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影响的利弊分析

2015-02-27 22:08:20郑浩
人事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郑浩

互联网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和载体。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其利弊进行分析研判,趋利除弊,发挥网络舆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通常围绕一个具体事件展开的,广大网民表达态度、情感、看法、观点、互动与传播,及其后续影响力的集合。”①

(二)网络舆情特点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②网络的虚拟性以及开放性,意味着网络舆情存在以下几种特征:

1.突发性。由于互联网传播信息不受时空限制,部分重大新闻事件可以极快的速度在网络上传播发酵,最终成为舆论热点,成为广大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

2.直接性。借助电子公告板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民有随时发表个人意见的便捷性和可能性,舆论能够很快传播给管理层,民意表达呈现越来越畅通的趋势。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比较,网络舆情突破了传播次数的约束,呈现出无限次传播的特点。

3.随意性。“网络社会”有如下几种特征,即匿名性、虚拟性、即时性以及无边界约束等特性,这让网上舆情在利益诉求以及价值传递等方面展示非主流、多元化的特点。再加上网络传播信息的监管难度较大,几乎所有生活观念、思想意识、文化类型、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均能够在网络上找到一席之地,这造成网络舆论内容多种多样、十分丰富。

4.偏差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深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产生,人们的话语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能够相对自由地表达本人对社会实践的看法和意见。不过因为网络空间里,法律道德的限制并不强,部分自律能力不强的网民,可以没有顾忌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

二、网络舆情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

(一)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借助课堂教学的策略来开展,向大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辅导。然而这种简单灌输通常会让他们产生不良情绪。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传授手段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失去了对如今大学生群体足够的吸引力,严重影响了教学成果。而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且信息发布人和信息获取人在互联网中的位置是平等的,老师可与大学生展开充分沟通,掌握大学生群体对思想教育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改进教师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和策略。

另外,通过对大学生舆情的研究,大学也可以按照其共同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引起大学生的共鸣,还可以通过文字、数据、图像、视频、影像等种类繁多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网络可以持续地对信息进行及时更新。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在网络上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及时有效地被思想政治老师获取,有助于思想政治老师及时有效地对不健康的网络舆情以及不稳定的情绪进行纠正。这就让大学老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距离大幅缩短,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更强。

此外,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国内外重大社会新闻、时政事件等进行充分了解,并通过互联网对自己真实的观点、思想、意见进行表达,使大学生与教育者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对话和交流。在这种平等的互动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能够吐露心声,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据此,可对其在网上所持有的观点、见解有充分的了解,从而展开全方位的分析,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更强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三)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时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升级,网络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媒介,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上网设备,他们可以通过E-mail、微博、微信、QQ等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舆情、交流思想,以此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扩展延伸。同时,大学生思想教育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优势,构建师生互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在线座谈、在线沟通等方式对网络舆情展开分析判断,为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帮助大学生摆脱迷茫郁闷的心绪,在此过程中,加深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渗透教育。

(四)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民主参与意识

学校出台相关管理规章制度通常是基于及时、准确、完整的信息展开的。以往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借助繁多的中间步骤,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受到众多因素的干扰会产生扭曲、失真、中断等状况。然而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在校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表达对学校各项政策规定的看法、意愿,并从网络舆情中较清楚地推断出大学生的情绪、态度和认同度等。老师借助这些网络舆情能详细了解学生的要求、呼声以及想法,在这个基础上制定的相关管理规范也更具人性化,更有针对性,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与专业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民主观念,对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有帮助。

三、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带来消极影响

(一)责任感的缺失与道德感的弱化

首先,在虚拟的网络交往过程中因为没有有效监督,部分大学生可能会不正确地扮演各种角色,在虚拟世界不受束缚地自由表达观点,各种潜在的意识被默认地得到放纵,部分不愿意讲不能讲的话题,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充分表达。其次,一些激进观念与看法乘虚而入,导致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逐渐弱化甚至消失。在此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消极、扭曲、负面的网络舆情,造成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再者,因为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通常与进校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存在某种差异,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陷入各种网络陷阱不能自拔。部分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发表过激言论,导致消极的网络舆情的产生,甚至在局部范围内造成舆论危机。

(二)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情感的冷漠

由于互联网上人与人的交流是广泛、间接和安全的,部分大学生不愿直接面对面沟通,而喜欢“宅”在寝室,通过上网与同龄人沟通,因此,其交往范围通常有限。还有部分大学生常利用电脑聊天软件以及社交平台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对实际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复杂性却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造成自卑心理进而导致社交恐惧。当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被互联网平台所替代,很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以及情感冷漠现象的产生。

(三)价值观的扭曲与信仰的迷茫

在互联网平台,一些庸俗、错误、虚假信息的传播冲击着大学生单纯的心灵,个别反党反政府机构以及邪教组织通过网络论坛、电子邮件等手段,传播一些激进反动的虚假信息。而大学生喜欢接触各种新事物,容易被这些不良思想诱导、腐蚀,导致理想信念产生偏差。

(四)创造性思维的僵化与学业的荒废

网络文化较强的冲击性会让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最终造成学业的荒废与创造性思维的僵化。首先,网络导致部分学生荒废学业。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玩网络游戏 ,导致逃课、上课时精力不集中,最终荒废了学业。其次,部分大学生写论文、做作业养成了网络抄袭的不良习惯。最后,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流,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图文并茂的网络信息,使学生养成放弃思考、追问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上所述,必须注重网络舆情表达中大学生价值观的取向和精神需要,重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与影响,有的放矢地把网络舆情的优势正确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注释:

①毕宏音. 网民的网络舆情主体特征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8, 07.

②丛庆. 互联网舆情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天津大学, 2012.

参考文献:

[1]明义敬. 论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D].

[2]俞大军, 罗小亮. 浅谈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 老区建设, 2011, (16).

[3]王皓. 社会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2, (6).

[4]柴红伟. 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探析[D].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5]刘辉. 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J]. 商情, 2014, (21):23-24.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法政学院)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