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艳华
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要想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思考角度必须由单一转变为多元,由教师的视角转为站在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文本,并注重方法的指导。
一、学生——文本解读的视角对象
在解读文本时,教师第一步要明确的是学生,因为学生是解读文本的最终对象。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会用怎样的方法来读懂文本,学生阅读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和困难?遇到问题和困难,又会怎样去解决?作为教师如何在读书过程中给学生必要且有效的帮助与指导?这是一种预想课堂教学过程的研读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变教法为学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教师——文本解读的指引因素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因其特殊的角色定位,对阅读内容和阅读目的有较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教师的文本解读因而也具有其独特性。教师阅读的是“课文”,是以“教学”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性阅读”。
首先,要培养“多维目标意识”。教师解读教材,不光要读懂课文,还要仔细琢磨单元提示,确认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以利于在教学设计时做到“立主脑”“减头绪”,真正把握课堂所承担的教学任务。
其次,要培养“文本加工意识”。对教材中解读难度比较大的文本,尤其是现代文的解读,教师应把自己阅读教材的体悟,钻研教材的心得,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教材、自己和学生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导读思路”和“阅读策略”。
再次,要培养“独立生成意识”。教师的文本解读是为课堂教学和学生阅读做准备的,是教学的基础。但是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围绕学生的学情、学习目标,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把对教材独特意义的理解,特别要将对学生的理解纳入对教材的理解中。
三、方法——文本解读的操作因素
(1)文本解读首先从字、词、句等基本的言语材料的辨识、理解和记忆入手。关键词句、总结抒情句往往倾注作者的情感,常常一字传神,满篇生辉,因而也是探寻作者思想和精神世界的神秘通道。
(2)文本的基本体裁有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有不同的表达风格。
(3)修辞和情感往往密不可分,相得益彰。修辞是外壳,情感是内核。不同的修辞,往往表达情感的效果也会随之变化,有所不同,如排比通常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4)文本解读指向文本结构的状态。为了表达的需要,篇章结构有总分、起承转合、对比、情节发展的顺序等方面来安排材料的。因此,理清文本的结构,可帮助学生较快地把握文章的条理、脉络,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文本的解读就是课堂教学的根,根深才能叶茂,它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泛泛而过,长期脱离文本的解读不仅把丰富的经典作品教条化、政治化、简单化,导致学生失去对生活的真实认识,失去对情感的勇敢面对,作文中只剩下假话、空话与公式。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舵手,掌握着行驶的方向和速度,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文本解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无谓牺牲。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均衡发展,都需要语文教师正确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