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接上期)
三、踏石留印,积淀人才小高地建设新经验
(一)领导重视,观念更新,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
自治区各级领导对小高地建设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视察广西时,十分关注小高地建设。2010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视察广西时曾亲临广西百色现代农业小高地视察;2006年4月,时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曾到柳州、桂林的小高地进行视察指导。2014年7月,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开放合作聚贤纳才的活力,强力打造一批人才优先发展示范点,激活全区人才事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人才小高地能够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关键是制度设计的优越性,切合广西实际,制度建设就有了适宜土壤,工程建设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小高地建设的成功实践,首先是人才工作观念的革新,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深入人心,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为全社会共识,促进了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其次,成功拓宽了人才开发和集聚的新形式和新途径,形成了富有成效的人才工作新机制,成为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示范和标杆,推进了全区人才政策、人才工作机制的完善,带动了全区人才工作的全面进步;第三,小高地制度设计中“聚集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民生质量”建设模式已基本形成;第四,在运行模式、建设内容和工作机制上做出示范,引领市(部门)级小高地建设运行,推动全区小高地集群的整体进步。
(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探索人才开发新途径
各小高地不断实践,在人才开发和使用方面探索出了多种成功途径,其中包括:以项目为载体,快速聚集高层次人才的方式;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高层次人才为广西发展献智献策的方式;以领军人才为龙头,柔性引进人才团队为广西服务的方式;通过异地学术交流,提升本地人才的方式等等,“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机制得到了有效地实践。目前,大部分小高地活跃着一批来自世界各地“候鸟式”和“联姻式”的人才,与小高地进行项目联合研发的达500项。为吸引人才,各载体单位通过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在薪酬福利等各方面为各类人才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凝聚了人心。许多载体单位,对引进的人才,给予薪酬待遇全单位最高,住房条件全单位最好,工作环境全单位最优,各种优惠政策享受最多,形成一个人才济济、受行业瞩目的“人才特区”。小高地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聚集。
建设小高地,不仅带来了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更树立了人才工作的新理念。在科学人才观的指引下,各地各部门通过小高地的建设,牢固树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观念;牢固树立了面向市场找人才、在竞争中选择优秀人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拔尖和领军人才的理念,正是这些人才工作理念,进一步开拓了人才工作视野,创新了人才工作方式,开创了人才工作局面,推进了各级小高地健康快速发展。小高地建设所带来的人才观念的转变,成为小高地工作最重要的成果。
(三)切合实际,选准载体,搭建人才创业新平台
广西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有限,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在聚才引才方面欠缺“硬实力”,但广西也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正是基于对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充分认识,广西坚持从经济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基础出发,按照“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思路,在建设载体的选取上,紧紧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学科,以及优势企事业单位,是小高地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的经验。由于结合广西实际,遵循突出产业、资金、科研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则, 人才小高地大多数属于我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和学科,项目和产品的研发水平都处于国内一流水平,不少产业富有广西特色,科研和生产的优势明显。重点加优势,建设载体的准确选取,为小高地建设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形成了覆盖产、学、研乃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集群式人才开发新格局。
(四)集中力量,特殊倾斜,构建政策新体系
完善政策体系和创新人才激励保障的政策措施,是小高地聚才引才效应充分发挥的关键因素。2004年以来,自治区制定了小高地建设实施办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项目化管理办法等政策,明确了小高地在资金投入、土地、税收、引才、引智、人才培养、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以及政府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给予更加灵活的用人自主权、分配自主权,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推行兼职兼薪,探索股期制、协议工资制;综合调配优质培训资源,优先考虑小高地中青年人才培养需要;强化项目化管理,分类完善项目资金激励机制、新增效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与淘汰机制,层层分解任务,使主管部门、载体单位和各类人才共享动力、共担压力,激发创造活力。从2005年最初的项目化管理,到2013年实施分级考核,小高地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实现小高地的优胜劣汰、促进良性循环,体现了小高地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根据初步统计,自治区级小高地先后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350多项,形成并构建了小高地的基本政策框架。各市、各部门及小高地载体单位根据自治区小高地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配套措施,形成人才开发、绩效考评、优惠待遇、科研制度、激励制度、资金管理等配套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机制,促进了高层次人才的快速聚集和有效发挥作用。
(五)产学研用结合,推动全区经济社会新发展
通过人才引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小高地的根本目的。各地各部门在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目标,立足于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了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使人才工作服从服务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各小高地建设各方做好人才工作的内动力,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快速推进,两者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循环。十年来,小高地在促进我区产业发展尤其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寻求突破,再创人才小高地新辉煌
(一)清醒认识,人才小高地建设进入“瓶颈期”
小高地紧紧依托“三重一优”领域,载体类型、分布及体制、机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小高地十周年建设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才创业环境,形成了较强的人才聚集机制,在高层次人才及其人才团队的引进、培养、使用,产学研结合,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预想效果,形成了品牌效应,展现了广阔前景。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小高地建设也进入了一个“瓶颈期”,面临新的困难和新的问题。
1.建设重点必须适应经济社会新形势新要求
小高地由最初的13个发展到目前的50个,数量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质量上的提升,是将小高地建设重点放在继续扩大规模,还是调整方向由扩面向抓小高地质量提升转变,涉及小高地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未来导向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小高地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发展趋势,在小高地数量适度扩大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提升小高地建设的结构性质量,将小高地建设的重点转向适应产业发展趋势、体现广西资源特色、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建设领域。
2.人才小高地机制体制必须进一步改革创新
小高地建设还缺乏科学有效的高层次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一是激励政策缺少明确的绩效目标指向,难以与载体单位发展规划相结合。不管是引进什么水平的、什么学科的高层次人才,考核指标大多是静态的、一刀切的,这样的考核指标既不利于激发高层次引进人才的科研积极性,也不利于小高地整合自身资源,做大做强其主研产业。二是对于高层次引进人才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由于担心人才流失,考核指标更多偏重于定性而非定量,造成看得见投入,却难以看到产出实效。
小高地建设还缺乏有效的遴选和竞争退出机制。现行的小高地遴选机制、政策倾斜带着浓烈的“马太效应”,遴选评价标准更有利于大、强、富的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这对未能入选小高地建设项目但成长性较高的微、小单位尤其是民营小微企业形成了挫伤。由于缺乏科学的遴选机制,小高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地域间欠缺合理的规划,导致结构布局局限明显,产业关联度低,是目前小高地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由于小高地的行业分布离散度较高,各个小高地之间的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短,辐射能力有限,难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制约了人才的集聚、人才团队的形成和人才链的延伸。同时,小高地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已成为当前小高地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退出机制的缺失,导致管理部门对入选小高地载体单位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个别小高地载体建设单位疏于对小高地的管理与效用的发挥,小高地仅是获取资金和项目申报的一个手段,未能实现小高地建设之初的承诺和发挥小高地人才集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3.建设载体的管理水平必须进一步提高
小高地管理水平低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既有小高地管理的牵头负责部门在政策管理、协调推进、监督指导、考核奖惩等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有各地方人社部门在具体负责、上下沟通、配套服务等不到位的问题。同时,部分小高地载体建设单位对小高地建设不够重视、人才工作意识淡薄、内部管理脱节、参与意识欠缺等,出现重评审、轻管理,重资金、轻投入,重形式、轻内容等种种现象;联合体小高地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导致成员彼此缺乏合作热情。尽管各小高地均已按规定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工作机构,但只是最基本的“制式”机构,还没有真正进入内在和深层的机制层面去影响小高地建设,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性环节所必须具备的制度和机制方面,如专项资金使用立项审批、内部审计、项目审计等,仍须亟待完善。
(二)下一步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的对策建议
如何突破小高地发展瓶颈,进一步提升小高地建设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全面实施广西小高地提升工程的核心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在2010年第三次全区人才工作会议出台的《关于加快吸引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见》等“1+3”人才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继续实施小高地建设提升工程。结合上述文件精神,在回顾总结小高地十周年成效、查找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同时,对于下一阶段如何全面实施提升小高地建设工程,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推陈出新,优化结构,继续遴选新的人才小高地
现有的自治区级50个小高地,前3批建设期都已超过5年,自身造血功能已经建立,且其依托的建设载体是本身基础较好的优势单位,为使有限的专项资金能发挥更高的效益,辐射带动更多的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行业领域和企事业单位,建议对2009年以前建立的小高地停止常规扶持性专项资金资助,继续遴选新的小高地。到2020年,在全区建成70个自治区级小高地,形成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品牌人才团队。
2.提质增效,从追求数量向专注质量转变
十年来小高地建设,部分是在高端人才比较缺乏,甚至是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设立的,但经过几年努力,引才聚才有了较大突破。当前要提升小高地的建设水平,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好人才作用,因此必须在遵循原有的小高地建设原则与思路的前提下,提出创新主导的路径,及时调整小高地的建设方向:即今后广西小高地建设的重点由从追求数量的增加向专注质量的提高转变,从广种向深耕转变。用足用活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精品,提升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快速聚集和小高地作用的有效发挥,切实提升小高地的建设质量。要依托小高地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基地和平台建设,提高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支持一批高层次人才资助创办与自治区重点产业发展配套的各类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3.增加活力,建立完善人才小高地评估、激励、退出机制
建立小高地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进,运用好评估结果,实行奖惩措施。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竞争机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小高地评估,建立退出机制。具体措施为:(1)2009年以前设立的小高地,从2015年起停止常规扶持性专项资金资助,保留小高地称号,继续享受小高地政策,具备条件的可申请奖励性资助,即以奖代补。(2)2011年以后设立的小高地建设周期为五年,从批准设立之日算起,建设期内享受常规扶持性专项资金支持,建设期满后停止常规扶持性专项资金资助,保留小高地称号,继续享受小高地政策,具备条件的可申请奖励性资助,即以奖代补。(3)考核评估为不合格的小高地,从评估下一年度起停止常规性专项资金资助,也不再保留其小高地称号。(4)建设期满后或被取消小高地称号的小高地原建设载体不能以同一或相近的建设主题再次申请设立小高地。
4.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措施
在原有小高地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对过去十年的总结回顾,以与时俱进的思路进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特殊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降低人才准入门槛,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进一步打破所有制、部门、地域界限,扩大引领范围,充分发挥小高地集聚、培养和承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区”功能。强化小高地项目化管理,完善项目资金激励机制、新增效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与淘汰机制,全面提升小高地建设水平。形成健全有效的退出机制。现有政策明确规定了五年建设期未达要求和考核不合格撤销资格两种退出的情形,但欠缺具体可操作的退出评价标准、考核体系及奖惩机制等,必须加以细化。同时,小高地还应区分不同情况增加其他有效的退出机制,比如,载体条件变化时(如领军人物变动、经营情况大幅变动等突发性因素)应有中途退出机制;外部条件变化时(如行业生产方式、市场形势等进步或退化因素)应有调整性退出机制。今后,小高地要实行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从注重事后的评审向事前的培育引导转变,从重评审向重建设管理转变。如果通过建设小高地,人才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经济社会贡献不是进步而是退步了,就应该取消小高地的资格。特别是对由多个建设载体单位组成的小高地联合体,要积极探索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要加大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的使用投向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投入在小高地建设引导方面的作用。
5.依托平台,提升层次,强力打造人才聚集区
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注重高层次人才引进,突出团队建设,切实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人才聚集区。要紧紧围绕小高地的建设目标,选择各类载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运用各方面的力量。在小高地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引进八桂学者和特聘专家,将小高地建成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科研平台和创业基地。要打破城乡地域界限、企业校所界限和公私所有制界限,加强统筹、发挥特长,鼓励合作、公平竞争,集中力量打造聚集高层次人才的优秀平台。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对各载体大型科研设施实行资源共享,提高设施利用率。各小高地要借助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交流会、论坛等方式,形成聚才引智机制,及时跟踪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以此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使小高地科研始终保持前沿性、前瞻性。
6.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再造人才工作新格局
小高地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是一项继往开来的人才开发工程。自治区党委、政府部门要建立管理机构,在党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加强指导,落实监督,努力形成职责分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结语
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十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显示的旺盛活力、展现的广阔前景,归根到底在于遵循了人才开发规律,因此,全面实施人才小高地提升工程必须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准确把握人才开发的基本规律,通过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创新人才激励保障的政策措施,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搭建平台,使人才这个最重要、最能动的生产要素真正解放;必须坚持把服务发展作为人才小高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的优先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在人才工作会上指出的“要抓住当前建设战略支点、强化发展支撑这样一个时机,顺应群众发展的愿望,搭建好一些好的平台,起到聚集人才的作用。现有的平台要不断地总结,把它建设好。比如人才小高地建设……与产业的发展和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相配套,党委政府重点发展什么产业,工作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人才工作就相应地跟上去”。
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背景下,广西人才小高地建设一定能切实提升水平,不断向纵深发展,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形成人才辈出、活力迸发、人才支撑发展、发展造就人才的生动局面,为广西建设成为西部重要人才聚集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人才小高地打下坚实基础,为加快“富民强桂”新跨越步伐,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