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廷仁
2014年,在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北海市认真践行“真抓实干,把事干成,造福百姓”的理念,紧紧抓住服务平台这个“龙头”,加大投入,做强基地,加固网络,激活载体,整合机构,为群众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更加通畅的渠道。年内,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8300多人,有4200名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走上较为理想的就业岗位,近千名硕士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人员首次进入北海工作。
一、做强四个品牌基地
一是扩建北海公共就业服务基地。2014年,市政府同意在原北海人才市场基础上,扩建北海人力资源市场,着力将其打造成集人事招聘、考试、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基地。该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总建筑面积为8285㎡,计划于今年5月建成使用。
二是共建高校研究生北海挂职锻炼基地。为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新通道,2012年8月,北海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4所著名高校合作共建了高校研究生北海挂职锻炼基地,2013年,合作高校扩大到8所,去年,又有一批高校主动到北海洽谈共建事宜。为给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作好铺垫,去年,我们将挂职单位由机关事业单位延伸到国有企业和其他规模以上企业。三年来,北海市依托基地安排了3批共215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各单位挂职,其中54人通过招聘或定向选调的方式到北海市工作,58人明确表达到北海就业的意向。
三是创建海城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 海城区利用 市内“村改居”回建区,开发建设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基地。该基地占地面积46.5亩,有临街商铺144个,可承接小商户300家左右,目前主要接纳的创业者为返乡农民工和“村改居”人群。为扩大基地建设规模,今年海城区政府还计划将外沙桥1巷、2巷作为转产渔民创业试点街,并将受益范围拓展到大中专毕业生、“农转非”人员、库区移民等9类群体。
四是筹建合浦家禽产供销小微企业孵化基地。为推进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树立可靠的创业带动就业样板,北海市在优化“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北海高新技术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一站式”服务标准的基础上,于去年7月开始筹建合浦家禽产供销小微企业孵化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北海市最具实力的家禽产供销一体化运作平台,并全面带动家庭农场、饲料生产、物流配送等小微企业发展。目前,该基地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可为17家小微企业提供创业场所,现已孵化出小微企业4家。
二、加固三个基础网络
一是加固基层就业服务网络。去年,北海市全面建成了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无缝连接的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其中全市426个村(社区)就业服务网点均配备了两名以上协管员,每人每年工资福利待遇不少于24000元,全部由市、县(区)两级财政分担。
二是加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网络。目前,北海市全面推行“三级网格、四级管理”模式,其中市、县(区)两个层级已实现人员、设备、保障“三到位”,69个乡镇(街道)、企业网格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信息联络和监控管理平台已初具雏形,并正有效发挥作用。
三是加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去年北海市本级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另有208个单位也相继成立了调解组织,较好地发挥了政策宣传、争议调解作用。为进一步扩大基层调解组织,近期,我们还系统开展了设点布局专题调研和基层调解骨干业务培训。
三、激活两个特色载体
一是以转移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为重点,激活“点菜单”式的个性化技能培训载体。去年,北海市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主动送“单”上门,征集5200多名群众的“点菜”意向,编制计算机操作、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电工等15类培训“菜单”,委托22家培训机构“照单下厨”,使“点菜”人及时补充“营养”,并顺利走上就业岗位或创业之路。
二是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激活“拉郎配”式的个性化就业推荐载体。首先,开展实名登记“做猎头”,进行人岗配对,促成了853人就业。其次,深入乡镇(街道)、村(社区)“做中介”,组织实施“三支一扶”招募计划,为基层引进了50名急需的本科生、硕士生。再次,进驻市高校“做媒人”,力推双向选择,达成了341份就业协议。另外,借助网络“开群聊”,实现信息“游动”,23人借助网友提供的实时信息走上就业岗位。
四、整合一个服务机构
为避免人力资源市场、人才市场在开展就业工作中互相掣肘,去年8月,北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已将市就业局与市人才服务管理办公室进行整合,成立北海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按照“统一布局、统筹协调、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统筹推进各个领域的就业工作。目前“大统一”的人力资源(人才)市场、“大就业”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并有序运行。
(作者系中共北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北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