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郭茂勇
探寻议论文谋篇布局中的因果思维
——从近年安徽高考作文谈起
□李军 郭茂勇
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思维谋篇布局,借助由因探果、由果溯因和因果分析等方法,会让学生思维有立足点,使文章有明确的论证方向,更有思辨性和说服力。
谋篇布局;因果;思辨
近几年安徽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写作方面都一再表明注重考查学生认知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里强调的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更要重视其发展过程,即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因果思维法是根据事物因果联系的必然性来寻求创新突破的一种思维方法。把这种思维方法用于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思维谋篇布局,可以解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某些明显的问题。
在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的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议论文的写作更注重对论题“为什么”的阐述。我们可以重观点、原因的分析,顺理成章推导出我们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如安徽省2013年高考关于“问”的价值这篇作文,从“为什么会这样”来分析其中原因,可以这样安排结构:首先,总结过去,方能不断积淀;其次,不断反思,才可引以为鉴;最后,品评人生,才能发展前行。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这个角度来分析原因,可以如此布局:第一,敢于质疑,打破常规;第二,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第三,敢于追梦,与时俱进。总之,重原因的分析就是在文章结构的安排上进行由因推果的思考,最后很容易突出文章的主要思想。
议论文的叙例是为分析问题、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有的考生作文中把列举的几个事例叙述得很详细,以叙代议,导致论据不能有力地证明论点。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强化学生的举例论证,特别是论据的叙述和分析议论,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在结构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由果溯因,从因果关系上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即把事例看作“果”,用分析议论探求产生这种因果的“因”。
安徽2010年高考的读阮元《吴兴杂诗》的作文中,我们例举: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尊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和创设了具有伟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理论,如“经济特区”用自己的发展成就和经验,表明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和伟大的前瞻性;“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让香港、澳门保持稳定。“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些恢弘的政策理论,无不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形成的科学理论。由此可见,事例和分析议论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因果关系,如此也便把材料和观点自然地联系起来。
写好议论文,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方式进行指导。不少学生在写作中有说理的主观意图,但表达时却不得要领。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因果思维组织材料,可以让学生在论证时思路清晰、结构谨严。因果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可以构成因果论证。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可以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起到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
2012年高考“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的作文,我们可以采用“以因证果”的论证过程,论点是“果”,论据是“因”。例:论点是“要学会转换思维”,为什么呢?论据是:科学上,转换思维才能出成果;教育上,转换思维才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生活中,转换思维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我们也可以运用“以果证因”的方法,即论点是“因”,论据是“果”。例:论点是“精益求精”,论据是:精益求精让我们想得周密;精益求精让我们行得稳健;精益求精让我们做得完美。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阳中学)
[责编陈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