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美国教授对幸福的看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2015-02-28 08:36仝亚娜
中国机电工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索尼娅幸福感教授

文 | 仝亚娜

这位美国教授对幸福的看法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文 | 仝亚娜

果然是位美女教授啊!当索尼娅登上讲台时,我登时觉得眼前一亮:黑色深V连衣裙,波浪般的披肩长发,透着一股知性之美。如果不是特意说明,真的一点儿也看不出她刚刚结束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飞行,直接从机场赶来。

对索尼娅的这次采访,我还是挺期待的。不只因为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美女教授”,头顶着哈佛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博士的光环,更重要的是,我对她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在过去的20多年里,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onja Lyubomirsky)一直专注于“幸福”这一课题,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级赞誉,可算是该领域的全球权威专家了。

那么,这位美国教授是怎样看待幸福的?她的研究方法及结论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带着这样的好奇心,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一些,先聆听了她在天下女人国际论坛上的演讲,并在论坛结束后进行了访谈。不得不说,和她的交流虽无猛料,却能触动我心,分享如下。

在过去的2 0多年里,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S o n j a Lyubomirsky)一直专注于“幸福”这一课题,并获得了多项世界级赞誉,可算是该领域的全球权威专家了。

她关注“幸福到底重不重要”,我们认为这是不需要讨论的。

在演讲中,索尼娅提出了“幸福到底重不重要(Is happiness important)”的问题,以及为了研究幸福的重要性曾经做过一系列的试验。

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呢,我是不解的:这还用得着问吗?幸福当然重要了!且看近些年来,神州大地上弥漫着一股追求幸福的浪潮——想想央视那个著名的提问,你懂的。物质丰裕之后要更加关注心灵,这也没什么错。我好奇的是,为什么我们谈论幸福时,往往将幸福的重要性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像索尼娅那样追问:幸福到底重不重要?为什么重要?有多重要?

我猜测,可能的原因之一大概是:成长背景的差异,不同的社会文化,不同的哲学底蕴。人应该乐观还是悲观?人生是幸福享乐还是苦难修行?当我们不假思索地选择其一作为答案时,西方人对此的思考更加多维。比如,叔本华曾对人生的本质进行了大篇幅的论述,他认为快乐是短暂的,痛苦是永恒的;仔细想来,萨特的存在即合理其实隐藏着对人生之荒谬与虚无的调侃;就连身为管理学家的德鲁克也曾表示,所谓的完美世界是不存在的,为了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我们不得不放弃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幻想,允许适度的独立甚至冷漠。

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中,对“幸福到底重要吗”的研究才更有价值——索尼娅是获得美国心理卫生研究院常年拨款支持的(很难想象一个将幸福理所当然视为人生要务的社会,能允许该课题的长期立项)。而她的一些实证结果也相当有趣,比如,幸福的人身体更健康,更不容易出车祸;21岁时感觉幸福的女生更容易在27岁前结婚,52岁时家庭会更加圆满等。

她认为幸福是个性化、差异化的,我们有着较为统一的幸福模型。

关于“幸福是什么”,我们有许多美文,相信你和我一样,从小到大也看过不少。但索尼娅居然对此一笔带过,没有做多少追问、研究。她认为,大多数人并不需要知道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因为我们本能地就会知道自己是否幸福。所以,她倾向于使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这个术语,并设计了简洁的“主观幸福感量化表”。(参见她的书《幸福有方法》。)

“您做研究时,如何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呢?”有人提问。

“直接问他。”索尼娅回答。“幸福感由主观意识决定,属于个人观念的范畴。除了你自己,没有人知道你到底幸福不幸福。”

其实,亚里士多德也有过类似的表述,大概意思是,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模式。而我们之所以追问“幸福是什么”,或许潜意识是希望有个标准答案,可以对号入座,进行打分。悲催的是,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幸福是社会化的、趋同的。想想吧!提起幸福,许多人脑海里是不是会浮现被普遍认可的幸福模板,比如,一家三口在相框里傻乐,再比如,豪车游艇海景别墅,恩,还有高富帅和白富美……当一个人符合上述条件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将其归入幸福的队列;反之亦然。

不同的人,追求幸福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模式。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照此设计“幸福感量化表”,有没有可能是这样的:1、在哪儿上学?排名第几?2、生日派对在哪儿办的?暑假出国旅行了吗?3、什么职业?年薪多少?(22岁以上)4、有房吗?什么位置?有车吗?是豪车吗?5、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30以上)6、孩子上大学了吗?出国深造了吗?(50岁以上)7、退休金多少?儿女在哪儿工作?有孙子吗?(60岁以上)……

对自己的力作《幸福有方法》(The How of Happiness),索尼娅非常自豪,她说,这本书确实在美国卖得很好,自2007年出版以来,销量一直在上升,因为大家口口相传,口碑好。在书的前言中,索尼娅高调声明,自己是一名科研人员,不是临床医生更不是励志大师,此书的闪光点是以科学为依据,涉及的提升幸福的方法是她和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她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在中国是归属“职场励志”类的)。

尽管我对某些试验结果持保留态度,但负责任的说,这的确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它不是要将你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而是告诉你现有的幸福感是可以提升的——如果你愿意付出努力尝试的话。她不是告诉你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一种可能。虽然她给出了12种提升幸福的行动,但丝毫没有强迫人的倾向,比如“要想幸福就得这么做否则你就得不到”之类的。相反,她理解并尊重个体的差异化,建议选择那些符合你的优势、符合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方法。她甚至说,即使你对其中的某些幸福行动不感兴趣也没关系,不用担心幸福从此离你而去。事实上,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克里斯·彼得森就常常写不出感谢信,虽然表达感恩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提高幸福的行动。

如果说有什么是索尼娅所坚持的话,那大概隐藏在她对书名的选择和解释中。她写道,《韦氏词典》中对How的定义很多,排在前三的如下:1、用什么方法(或手段);2、指原因,为什么;3、意义何在:达到什么程度。书名中的How涵盖了以上三种意思,也就是说,仅仅知道提升幸福的方法是不够的,了解这些方法之所以起作用的深层原因同样重要,只有这样,你才能深深信赖它,并以最佳的方式运用它们。——这似乎已经超出了幸福的范畴。

猜你喜欢
索尼娅幸福感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下次还要用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