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旭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
《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三年级学生写作有这样的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跨入写作门槛,存在一定兴趣,对写好作文也有强烈的意愿。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充分阅读文本,积累文本语言,创设合适的读写训练点,实现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语言的内化是十分重要的。
如《杏儿熟了》一课有这样的结尾:“打从这回起,我每年都会按照奶奶的吩咐,把熟透了的杏儿分给小伙伴们吃。”我从“吩咐”这个词入手,请学生思考:“吩咐”是什么意思?奶奶会怎么吩咐呢?你能不能以《分杏儿》为题,写一写我是怎样分杏儿吗?其中有一个学生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杏树上又结满了杏儿,一颗一颗,橙黄橙黄的。从我家门前路过的人,总忍不住要望一望杏树,羡慕地说道:“嗬,好杏儿啊!”我情不自禁地仰起头数起了杏儿:“一、二、三……”此时,我突然想起奶奶的吩咐,要把杏儿分给小淘气他们吃。
其中“杏树上结满了杏儿,一颗一颗,橙黄橙黄的。”这句话形象地描写了杏儿的果实多和成熟后诱人的颜色,这也是课文中的语言。通过充分的文本阅读,学生能在写作中巧妙地运用,及时将文本中的一部分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的有效转化,丰满习作内容。
如果说文本的内容是血肉,那么文本结构就是支撑血肉的骨架,而如何编排结构是学生写作要思考的第一步。
如,《哦,让我永远忏悔的狗》一文是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的,课文首尾呼应,在指导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我布置了作文题目《一件让我______的事》。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写作题目,同学们首先交代这是一件怎样的事情,接着围绕这件事情展开分层论述,最后点题,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总—分—总”的结构,还有“总—分”的结构,如《我喜欢小动物》。“先概括,后具体”的例子也有很多,如《海底世界》一文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童年的朋友》围绕“形影不离”等这种“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指导《快乐的体育活动》这篇作文中,我以《海底世界》和《童年的朋友》为导入,介绍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随后出示这个段落:“学校的体育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同学们有的_________,有的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请同学们围绕“丰富多彩”这个概括性的词来介绍学校的体育活动,有了具体的文本做指导,他们就能写得精彩而生动。
“置换恰当的文本角色”就是让学生深入阅读情景中去,建立与文本的对话,做一做文本的主角,如《给予树》一文,若让学生去凭空想象金吉娅买礼物的过程,基础差的孩子会觉得比较难。但是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金吉娅揣摩自己内心的想法,相对就简单得多。因此,在理解阅读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金吉娅,你看到小女孩的卡片,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充分交流之后,请学生以《买礼物》为题,用第一人称“我”的方式写一写。此时的学生仿佛就是金吉娅,把纠结的心理过程描写得淋漓尽致。摘取其中一个片段:
看着爱丽丝的卡片,我的内心很纠结:只有20美元,还是妈妈千辛万苦攒下来的,如果买了洋娃娃送给爱丽丝,那我的钱就不够给家人买漂亮的礼物了!可是,我转念一想:爱丽丝是一个可怜的小姑娘,拥有心爱的洋娃娃是她长久以来的圣诞心愿。而我的家人这么多,他们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可这个小姑娘什么都没有!妈妈不是说过吗?要助人为乐,相信她不会责怪我的。还是买洋娃娃送给爱丽丝吧!
如果把文章比作小姑娘,那么修辞就如锦衣华衫,能让她变得更美。在三年级的课文中,“比喻”是最常见到的。《悉尼歌剧院》这样写道:“整座建筑洁白晶莹,像一瓣一瓣盛开的白莲,又像几叶张开的扇贝,再仔细一看,更像一组要出海远航而扬起的白帆。”在指导学生反复的朗读训练和情感体悟后,我出示了几组卢浦大桥的图片,请同学们运用以下句式来说说卢浦大桥的美:“卢浦大桥造型独特,线条流畅,像_____________,又像_____________,更像_______________”。有了前面的阅读铺垫,学生写得准确而生动,有的说像一道美丽的雨后彩虹,有的说像一张巨大的弯弓,还有的说像一个能奏响美丽乐章的大竖琴。这样的文章着实增色不少。
语文的理论如果说是灰色的,那语文的课堂实践就是把灰色变成彩色的过程,读写结合的训练所带来的欣喜,必定会给学生的习作添上多姿多彩的生命活力。
肖慧.通过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策略研究[N].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