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文观止》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意义

2015-02-28 02:06◎申
现代语文 2015年32期
关键词:古文文章语文

◎申 龙



浅谈《古文观止》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意义

◎申 龙

《古文观止》刊行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本流传广泛的蒙学教材,所收篇目上起于周,下止于明末,多为典雅优美的散文。该书由民间读书人吴楚材、吴兴祚编纂而成,为知识分子家传户诵。清朝的官方典籍《四库全书总目》及《书目答问》均未收录,但这并不影响这部书三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先生对该书评价甚高,在《集外集•选本》中写道:“以《古文观止》和《文选》并称,初看好像是可笑的,但是,在文学上的影响,两者却一样的不可轻视。”[1]此后,它逐渐被学者重视并研究。该书辑录古代名篇,所选文章多数堪称经典,所涉体裁多样,遣词造句与布局谋篇都非常出众,更有大量警句名言,于现代语文教学而言,意义非凡。

一、夯实古文基础

纵观中国古代散文选集,读本众多,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唐文粹》、《古文渊鉴》、《古文释义》等。这些文集的编纂目的与《古文观止》不尽相同,选文不以私塾教学为目的。《古文观止》的编写初衷体现于吴兴柞的《古文观止·序》:“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全书“阅其选,简而该,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书,无不精切而确当”。有利于“正蒙养而裨后学”。[2]章、习二位均为私塾先生,文学造诣与教学功力深厚,吴楚材与吴调侯则是他们的弟子。这段求学经历直接影响二吴日后编选《古文观止》,以“正蒙养”作为选择古文的重要标准,换言之是指用正确的方式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旨在“裨后学”,即对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此外,《古文观止•自序》还有如下描述“山居寂寥,日点一艺以课子弟”,这表明编选原因之二是为了给弟子教书讲学。

通过吴兴祚为《古文观止》所做序言及二吴的自序不难看出,本书主要用于初学古文者入门,夯实其古文基础。选文大多是在文坛占有一席之地的名家所撰写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文章,通篇篇幅不长琅琅上口。

二、促进读写水平

(一)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文章是我国语文教学历来的重心,著名教育家张鸿苓针对语文阅读在《语文教育学》一书中做过说明,他指出提高阅读水平的有效方式是:“从阅读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将阅读训练分成若干个由低到高的训练点,并以点为依据组织教材,把一个单元教材作为一个教学单位来进行阅读教学的。”[3]《古文观止》把上述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吴所选文章从时间跨度和体裁分类两个角度来说,选文尽量囊括所有朝代,自先秦时期开始,至明清时期结束,编排时依据文章年代及作家对选文进行归类,尽力让初学者全面接触古文精华。如全书收录司马迁文十五篇、韩愈文二十四篇、柳宗元文十一篇、苏轼文十七篇、欧阳修文十三篇,这些选文都出自不同时代的名家之手。全书编排以时代为经,作家为纬,内容繁简适中,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单元阅读教学可以从阅读整体目标出发,依据不同单元归纳教学内容,提取教学。各单元之间看似独立实则联系紧密,是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具体实践时,可将《古文观止》不同时代的作品视为不同单元,各单元中不同作家及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让读者跟随全书脉络阅览古文精粹。

就语文教育而言,诵读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读书要求准确且声音洪亮,提倡在韵律中体验文章的语言情意之美,熟读成诵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是前人共同的做法,通常古文诵读选用的教材是《古文观止》。这种“涵咏”中蕴含着读书的乐趣。通过读书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渐趋深刻、全面,若能熟读成诵,对文本的掌握运用则会更到位,古文基础也更扎实。如《三字经》规定:“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古人大量实践之后总结出上述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真知,语言学习的方式应当同数理化区别开来,它不能够“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换言之,语言学习是对一系列声音或符号及其约定俗成意义的识别、再认和重现,只有经过同类言语的长期重复作用,量变引起质变才能提高语言能力。《古文观止》作为初学古文者的常见读本,重点关注到了如何聚集语言知识,完善语言能力,选取了大量古文中的经典供后学者吟诵、熟读、背诵。古人在强调诵读的同时也强调对文章进行细致入微地讲解,提倡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古文观止·序言》就该书特点有如下概述:“阅其选,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辩字,无不精切而确当。”[4]可见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详而不繁,适合诵读。书中许多文章的字数在二百左右,便于记忆。语言能力超群的巴金先生能够背诵200篇的《古文观止》,全书所收文章仅220篇。

(二)重视阅读方法

《古文观止》中大量篇目都蕴含着极为充沛的情感、情理、情态,体现出编纂者对“情”的追求。传统语文教育亦重视个人体悟,在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人的本性,将事理蕴藏在情感之中比单纯枯燥地说教更能达到教育目的。刘贞福认为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对语言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才能升华。情感说在二吴的序言中并未明确提及,但在具体篇目中可以体现出来。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自传散文《五柳先生传》中谈及读书的方法:“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依据白话文上句可理解为读书不能只注重细节,粗略浏览即可了解全书概貌;下句则强调了个人感悟的重要性。这实际上是在指导学生阅读,粗放型阅读固然重要,但个人体会、个性化的情感揣摩更是令人废寝忘食。

(三)以读促写

创造来源于对生活的模仿。《古文观止》中二吴指出文章遣词、造句、结构之妙,让初学者心领神会,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知识教学,日积月累,可以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技巧。此外,《古文观止》所选篇目力求体裁多变、题材丰富、写作特色各异,在收录同一作家的作品时兼顾文章内容、表达方式的差异性。二吴认为通过阅读风格迥异的文章初学者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思路,全面了解掌握文章写作技巧。

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为例。《古文观止》既选择了其代表性议论文如《原道》、《师说》、《进学解》等,又有诸如《祭十二郎文》之类的祭文。这两种文体采用的表达方式及呈现出的风格特征大相径庭。二吴在《师说》总评中写道:“通篇3840字只是‘吾师之道也’一句。言触处皆师,无论长幼贵贱,为人自责。因借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不必谓公慨然以师道自任,而作此以倡后学也。”可见这篇文章结构严密,论点集中,论辩反复。而《祭十二郎文》没有铺排张扬,将深情融于叙事之中,通过对身世、家常、生活的朴实叙述,表达出对兄嫂及侄儿的深切怀念,情深动人,真挚自然。二吴这样点评:“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可见韩愈的文章很好地将缜密说理与浓厚抒情融为了一体。

同为议论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则采用迥异的说理方式。全篇主要记事,篇尾辅以议论,是一种变体。二吴在点评中对此文的写作特点有如下点评:“此小文耳,却有许大议论。必先得孔子‘苛政猛于虎’一句,然后又一篇之意。前后起伏抑扬,含无限悲伤凄婉之态。若转以上闻,所谓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真有用之文。”可见柳宗元长于观察生活,通过自身体验塑造人物形象及说理,由事而感,由感入理。

就当时选拔人才的方式而言,八股取士是众多学子谋求功名的手段,判断八股文优劣的标准则是对四书五经的解读。基于此,私塾先生便尝试通过改善学生古文笔法来逐步提高其写作水平。因为“若夫声音之间,点画之际,诸家或以为无益于至义而忽之,而不知童子之所肄习,终身能忘,况考试之时,一有不合,即遭摈斥,可不慎欤?”可见二吴认为,时文与古文皆讲求法度,倘若熟悉并研习古文,了解其中义理,能够辨别字句间的细微差异,创作八股文时才可能笔力健举,从而脱颖而出。

古文研习者完全可以将这些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总结其中的写作技巧,学习语言风格,力求提高古文阅读及写作水平。

三、宣扬传统思想

通常情况编辑选本需考虑“其选文内容即体现选者独特的眼光和他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可见《古文观止》体现了二吴的思想价值观。尽管选文内容都不是原创,但依然可以陈述一家之言,抒发一己之见。因为选本作者的文学欣赏水平、趣味之所在、审美偏好、思想理念在对作品的取舍时都会全面体现。鲁迅先生曾有如下观点:“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一法也,如《文选》是。择取一书,删其不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新书,又一法也,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是。如此,则读者虽读古人书,却得了选者之意,意见也就逐渐和选者接近,终于就范了。”[5]《古文观止》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二吴的选文标准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关注德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从古到今德育对于教育而言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目前的语文教育普遍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及教学材料贯彻相关德育理念,有意识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观、情感观乃至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从而规范其行为举止。

我国古代教育一直未曾明确何为“德育”,却存在极高的道德标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如同《古文观止》展现的那样,二吴收录了许多弘扬传统美德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叙述的历史事件甚至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说都符合较高的道德标准。例如篇目《国语·叔向贺贫》:“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体现出贫不足以忧虑,真正值得忧虑的是道德不能建立。此外,我国传统文化极重视孝道,认为“百善孝为先”。置于首篇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就体现了这一观念,文章末尾有言:“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由于《古文观止》多用于私塾启蒙教育,这些道德标准对孩童的示范意义可见一斑。

(二)崇尚大一统思想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是中国传统的“大一统”思想。这一观念自《公羊传·隐公元年》提出,“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流传至今。《古文观止》选文亦体现出这一特征。为遵循大一统的整体指导思想,全书在编排国家分裂时期的文章时做了特殊处理。如将春秋五霸时期的《春秋》、《国语》和《左传》的选文与周文合并到同一版块;将混乱格局的战国时期的《战国策》与秦文编排到一起,可见二吴一直极力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至于文人名士辈出的三国时期,二吴舍弃了曹魏和孙吴,只收录了蜀汉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在二吴眼里刘姓蜀国才是正统,蜀汉也被称为后汉,将这段时期的文章与汉文、西汉文、东汉文全部归类在汉文之中,借此回避三国分裂。至于时局动荡的六朝,二吴甚少选入文章,没有收录任何与东晋南朝对峙的十六国及北朝时期的文章,政权更迭的五代十国及与南宋对立的金朝也都没有文章被收录。这些历史时期也有大文豪及优秀作品,二吴在处理时都以大一统思想为前提,或将文章归入稳定统一的朝代,或舍弃。

《古文观止》中周、秦、汉、六朝、唐、宋、明等朝代的文章均有收录,但不见隋、元两朝。隋朝或许是因为存在时间较短,多数是唐朝遗民。但元朝历史悠久且实现了大一统,出现过风气开阔、车书混同的文坛盛况,诞生了诸如姚燧、吴澄、虞集等散文大家,他们笔下屡出精品,却没有文章入选,这应是基于汉室正统考虑。也正是因为这样,有篡汉骂名的曹氏父子及被异族统治的许衡及金人元好问等文学大家的文章都不曾收录。

捍卫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现代也是教育的重点,古人尚有如此见识,尽管有失偏颇,但爱国之心可嘉,今人在教育中更应当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

综上,《古文观止》作为流传至今的蒙学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思想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确有可借鉴和发扬之处。

注释:

[1]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吴楚才,吴调侯.古文观止•自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古汉语词典(双色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申龙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市延安中学 200000)

猜你喜欢
古文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