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琳
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
□王琳琳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283个比喻词语为研究对象,对比喻词语进行简单的界定和分类,对其形象色彩的特点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对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有更深的认识。
比喻词语 形象色彩 特点 功能
我们将“麦浪”“松涛”“蝙蝠衫”等这类词语暂称为比喻词语。本文的研究对象只包括形式上的比喻,也就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体现在形式上,例如:“蝙蝠衫”,因为其袖子形似蝙蝠,所以称为蝙蝠衫。本文研究对象不包括意义上的比喻,例如:“鱼水”多用于比喻密不可分的关系,“鱼”和“水”之间的关系是鱼离不开水。这种虚化的关系可以用于人和人之间。像这种由于深层意义上相似而形成的比喻词语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四字成语不在研究范围内。
本文所要研究的比喻词语不包括“包袱、饭桶”这类具有比喻义的词语,只将仅有一个义项,通过形式上相似的比喻方式产生的,这类词称为比喻词语。
“具有形象色彩的词,它们除了理性义之外,还使人有某种生动具体感觉,即所谓形象感。”“具有形象色彩的词不限于‘形态’方面,还可以包括‘动态、颜色、声音’等。”①“许多具有形象感的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感觉和联想而产生的一种色彩,我们称之为形象色彩。”②以上两种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相同的,本文也采取这种观点。
(一)从动态形象和静态形象角度进行分类
1.静态形象:八字胡 八字眉 蝙蝠袖
2.动态形象:冰释 雀跃 蛙泳
(二)从反应事物的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1.以整个词语表示指称对象,无中心语素:猴头 鸡眼驼背
2.比喻对象的整体形象+中心语素:绿豆蝇 狮子狗龙须菜
3.比喻对象的部分形象+中心语素:梅花鹿 鱼尾纹燕尾服
4.比喻对象的色彩+中心语素:瓦灰 天青 葡萄紫
(三)从指称对象的性质进行分类
1.事物类:蝙蝠衫 蝙蝠袖 鸭舌帽
2.植物类:仙人掌 松针 松球
3.动物类:绿豆蝇 墨斗鱼 扇贝
4.色彩类:雪白 血红 墨黑
(一)附着性
杨振兰在《现代汉语词彩学》中指出,“色彩意义总是表现为某种倾向、韵味、格调,而这些要素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它要渗透于或依附于词汇意义”。③而形象色彩属于色彩意义,也必然具有这一特点。例如“蝴蝶结”是带子系成的形状像蝴蝶一样的结子,这是“蝴蝶结”的理性意义,我们也能感受到其鲜明的形象色彩,就是一个形状似蝴蝶的结。
(二)相似性
比喻词语的本体与喻体之间都存在某种相似,或者是颜色上相似,或者形状上相似,又或者是状态上相似。例如“枣红”,像红枣的颜色,这种红和红枣的红及其相似,所以便用“枣红”来命名这种颜色;再如“龙船”,装饰成龙形的船,因为这种船在外型上和龙相似,我们称其为龙船。近乎所有比喻词语都有相似性,因为在造词时,人们正是利用相似性来创造新词语,而比喻的前提就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要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为创造新词和丰富汉语词汇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三)普遍性
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普遍对某事物理性意义上的认识,二是具有形象色彩的比喻词语形象的统一性。例如:“鸡冠花”人们普遍认为理性意义上它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椭圆形或披针形,穗状花序,形状像鸡冠,通常红色。另外,人们对“鸡冠花”这种植物的形象有一个普遍印象,不会认为是“乌鸡”的鸡冠,也不会有人当作是公鸡的鸡冠。人们看到“鸡冠花”这个词语时,不会在意具体是哪一个鸡冠形象,而在脑海中会有一个公认的普遍的鸡冠形象。
(四)民族性
“同类事物,在不同的语言里用什么词、用几个词来表示可以不同,词义概括的对象范围也可以不同,它体现了词义的民族性”④。比喻词语在这一特点上表现得更明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物象,而这些物象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如:“水龙头、龙舟”中的“龙”,“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富贵的象征,古代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衣服称为龙袍。
(一)增强词义的明晰性
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使其在显示词义明晰性上更占优势。通过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创造的词语已经具有了某种语义的倾向,再加之具有象形色彩的语素与之共同表达词义,那么词义的明晰程度必然强于一般词语。例如“石”指构成地壳的坚硬物质,是由矿物集合而成,如果再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石”与具有象形性的词语结合,就可以构成具有丰富形象色彩的词语,例如“孔雀石、鸡冠石、鹅卵石”。
(二)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功能
试比较两组词语:很白→雪白 皱纹→鱼尾纹
“很白”“雪白”都表示“白”,二者都表达白得很突出。“很白”让人难以确定白的程度,而“雪白”却可以把白的特色表达得非常形象,好像眼前就呈现出皑皑白雪;“皱纹”和“鱼尾纹”,二者都表现人的脸部因年龄大而出现的纹路。“皱纹”只是意义的表达,而“鱼尾纹”却可以把皱纹细长的样子表现出来,让人们不但知其义还知其形。所以,具有形象色彩的比喻词语使指称对象更加生动、形象。
(三)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
比喻词语本身就具有比喻、修饰的成分,因此这类词语已经将繁琐的表达凝缩在词语当中。例如,人们还没使用“鸭舌帽”这个词语的时候,如果用文字来形容这种帽子,就是帽顶的前部和月牙形帽檐扣在一起略呈鸭嘴状的帽子。而经过比喻造词法后,在帽子前面加上一个形象色彩浓厚的“鸭舌”,就创造了“鸭舌帽”,简洁明了地表达这种帽子的概念和形象,同时还让人产生新鲜感。
(四)引发联想的功能
无论是比喻还是形象色彩,都会使人进行不自觉的联想。当我们命名某种脸型为“鹅蛋脸”,一定是看到具有状似鹅蛋型的脸时,脑海中出现了“鹅蛋”这个事物。而在表述这种类型的脸时,我们在其中心语素“脸”前面加一个具有修饰作用的语素“鹅蛋”,这样就形成了“鹅蛋脸”,这是从造词角度来说明的。逆向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一个词语“鹅蛋脸”时,眼前会出现一个鹅蛋的轮廓,由“鹅蛋脸”让我们不由联想到了鹅蛋。本体“脸”和喻体“鹅蛋”在人的头脑中进行了两个方向的形象联想,造词过程:“脸”→“鹅蛋”→“鹅蛋脸”,词语使用过程:“鹅蛋脸”→“鹅蛋”→“脸”。因此,联想贯穿了词语创造和使用的始终。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让人们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丰富多彩,给人们带来无限联想的空间。
综上所述,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具有附着性、相似性、普遍性、民族性的特点;同时具有增强词义的明晰性、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更加简洁、引发联想的功能。汉语词汇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象色彩,但是形象色彩在比喻词语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限于个人能力及篇幅,本文只对比喻词语的形象色彩作了一些粗浅的讨论,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喻词语作为汉语词汇中一个小类,定有更多空间值得我们探讨。
注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②蔡娜《词语的形象色彩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③杨振兰《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④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侯友兰.比喻词补议[J].汉语学习,1997,(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4]任学良.汉语造词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5]张培成.关于汉语比喻词的几个问题[J].汉语学习,2000,(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周荐.比喻词语和词语的比喻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王琳琳 辽宁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