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读写结合
——中年级“特色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5-02-27 18:58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韦沁
新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习作文本课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韦沁

依托教材,读写结合
——中年级“特色语言教学”的有效途径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韦沁

中年级是小学写作训练的过渡年段,为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依托文本,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依托教材读写结合有效途径

中年级是小学写作训练的过渡年段,它以低年级的写话为基础,又要为高年级的命题作文铺路。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仅靠每单元一次的习作训练,显然是不够的。如此一来,教师便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能够依托文本,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那么在指导孩子“依托教材,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具体又应该怎样做呢?在这里,笔者想从四个方面粗浅地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读说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低年级的孩子通常以口头表述为主。进入中年级后,他们的表述要从口头转向笔头,但这种转变往往需要一个过渡,不能操之过急。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表达方式比较突出的典型句式,实行读说结合,指导学生从口头表达开始,一步步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为接下来各种形式的“写”奠定基础。举个例子,三年级的学生经常会遇到“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句式,此时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说话。首先出示一个情境,譬如:下课了,操场上热闹非凡,同学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他们笑啊,跑啊,好不痛快!在学生能够流畅表达的基础上,再次提高要求——去掉情境,让学生自选情境,自主练说。待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种句式后,再转而投注于笔下,将口头组织好的语言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比起直切主题的动笔练习,如此有坡度的训练显然更符合中年级孩子的能力发展特点,无形中降低了“写”的难度。

二、读后仿写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最惧怕的事物之一,一是由于他们无话可写;二则是由于他们往往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以清晰流畅的文字表现出来。因而,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孩子平日里能言善辩,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一旦要付诸于笔墨,就语序凌乱,内容空泛。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为他们搭起一座桥梁,引导他们如何去写。对于写作能力仍在起步阶段的他们而言,在独立构思的前提下遣词造句颇有难度,此时我们就可以在指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以课文某一点为例,模仿其写作特点,进行段的仿写训练。应该说,模仿是创作的前提,学生的作文能力须遵循这一发展规律。在每一次精心安排的“仿写”下,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逐步提高,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三、读后续写

依托教材,发挥想象,进行续写,也是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一条途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质兼美,细细读来,会发现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亦能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如学完科普童话《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师完全可以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续写。为了降低写的难度,教师可事先给出相应的情境: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它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你发挥想象,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倘若学生还是无从下手,教师不妨再提供一些开头供其参考。如此一来,学生行文的思路便更明晰了,愈加能够融入情境,顺理成章地进行构思,继续故事的编写。

当然,续写故事并不代表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地想象,它必然得建立在“读”的基础上。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指导学生续写时有几点需格外强调,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一是续写的内容要与前文相辅相融;二是对课文的中心或人物形象要有精准的把握。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既大胆又合理的续写,不但可以促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四、读后自写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读后自写,重在写学生读了文本之后的感受,它基本适用于每篇课文。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入手,针对文本,谈自己在写作方法方面受到的启发,或学习生活上萌生的感慨。读后自写,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的能力,还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辨别事物的能力。我们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都兼具了语言优美、意蕴丰富的特点。如《剪枝的学问》一课,不仅包含了“剪枝的学问”在里面,更多的是要借此告诉学生“减少是为了增多”的道理,让学生在学后有所得、有所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此,在教授完课程后,指导学生针对文本记录感悟成了必不可少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当然,学生的自写亦需要一个缓慢提升的过程。笔者认为,由作批注入手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批注可以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无形中促使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更用心地思考。虽然起先他们写出的内容并不一定非常恰当,仅有只字片语,但持之以恒地练习下去,他们定然会养成善思勤写的习惯,欣赏文本、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会由此得到加强,愈加能够自然有效地过渡到更长篇幅,立于全文的自写。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后及时地写下感受,对提高他们的理解感悟、分析判别、习作水平都有极大的益处,是“读写结合”的重要方面。长此以往地进行训练,有利于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虽然“读写结合”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它仍旧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们不仅要重视多读多写,还要一如既往地用心研究读什么、写什么,怎么读、怎么写。虽然苏教版教材的单元习作内容和课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编排。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及第七单元的《雾凇》,都是描绘世界各地山川风貌的写景美文,特别适合朗读感悟和积累运用。我们打破单元的界限,把这四篇课文整合起来,成为一组“寻找美、品味美”的单元,指导学生利用所学方法写写身边的美景(片段),如“美丽的花坛”、“我家的小池塘”等。当然,单篇文章也有读写的结合点,对每一位教师而言,读写的结合点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往往能彰显出文本的语言特色。

在语文教学中,“读”与“写”正如一对双生儿,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读”是“写”的基础,只有立足文本,充分地进行阅读,才能真正地理解文本,明白作者是如何叙事写物的;而“写”是“读”的深化,唯有以笔传情、以笔立心,方能立于新的高度,全面把握,深入品味,实实在在地收获方法。教师如若能把教材作为范例,抓住每篇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以读导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循序渐进地进行整合训练,必定对孩子的阅读习作能力有莫大助益。长年累月地坚持下去,相信离理想中的“高效课堂”将不再遥远!

[1]王雪君.适当补白,达成目标【J】.教学月刊,2013(6).

[2]冯一丹.聚焦文本语言提高语用能力【J】.教学月刊,2013(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习作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