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数字流亡者”
曾因泄露英国安全部门的监控细节而逃亡17年的英国间谍安妮·玛臣决定定居在柏林,作为这个城市逐渐增长的数字流亡者的一份子。这一群体由声言捍卫隐私的人所组成,如维基解密的阿桑奇、披露美国监听秘密的斯诺登一样,他们运用高科技手段泄密或者开发工具,以示对国家监视公民行为的反抗。
这些极客们很少使用苹果电脑,也不会在脸书上展现自己的任何生活轨迹。他们想改变世界,但害怕记者,他们对人充满着不信任感,现实、坚忍却又理想化。
对于这些数字流亡者来说,对监控的恐惧可能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谁在收集你的信用
2013年,已从事小微信贷业务4年的支正春突然想到用互联网数据对用户授信。他四处与人交谈,而多数人的眼神里透着悲观。
这种悲观并非毫无来由。林采宜和尹俊杰撰写的《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征信体系》指出,目前央行个人征信系统共收录8.5亿人信息,其中约5亿人只有经济信息,无有效征信信息。
今天的中国,许多人对信用的认识依然薄弱。而这些新兴的信用经济的从业者们,能将中国模糊的信用生活勾勒得更清晰吗?
“数据治国”已成必然趋势
管理大数据容易,理解大数据难,软件是大数据的引擎。智慧城市建设要从基础设施建设转为以人为本。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目前我国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存在的投资机会,指出新业态的产业催生了大量新的经济增长点,产生了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及大数据产业发展已成大势。国家信息中心电子政务工程中心副主任徐枫认为:“从发达国家政府管理的经验和近期在大数据方面的战略布局来看,‘量化决定和‘数据治国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也能数字化
当心爱的人不幸意外身亡,承受着失去至亲痛苦的你,会通过分析其生前所有通过数字手段记录下来的行为、心理和说话方式,复制出一个新的爱人吗?
英剧《黑镜》描绘的这个充满科幻意味的情节,或许不久就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将要面临的现实选择。
比如一款名为Vivo的概念性产品。你只需要在其网站上注册账号,它就能整合我们每天在不同社交媒体上与他人的全部互动行为,利用大数据推算出你和他们互动的频率,从而判断出不同的人在你生命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