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科研处,长春 130052)
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与策略
鲍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科研处,长春 130052)
以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吉林省6所高校256位教师的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对高校教师知识分享意愿、分享方式、分享满意度、分享动机和分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高校教师知识分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组织架构、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平台、自身能力等层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有效策略。
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组织架构;激励机制
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特别是创新型师资队伍。而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不仅源于自身强大的知识储备,还需要高频率的知识分享。对高校教师来说,通过知识分享可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进而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比如一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一般很难由教师个体单独完成,而是需要同学科、相近学科甚至不同学科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协作,这也是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要求。但在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着知识分享的局限。大部分高校教师不愿意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资产拿出来与他人进行分享,使得大量知识无法在教师间或师生间顺利转移和有效利用。
为深入、客观了解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现状与存在的障碍,我们在吉林省内选取了6所高校,其中部属高校1所,省属院校5所,采用走访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了解高校教师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动机、知识分享方式、知识分享满意度和知识分享机制等方面的现状。调查问卷采用了李克特(Likert)5分制量表模式,从1到5分别代表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5个认同等级。为了确保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在正式调查前,我们还开展了小范围的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论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反复修正。在6所高校正式调查时,共发放调研问卷315份, 收回有效问卷256份。在被调查对象中, 男性教师90名, 女性教师166名, 结构比例如图1所示; 文科教师113名,理科教师143名, 结构比例如图2所示; 正高职称42名, 副高职称58名, 讲师123名, 其他33名, 结构比例如图3所示; 年龄与性别两维有效样本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
图1 调查对象性别有效样本数量分布图
图2 调查对象文理分类有效样本数量分布图
年龄(岁)性别(数量)男女合计20—3028326031—4035649941—5020567651—606101661岁以上145合计90166256
通过对高校教师知识分享意愿、知识分享方式、知识分享满意度、知识分享动机和知识分享平台等方面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教师因工作年限、职称等原因,在知识分享方面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知识分享意愿不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高校教师非常希望通过知识分享获得收益,有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知识分享对于高校教师“非常重要”,但只有不到10%的被调查者愿意与他人进行分享知识。同时我们也发现,愿意分享知识的高校教师大多是有条件地与他人分享,如“不触及自身的利益”、“通过交换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其他知识”等。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在有强烈的知识分享要求的同时,知识分享意愿并不高。
(二)知识分享方式单一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方式比较单一,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最被普遍采用的知识分享方式,有68.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个人的接触,特别是语言的交流与沟通能够较好地进行显性与隐性知识分享,尤其是对于隐性知识分享,因为个体之间的充分沟通与交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实现个体知识量的倍增。
(三)知识分享满意度偏低
通过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高校教师的知识分享满意度普遍偏低。在被调查的256位教师中,仅有4.6%的教师对知识分享感到“非常满意”;感到“比较满意”的教师也仅占9.8%;感到“一般满意”的教师占比为17.3%;分别有39.4%和28.9%的教师对知识分享感知“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具体如图4所示。
图4 高校教师知识分享满意度分布图
(四)知识分享动机明确
依据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我们要求被调查对象在知识分享的动机方面做出依次重要性的选择。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78.4%的教师选择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追求个人成长与事业成功等精神上的满足是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重要动机,而几乎没有被调查对象选择“生理需要”,这也符合高校教师自身的工作性质、特征及与之相对应的价值观。而且,随着被调查对象年龄与工作年限的增加,他们对“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知识分享动机认同度越来越高。
(五)知识分享机制缺失
健全高效的知识分享平台有利于提升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速度与质量。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学校的知识分享平台建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48.6%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完善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如学校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举办一次学术讲座,但学校不给予任何酬劳,如完不成,还会按规定扣掉部分津贴。67.4%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知识传播媒介和渠道,如教师在家里无法上“中国知网”,只有到学校才能下载学术资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兴趣与研究效果。近50%的教师反映学校在营造知识分享的环境与校园文化方面建设力度不够,一些学术活动的举办流于形式,教师在知识分享方面受益不多。
针对高校教师知识分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从组织架构、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技术平台、自身能力等方面提出促进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柔性化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柔性化的组织架构可以使高校灵活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如图5所示,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由隶属于院系和学科团队的专业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与研究,其研究成果为院系和学科团队共同享有,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知识分享的效果。另一方面,柔性化的组织架构可以使来自不同院系和学科团队的教师互相合作,增进彼此的包容与理解。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不仅容易解决科研难题,而且容易创新成果,使院系与科研团队的合作更加顺畅,为知识分享与传播奠定良好的组织环境。
图5 柔性化组织结构
(二)打造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
和谐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保障高校教师知识分享顺畅的一个前提,它可以为高校教师的知识分享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准则。在相互信任的文化氛围里,教师不必担心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他人恶意侵犯或无偿占有,可以毫无顾虑地与他人进行平等的知识交流,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术研究心得传授给他人,将知识以文本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相互信任、平等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高效互动,增加彼此的收益,使知识分享收到实效。
(三)完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
知识分享意愿受知识分享动机的驱使,而健全的激励机制是推动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有效驱动力。高校应建立合理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从内在驱动与外在驱动两个方面进行人性化的设计,如为教师提供免费的网络资源,使教师随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研究资料、查询各种教学资源;为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提供专业与教学水平提升的职业发展空间与平台;为在工作岗位表现突出的教师提供各种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分享激励机制,不断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让教师感受到知识分享的价值,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无私的分享。
(四)建设知识分享技术平台
知识分享平台是加快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载体,也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与保证。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知识地图、知识库和教师组织内部网等方法进行知识分享平台的建设。如建设校园内部网络资源,免费开放各种数据库;通过e-learning学习平台,使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资源能够供其他教师与学生使用与借鉴,最大限度地缩小知识分享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距离;通过知识地图给出学校各种报刊库、书库、文件库、软件库、档案库等显性知识的储藏位置,便于教师查找。通过搭建知识分享平台,可以极大地提升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效率与效果。
(五)提升教师的知识分享能力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这要求教师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进行知识分享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知识分享的主体,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积极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知识分享能力。如攻读更高的学位或者申请到国内外做访问学者,到企业参观学习,培养各种实践技能;在校内外向相关人士请教,不断揣摩与练习,将隐性知识显性化,逐渐融入到教学工作中;组建个人的网站,多与同行进行交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感悟与反思与他人进行分享,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分享能力。
[1]Chennamaneni A.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Behaviors:Developing and Testing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Model[D].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2006.
[2]Hendriks,P.Why share knowledge?The influence of ICT on the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sharing[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1999,6(2):91-100.
[3]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Taylor,S. & Todd, P.Decomposition and crossover effect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study of consumer adoption inten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5,12(2):137-155.
[5]Wen-Bao Lin.The Exploration Factors of Affecting Knowledge Sharing-The Case of Taiwan’s High-Tech Industry[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8(35):661-676.
[6]徐燃.组织氛围、内部社会资本与知识分享行为的关系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7]陈世平.高校教师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69-72.
[8]罗青兰,庞馨悦,王春艳,等.基于TPB视域的高校教师知识分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2013(7):55-58.
[9]罗洪云,林向义,巩艳芬.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0,29(3):116-119.
[10]强健,梅强.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分享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248-251.
[11]陶裕春,解英明.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分享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5-8.
[12]王雷,吴东华.高校教师知识分享动机与行为关系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2):94-97.
On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BAO Yan
(ScientificResearchDepartmentofJilinEngineering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52,China)
The paper describes an analysis over the willingness,means,levels of satisfaction,motivation and mechanism of knowledge sharing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an interview with 256 teachers from 6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and proposes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which may help with the behavior among university teachers from perspectives such as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campus culture,motivate system,technical platform and individual capabilities as solutions to major issues in the field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university teachers;knowledge sharing;organizational structure;motivate system
10.3969/j.issn.1009-8976.2015.04.029
2015-09-28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415号)
鲍艳(1974—),女(汉),吉林白山,副研究员,硕士 主要研究教育管理。
G64
A
1009-8976(2015)04-0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