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2015-02-27 20:57李萍
新课程 2015年1期
关键词:想象力想象文学

李萍

(江苏省南通市少年宫)

浅议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培养

李萍

(江苏省南通市少年宫)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不竭的动力。而美国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道:“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想象力能为人类插上超越现实的翅膀,让人们突破习惯视野的羁束。只有依靠自由的想象,才能打破习惯和经验,完成创造。所以,创造性思维无论在生产生活中还是在文学的世界里都是举足轻重的。想象力也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这种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笔者下面分三个层次进行论述。

一、以丰满形象代替干瘪文字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的再创造,就根植于想象。如果没有理解,没有文学的再创作,在学生面前的书本、课文,就都是干瘪的文字和纸张。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带动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具象的画面,活生生的故事,让学生走入作者的创作中,在作者的意境中把握来龙去脉,从而深刻理解作品意蕴,在品悟的同时产生自己的理解,也就是再创作。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在带领学生学习中,怎样才能让这段文字丰满,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笔下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思考,让思考的过程与作者的思绪衔接。对比可以从如下几个问题中表现:第一,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踏和踩在这里有什么区别?第二,作者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是在与什么情景相比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情景调取,进行比较)对于这样的问题,在学生有限的生活体验下,多会联想到雪后情景,踏雪的声音和感觉,即使会有很多学生并未见过槐树,也不知道槐树秋天落蕊是怎样的情景,但基于相似联想和想象就会在头脑中产生近似秋日槐下踏落蕊的画面——秋日清晨,作者推开房门,只见落蕊满地,像北方的雪,踏上去软软的,却没有雪“咯吱”“咯吱”的声音……充满童趣的画面紧接着是扫完院子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强烈的反差自然带着学生走入“叶落知秋”的凄清的意境之中。

二、架起通往内涵的桥梁

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加之文学修养,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难以对接。作者以文学的方式诉说,对于知识、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此时最需要的就是依靠想象的力量架起沟通的桥梁,运用想象的方式使心灵与心灵发生碰撞,从而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段文字和正文相比缺少诗情,但却不可或缺,其意义何在?在教授此课的时候,当我提问给学生,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他们往往会从作文结构(首尾照应)的方面来回答,与作者真实的意思相去甚远。我把故事还原讲给学生——“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那她为何讲给小妹听?这下学生就明白了,作者妻子对小妹讲述自己在书中得到的见识就是作者的学识。而且从作者妻子栽种枇杷树来祈福,作者的功名情结对妻子的影响和夫妻情深,在此也可见一斑了。讲到“吾妻死室坏不修”时有些学生竟可以以爷爷奶奶的恩爱故事来对比作者的行为。此时学生与作者思维之间的桥梁便已接通。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做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三、让想象的翅膀展开

文学的见解从来就没有标准,学校教育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模板,在语文学科中的体现就尤为突出。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理解,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人理解也各异。教材中虽然精心筛选名家名篇,但是其除了主流意识的体现还包含着作者的心绪,而不同的理解才更加珍贵。“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应该鼓励学生去想象,去发表不同见解。完成对文学的再创造,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和记忆。

在教学《江城子》一词时,有学生就对苏轼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提出不同意见。有说这根据诗歌理论“诗从对面飞来”,作者梦见的不是在坟前,而是说梦见妻子而想到孤坟;有的则说,作者梦见孤坟而想到妻子“小轩窗,正梳妆”。我只负责把“诗从对面飞来”的理论讲解给他们听,以免错误运用,而对于他们的独立思考而提出不同见解则表示鼓励。因为文学作品的理解本就因人而异,谁又知道作者当时的心境呢?即使理解和作者不同又有什么不好呢?语文教学不能只教条地教学生去怎样理解,更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斜阳草树本是寻常之物,只是因为有了发现美的眼睛,文学才美好,世界才变得美好。所以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就是对世界的解读;是对作者世界的解读,也是对现实世界的解读。解读就要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思想的世界,去突破现实的束缚与羁绊,去创造更多的美好。当然,片纸不能尽言。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发掘在现实教学中还有很多更好的办法等待广大教师去发现。

吝维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2012(22).

·编辑薄跃华

猜你喜欢
想象力想象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快乐的想象
看见你的想象力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打开新的想象力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