野艺术考古的同时,将西方学术界中与艺术史与考古学有关的著作大量地翻译,引进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结合他的具体操作实践,推动了中国艺术史学的现代转型。
综上所述,滕固通过自己近一生的研学,不仅促进了中国艺术学由传统向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过渡,还为近代中国艺术史的研学开创了崭新的方法,并在艺术学教育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在中国艺术史学界,滕固是最早具有现代学科分类意识的学者。现如今艺术学学科独立于美学而存在,作为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需要自己独立而系统的理论体系。而早在70多年前,滕固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了系统的现代学理性研究,具有当之无愧的发轫之功,对我们今日艺术学学科及其体系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1]滕固:《滕固艺术文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2]滕固:《挹芬室文存》,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滕固:《中国美术小史·唐宋绘画史》,吉林出版集团·北京汉阅传播2010年版。
[4]滕固:《滕固美术史论著三种》,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5]滕固:《滕固论艺》,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生)
[责编曲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