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措施彰显文言魅力

2015-02-28 04:18:09茆诗磊
学语文 2015年1期
关键词:邹忌文言文文化

□茆诗磊

优化教学措施彰显文言魅力

□茆诗磊

文言文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彰显文言文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感受声韵之美;通过切入发现章法之美;通过拓展彰显文化之美;通过探究尝试创新之美。如此定能建构起高效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文言文;诵读;探究;拓展

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似乎并未展示其迷人的魅力,学生对文言文没多大兴趣,课堂气氛也显得死气沉沉。如何摆脱这种尴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彰显文言文的魅力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吟咏诵读——感受声韵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之精妙,可以培养语感,增加积累,涵咏感悟。短文章整体读,长文章逐段读。可以范读、领读、齐读、散读、默读;也可以读句读,读感情,读意境。这样读了之后,学生心里就产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欲望,就有了能意会课文的喜悦,也就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教学中,少不了老师正确的点拨和指导。如教学《师说》一文,第二段汪洋恣肆,指导诵读时,要特意强化对下面三个句子的语气的揣摩。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步,找出语言形式:“其皆出于此乎?”——“吾未见其明也。”——“其可怪也欤!”

第二步,请学生分别来体会每一层次的语气。谈到哪一个——形成共识——读哪一个,随机进行。

由责问(“其皆出于此乎?”)到否定(“惑矣”——“吾未见其明也。”)再到嘲讽(“其可怪也欤!”),作者的感情愈加激越,汩汩滔滔,也愈加让我们体会到师道不传的种种令人痛心的现象,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从师学习的现实必要性和针对性。

如此训练下来,学生必然不再觉得语感是飘渺无踪的虚拟之物,而是可以真切去把握和体会情感外露的载体。

二、巧妙切入——发现章法之美

一位物理学家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敢说,给学生一个支点,学生就能掀开课文的“红盖头”。这个支点,这是最佳的教学突破口。抓住课文关键,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设计教学、优化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游刃有余”。在上《过秦论》一文时我抓住了一句话作为切入的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引导学生在涵咏玩味整体感知的同时思考作品中哪些地方是在铺排“攻”之势,哪些地方是在强调“守”之势?铺排“攻”之势时为何又提到了六国的强大?强调“守”之势时为何提到了陈涉的弱小?文章的中心为什么在篇末才亮出?这样,学生就会对《过秦论》一文的章法——结构艺术有了具体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

正如《庖丁解牛》中庖丁所说,只要我们在课堂上“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就一定能寻找最佳教学突破口,盘活整个课堂。

三、适度拓展——彰显文化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适度拓展的方法,可以给文言文教学带来全新的局面,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形成网络,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上《劝学》一课时,对“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省”抽象解释为“反省”,恐怕印象不深,也没吸引力。于是我制作了这样一张幻灯片:

说文解字——省:甲骨文、金文的“省”是一个箭头加一只眼睛表示有物看入眼中;小篆则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眼眉(原有图,兹略)。这说明“省”的本义是“看”,如省亲、归省;引申为查看自己的内心世界,如反省、自省、省察、三省吾身。这样,吸引力就强多了,印象也深刻多了。

例如:偶,字典中的释义为①有木头泥土等制成的人像,②双数、成对的,③夫妻或夫妻中的一方,④不经常的、意想不到的。依据这样的释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的“偶”当解释为:不经常的、意想不到的。这样解释,当然没错,可是,总觉得不够味。因为,这里的“偶”固然是偶然,但其中还包含着必然。“偶”,其实是殚精竭虑之后意想不到的收获,是

灵光的闪现。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妙手才能偶得的道理。

语言,承载着文化。我们常常谈到春秋笔法,其中有“微言大义”一说。如果说,“微言”指的是精当的字词本身,那么“大意”指的就是隐含在字词中的文化。教学中要咬文嚼字,要有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字的严谨态度,从字词本身入手,适度拓展,彰显字词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四、深度探究——尝试创新之美

在上《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此文有着太多的探讨点,比如结构上近乎完美,比如从细微处见真知等。但总觉得这些并不能作为教授文章的“纲”。在课堂,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本文是否存在着文眼?如果有,请指出。

通过学生的阅读与讨论,渐渐地,学生把目光圈定在“思”与“善”二字,通过学生思考、辩论后,师生达成共识,师生的感情与思维获得了共鸣。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一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自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修八尺有馀,身体呹丽。朝服衣冠,窥镜”。看看,早上一起来就照镜。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出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差,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

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论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时”,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五、高度升华——领略人文之美

文言文是一种文化载体,从《尚书》一直到清代的桐城派散文,文言典籍里蕴藏着多么丰富的中国文化!可我们长期的文言文教学严重走偏了,只停留在字意的层面上,而且通过词语解释和语法特点等的标准化题型的反复操练,把学生刚刚萌发的一点兴趣给磨平了,使文言文像洪水猛兽一样变得那么面目可憎。其实文言文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它里面包含着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你看,我们所有发现的智慧和思想,在《论语》中都可以找到。过去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实上,我们的古代文化对于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的企业家就曾拿我们的《孙子兵法》来管理他的企业,德国前任总理施罗德就对我们的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据说是个中国通,特别钟爱中国文化……

现在能够留存下来的文言文,是经过了几千年读者眼光的过滤,大浪淘出来的金子,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它们不仅思想内蕴丰富,更是气韵生动。像《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汪洋恣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范仲淹的宠辱皆忘,欧阳修的超然自乐,韩潮柳海。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味到文言文的文美和质美,使他们受到人文的感染与陶冶,充实其底蕴,丰富其情操,何愁他们不具备宽广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样,学生面前的文言文还怎会是那样面目可憎而索然无味呢?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积累深厚,定能建构高效生动的文言文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县第一中学)

[责编尚华]

猜你喜欢
邹忌文言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邹忌劝齐王纳谏
童话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8
邹忌比美
谁远谁近?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2:00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