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好养生

2015-02-27 18:15:35李忠东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2期
关键词:三课姜太公淡泊名利

李忠东

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如若动静兼修,形神共养,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这便是养生之精妙所在,也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动静结合”的养生观在历史上都很受推崇。

袁枚:游历名山

袁枚,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他人到中年时,为自己拟定了一套“自律健身四法”,即远足运动、动静结合、淡泊名利和食素尝鲜。

袁枚喜欢追求山林之乐,遍访名胜古迹,68岁时游历黄山,69岁从江西庐山游玩到广东罗浮山、丹霞山,后到广西桂林,经湖南永州回返,顺路游衡山。他71岁去武夷山,73岁游江苏沭阳,77岁二游天台山,79岁第三次游天台山,80岁出游吴越之间, 81岁还出游吴江。写下了《游黄山记》、《游庐山记》、《游仙都峰记》、《峡江寺飞泉亭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尤其喜爱登山,自称见山生足力。70岁攀爬黄山时和小自己20岁的好友一比,竟然捷足先登。袁枚80大寿时,有人形容他“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看来一点也没有夸大其词。

参观名胜、游览古迹和通晓社会风情,可以使人了解人类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饱览湖光山色,领略松涛云海,欣赏鸟语花香,能够锻炼身体,陶冶性情,强身健脑,延年益寿。旅游使人热爱生活,培养美好高尚的情操。

袁枚除了经常远足活动外,还坚持每天清晨起身到山林中散步、打拳,晚间则登山观星赏月,心境之坦荡豁达也远非常人能比。他淡泊名利,能够积极主动地控制个人情绪。不为悲喜之事动容,更很少为一些不快之事动怒。对于生死的态度极为洒脱,既“尊生”,积极地通过饮食起居等来保养身心,又能够坦然面对生死的规律,75岁时请亲朋给自己写挽诗。

袁枚提倡多食各种新鲜蔬菜、粗粮和豆制品,饮食要掌握有利、有节、平衡的原则。他在养生中,坚持气养重于食养和药养,做到了养在自我修养,养在愉悦心态,养在丰富生活,养在陶冶性情,养在康健体魄,最终活到82岁。

姜太公:垂钓益寿

姜尚,商朝末年人,字子牙,号飞熊,因为德高望重而又高寿被称之为姜太公。他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闲,姜太公就会带着钓竿出门,在河溪畔度过快乐的时光。其实,姜太公钓鱼是假,赏鱼才是真的。他一直坚持无鱼饵、用直钩能钓鱼的理论,由此可见其为人豁达,淡泊名利。当别人为着多钓鱼和钓大鱼而绞尽脑汁时,姜太公却静观鱼群绕着鱼钩,乐不可支。一池清波,两岸垂柳,几声鸟鸣,他追求的就是这种天地合一的清新和洒脱。

垂钓常在湖滨、溪畔、河旁,这些地方青草翠绿,大树环绕,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负离子。负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有助于人体免疫能力的提离。走进这种得天独厚的环境里,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呼吸畅快,头脑清醒,就是因为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生态功能得到了改善的结果。抛下鱼钩,要求全神贯注,甚至屏气凝神,静得下来;遇上鱼儿咬食,需抬竿提线,另外再抛,这一起一立,一提一抛,使得手腕、四肢、脊柱等舒展开来,得到全面的活动。一静一动,静动结合,构成了运动平衡的统一。

在垂钓中,姜太公修身养性,不但磨练了毅力和耐性,而且养成了广阔博大的胸怀。他身体健康,高寿97岁。80岁时被周文王访贤时发现,委以丞相的重任。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推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泰戈尔:酷爱旅游

泰戈尔对旅游情有独钟,常常泛舟江河,周游各地。每到一处,总是徒步旅行,观赏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他有时也来到农民、村妇、泥瓦匠和石匠等中间,或欣赏他们演唱的民间歌谣,或聆听他们讲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生活中发生的趣闻。泰戈尔还喜欢登山,即使年过半百,还撑着铁尖手杖从一个山头爬到另一个山头。累了就在路旁的石头上坐一坐,和路过的行人谈笑风生。

在遇上伤心事或烦恼缠身时,泰戈尔自有办法排遣。一是写诗,二是唱歌或演奏乐曲,三是出门去和人交流。在他眼里,什么事都看得开。即使是悲剧,也看作“只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如的韵律的一部分”。对于生与死,泰戈尔以超脱的态度对待,正像他的一句名言说的那样:“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

由于坚持动静结合的养生方法,泰戈尔身体健康,精力旺盛。他辛勤写作,直到80岁高龄时仍然没有停笔。这位印度诗人、作家和社会活动家硕果累累,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萧伯纳:步行“三课”

萧伯纳酷爱散步,将其誉为“生命的钟摆”。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他每天清晨都要步行3公里,这是“第一课”。写作期间,总要忙里偷闲,隔一段时间在室内走上几圈,以避免坐得太久,用脑过度,到了上午和下午的休息时间,则绕着院墙走上一个大圈,称之为“第二课”。吃过晚饭后,在马路的人行道上轻松悠闲地再步行3公里,即“第三课”。每天“三课”下来,累计行程不少于8公里,一年相当于绕地中海几圈。

由于坚持不懈,步行不止,萧伯纳连续10年摘取了爱尔兰体育中心“全欧步行之最”的桂冠,获得柏林鞋业公司授予的“铁脚公民”荣誉称号,享受免费穿鞋的待遇。步行“三课”不但保证了他身体健康,体魄强壮,而且使他的大脑始终保持着最佳状态,创作的速度和热情一直不减。萧伯纳一生创作70多年,年逾90还伏案写作,有新作问世。他的最后一部剧本《为什么她不肯》,竟然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94岁)完成的。

萧伯纳曾经不无幽默地对朋友说:“在我一生中,见得最少的是医生。” 1932年,鲁迅先生与已经是76岁的萧伯纳见面时,夸奖他是“永远不老的老人。”

猜你喜欢
三课姜太公淡泊名利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
特长
华声文萃(2022年3期)2022-03-31 23:48:00
淡泊名利
意林(2021年13期)2021-07-29 20:02:49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两线三课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雄关漫道
科学大观园(2019年1期)2019-09-10 07:22:44
姜太公钓鱼
以“三课”为引擎 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李顺榕
做好“三课”工作,让我成绩进步
浅谈“三课”制度提升教师授课水平
科技视界(2016年17期)2016-07-15 08:4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