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婉清
(嘉应学院, 广东 梅州 514015)
截止2014年第二季度,微信活跃用户已达到4.38亿,成为当前最具有吸引力和发展最为迅速的移动社交工具,微信在短短三年内国内用户发展到近5亿,体现了其本身的功能优点和社交理念,也符合广大用户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1]在北京、上海等15所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学生使用微信的比例已接近90%,[2]微信传播的即时性、精准性、私密性、裂变性、互动性以及微信新颖丰富的多样化功能深受大学生的青睐,并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习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创新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和方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之一。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用户之间借助智能手机、平板和电脑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的应用软件,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所在位置附件使用微信的人(LBS功能)。[3]微信还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以及消息推送等功能,用户通过“摇一摇”、扫描二维码等简单快捷的方式即可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同时微信用户可将感兴趣的内容分享给好友或将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微信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具有低资费、跨平台沟通、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与传统的通信方式相比,微信传播还具有精准性、即时性、移动性、交互性、便捷化、人性化、多样化、低成本、强黏性等优势,普及速度惊人,用户数量庞大,发展潜力无限,[4]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微信不但能够单聊、群聊,而且能够提供“广播”信息的平台,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正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微信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即时性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增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性,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政教育的内容,又可以即时反馈受教育者的信息。第二,微信的互动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平台,利用图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传播形式,走进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对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进行积极合理的引导,使思政教育更加形象化和生活化。第三,微信的即时性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通过信息交流及时解决问题,建立起良好的即时信息沟通渠道,更有针对性和即时性地进行思政教育。第四,微信的多样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元素和方式,思政教育工作者将思政内容通过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方式,给大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思政教育活动也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发表、转载和评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微信虽然给大学生的沟通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捷,但这把双刃剑也对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微信潮流的引领,易使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产生偏差。微信立体式、多层次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播机制,大量的非主流价值观念,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西方社会生活观念等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第二,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微信使信息的传播途径和方法更加快捷方便,但微信引发的舆论随意性、文化多元化和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预见性和可控性,进一步增加了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难度。第三,工作范围的盲点,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要求提高。猎奇心强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将微信功能运用得淋漓尽致,但缺乏信息事物的敏感性的思政工作者缺处于信息劣势境地,媒介素养不足,未能及时树立利用微信平台开展思政工作的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5]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关系到高校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我们可从思政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微信教育载体和制度这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发挥微信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针对性地开辟微信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在微信视阈下,建立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在“微信时代”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政治保证。这就要求高效思政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性的微信观,担负对媒体信息的分析与重塑的重要任务,努力提高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能力。
1.创新微信视域下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性的微信观:在微信视域下,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为核心指导,结合微信传播的即时性、虚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理性的微信观,不仅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工具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还要重视但不能过分夸大微信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作用,并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微信的舆论效应,切实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
2.提升微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微信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必须具备基本的思政教育理论素质和微信的媒介素养。只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研究微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完善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对策,才能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政治理论教育的切入点,增强微信环境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同时,媒介素养包括对大众传媒进行认识、使用和批判三个部分,[6]要认识研究微信的技术和特点,科学使用微信创新学生工作内涵,并辩证地看待微信,认同微信的同时认清其不足和风险。思政工作者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主动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思想引领等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提高微信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具备媒介素养意识,还要有媒介信息传播的能力。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分析、分类和整合信息,使其更有深层次的内涵,也是思政工作者必备的基本的信息传播能力。
当代大学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困惑,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其的思政教育和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提高其媒介素养,养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并增强防范意识。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程可结合微信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主动出击,占领舆论的制高点。通过课堂教学,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消息等方式,从理论层次和应用层次这两个角度指导广大学生开展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活动,教导学生用马克思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分析微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减少不良观念和错误思潮对大学生的渗透,增强思想引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2.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面对纷繁复杂,良莠共存的海量信息,要想尽可能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养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首先,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技术等课程和其他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了解微信功能特点、作用机理、外部效应,熟练掌握使用微信的媒介素养。其次,组织大学生参观校园网络论坛、微信公众平台账号的管理运营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独立思考,消化、吸收与批判的能力,在享用微信资源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再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微信使用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社交技能,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加强自知自律,杜绝微信依赖症,通过正确、理性的使用大众传播资源,来促进自身学习、服务生活、拓展社会关系。
3.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微信新颖独特的交友功能给大学生提供了平台,但却隐藏着危害和风险。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期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强对微信犯罪的宣传力度,防止自己或他人的隐私外泄导致微信诈骗犯罪的发生,并且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能力。
微信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更新观念,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的大学生思政教育载体的同时,适应时代特征,结合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积极探索和主动利用微信这一社交工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形式,创新工作方法。
1.构筑微平台:在微信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微文化理念,掌握微信的教育方法,构建多功能定位的微信平台,有针对性地突出服务特色,才能深入学生群体,更好地使用微信开展思政工作。首先,用主题网站集成微信平台,改变传统主题网站一对多、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建立微信公众号,向订阅用户手机推送信息,增强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保证了思政网站信息的多渠道传达。其次,统筹现有的各类新媒体载体。根据各多媒体不同的功能特点,统筹发挥微博、QQ、飞信、人人网、来往、陌陌等多种新媒体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综合优势。再次,结合线上和线下活动,推动思政工作的开展。微信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不能取代线下现实中的师生交流,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利用微信功能,虚实结合,使思政工作更加鲜活和更有吸引力。
2.缩小微距离:在微信新平台上,大学生的思想表达大胆直率,更具真实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突出服务特色,注意倾听,以朋辈姿势对其教育引导,缩小微距离,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学生信息的无缝对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及时发布微信息:高校思政工作者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信传播信息的过滤和甄别,对失真信息,网络舆情必须先入为主,通过微信等多种多媒体平台进行澄清或疏导,保证微信信息舆论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要对一些突发事件和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公开信息并加强信息的流通,与学生进行及时的良性互动,避免矛盾升级和误传的恶化,促进正确的舆论导向。
微信丰富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捷的沟通方式的同时,对其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无论是利用微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还是微信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微信应用的监督和管理都是必要的,可从国家、运营商和高校三个层面建立管理机制。第一,国家宏观层面应根据微信的发展状况,制定加强对微信类即时通讯软件的监管和规范,加强微信预警,构建绿色安全网络。第二,作为软件运营商,腾讯公司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该技术上给予监管,从道义上尽到提醒责任,并从技术上改进和完善。第三,高校微观层面可从三个方面建立健全微信运行保障支撑体系,优化微信环境。首先,可建立高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双方合作,有效推动微信使用监管的顺利开展。其次,通过组建微信监控队伍,建立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监控制度,对微信发布的垃圾信息或不利于当前形势的恶意信息进行过滤和筛查,第一时间控制这些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再次,建立大学生使用微信的行为道德规范,倡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严惩发布不良虚假信息的学生,树立典型学生的示范效应,营建文明时尚、健康向上的微信环境。
总之,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状况等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微信的发展和普及,势必将改变传统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充分重视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不断研究、参与网络领域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现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模式,并且占领网络舆情的制高点,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切实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陈思宇.微信朋友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9):122-124.
[2]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3(2):39-40.
[3]百度百科.微信[EB/OL].(2013-01-10)[2015-02-15].http://baike.baidu.com/view/5117297.htm.
[4]王勇,李怀苍.国内微信的本体功能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0-108.
[5]百度百科.思想政治教育[EB/OL].(2013-11-18)[2014-12-28].http://baike.baidu.com/view/8959.htm?fr=aladdin.
[6]胡玉翠.微信环境下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