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见华 郑智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对重点高校扩大招收农村学子计划的若干理性思考
许见华 郑智勇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重庆 400715)
日前,随着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通知的发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重点高校先后纷纷公布了各自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专项计划,这已经是自2012年该计划正式实施以来的第三次推进。与往年相比,此次优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数幅度之大,迅速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比如北大的"筑梦计划"涵盖了27个专业,清华的"自强计划"降分录取的分值为30至60分。有学者认为聊胜于无,这些举措,顺应了老百性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与渴求,也为农村学子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当然有人叫好的同时也有人在质疑,比如该计划到底能起到多大的功效?是否会流于形式?对数目庞大的农村学子而言是否只是杯水车薪?
多元正义公平观 教育公平 最后一公里
教育部自2012年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学子专项招生计划以来,招生规模整体呈扩大趋势,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将高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及教学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已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在为之感到欣喜和倍受鼓舞的同时,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一)近年来教育帮助贫寒子弟向上层社会流动的能力弱化,学校教育价值信任危机凸显。
毋庸置疑,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升迁性的社会流动,良好的教育经历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命运的转变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很多学者都通过研究论证了一这点。早在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位社会学系主任索罗金在其著作(社会流动)一书中就曾指出:“学校是使人从社会底层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电梯,学校通过考试来进行选拔,从而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人们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年限越长,在成人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就越高。”[1]无独有偶,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在其对美国社会流动的可称为里程碑的研究中发现,儿子的地位能否高于父亲的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是儿子受过多少教育[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普遍认同学历与收入往往成正相关的这个观点。纵观我国教育实际,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也确实让无数贫寒学子通过高考这个途径切切实实的改变了命运。有学者认为,1978年至1999年是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最紧密的时期[3]。因为十年文革造成的国家人才断层,大学生一毕业基本上都能分配上一份不错的工作,成了那个年代老百姓眼中艳羡的“吃公家粮的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是那个岁月里流行的口号,也切实演变成让人认同与信服的教育信条。然而时至今日,却出现了以下令人不解与困惑的地方:
第一、在我国高校不断扩招的同时,贫寒农村子弟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却总体呈递减趋势。
2015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代表们就农村教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话题既现实又显沉重。其中中国石油大学王尚旭的一句“农村孩子的进城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起现场多名委员的大讨论。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表示:“城市的孩子有多个选择,遇上了时下最好的创业环境。他们可以从零开始,一下子就能开拓新的领域,甚至走到国际科技的前列。站在风口,猪都能吹起来。然而农村的孩子,甚至找不到一个风口,很难被吹起来。我曾经还对衡水中学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的毕业生做了回访,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几乎99%的孩子都表示,如果让他们再做选择,还会去这所学校,他们对学校根本没有“怨恨”。因为高考对于他们而言仍然是从农村环境中彻底脱离出来进入城市生活的唯一途径。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天壤之别,说到底还是好的教育资源不够。”其实早在2009年,新华社播发的一篇以我国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署名的文章就谈到“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了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4]。”对此,有学者专门展开调查后证实了温家宝的结论:以清华大学为例,1999年高考扩招以后,1998-2000年录取的新生中,农村学生录取的比例分别为:20.8%、19.1%、17.6%[5]。由此观之,根据以上事例与数据展开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1999年高考扩招之后,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从绝对意义来上讲应当是有所增加的,但从相对意义上来看,农村大学生在总体录取生源中所占的比例却呈逐年稳定下降的趋势[6],这一现象理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同一样的太阳照耀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公平与正义一直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所追求的永恒目标。正如某学者所言:“教育公平应该像阳光一样,既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7]。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公平与正义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公平也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重点。
正如前文所言,教育部自2012年起开始正式实施农村学子专项招生计划以来,招生规模整体呈扩大趋势,政策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可以说将高等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及教学资源薄弱的地区倾斜,已是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这一系列举措体现了对农村考生的政策性扶持,也彰显出我国追求教育公平的一贯立场,同时也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众所周知,农村考生由于农村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优良的教育资源匮乏、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往往容易忽视子女教育等先赋因素的影响,在高考这条道路上与城市考生竞争往往是很吃亏的,然而高考又是他们彻底脱离乡土改变命运为数不多的可行性途径,所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也是合乎情理的。
帮助弱者不仅是出自人类富有同情心的天性,而且是分配正义以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什么叫分配正义?简单来说就是指当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获得资源和相应的待遇时那么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人就应该对其进行必要的帮助和关照。分配正义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他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校正正义和回报正义三个部分。分配正义涉及财富、荣誉、权利等有价值的东西的分配,在该领域,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对待,对相同的人给予相同对待,即为正义。与之对应,校正正义涉及对被侵害的财富、荣誉和权利的恢复和补偿,在该领域,不管谁是伤害者,也不管谁是受害者,伤害者补偿受害者,受害者从伤害者处得到补偿,即为正义。回报正义主要涉及处理公平交易的问题。分配正义基于比例上的正义,而校正正义则基于平等的正义[8]。社会正义的核心内容正是分配正义,穆勒在《功利主义》中写道:“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也就是说,社会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应当绝对平等地获得这种平等待遇的人。这就是社会的和分配的正义所具有的最高的抽象标准,应当使所有的社会制度以及所有有道德的公民的努力在最大程度上聚合在一起,以达致这一标准[9]。由此可见,穆勒是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的。而罗尔斯的正义观则恰恰是反对穆勒的功利主义正义观学说的,他认为正义既公平,为此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原则。第一,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去拥有可以与别人的类似自由权并存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对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不但可以合理地指望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而且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系在一起。参考我国诸多学者有关教育公平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者大多以罗尔斯的正义观作为理论依据,认为教育中每个人应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权利平等、教育资源应共同分享、对弱势群体进行照顾等。以其正义原则和理论为分析视角来研究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似乎成为一种显学,有学者专门对此进行批判性反思,并归纳这一现象为“罗尔斯教育公正理论情结”。[10]但是这种正义观往往也会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判,结合此次我国重点高校扩大招收农村学子专项计划,以下两点是值得去仔细思考思考的。
1.这对城市里的普通考生是否不公平?诚然此次我国重点高校扩大招收农村计划的出发点是为了弥补农村考生与城市考生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以期实现对农村考生的教育公平,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代际贫困和打破阶级固化。
2.这是否只是象征性的弥补措施?有学者认为此次重点高校扩大招收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弥补措施,他给出的理由如下:这十几年来,因为基础教育的资源分配的显失公平,才导致了农村学生特别是贫寒家庭的学生考入名校越来越少。基础教育是因,高等教育是果。不从“因”上解决问题,仅仅在“果”上做某些象征性弥补,那只是应对舆情的宣传,很难促进实质性的公平[11]。
结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性的扶持是好事儿,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也要细细琢磨琢磨,并不能简单的一刀切处理教育公平这个错综复杂的难题。同时在扩大对农村子弟招收名额的同时也要将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双管齐下才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如果只是简单的对其增加招生名额,那么这种照顾也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不能作长久计。
第三,政策落实能否实现最后一公里
最后一公里(Last kilometer),在英美也常被称为Last Mile(最后一英里/最后一公里)。“最后一公里”经常被用来描述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的问题,后被引申为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最后的而且是关键性的步骤。(通常还说明此步骤充满困难)。此次招生计划一出,便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一片拍手叫好声中,有不少人表示担忧:这政策对农村孩子是好事儿,但是我更关心的是这政策能否落实,能否让贫寒子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照顾,而不是沦为一些有能量家长的又一个“后门”。诚然必需承认我国以往的教育政策在实际落实当中确实出现了不少这样的情况,比如高考加分政策在过去的很多年内沦为有权有势家长的政策性工具,比如2014年引起国内外一片哗然的人大自主招生腐败案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曾经说过:“很多事物在大自然中往往是美好的,但是一到了人们手中就变坏了。”我国的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往往是好的,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后才推出实施的,但是往往在落实当中现出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任何一项政策都免不了有不法分子想法设法的钻空子。对此,笔者认为必需采取以下措施:
1.设立第三方教育监督机构
此次扩大招收农村考生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政策信息应透明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及时通知到位,保障家长与学子的知情权。同时在报考资格审核当中应严格把关,严格审查,考生报考资格审核通过后正式名单应公示,并引入第三方教育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确保政策及时、合理、有效、安全的落实。
2.建立合理有效的问责机制
参考环境保护政策中的“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和落实后,一旦出现任何招生事故,必需依照我国法律严惩相关责任人,并及时消除不良影响,给老百姓一个合理的交待。
总结:习总书记在2015年4月1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此次教育部扩大招收农村学子计划总体来说是好事儿,但是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必需引起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这样才能确保这项充满善意的举措切切实实的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让农村学子和城市学子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
[1]Adam Gamoran.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ers[C]// Alan Ckerckhoff.Genera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Toward a New Rescarch A-genda.Westview Press,1996.
[2]伊恩·罗伯逊.社会学[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05,526.
[3]向冠春,刘娜.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嬗变[J].现代教育管理,2011(1):4-7.
[4]邱瑞贤·农村大学生比例引温家宝关注,30年来下降一半[N].广州日报,2009-01-23.
[5]卫宏·我国城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证研究[C]//北京理工大学?“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与现实”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
[6]陈桌·桥梁与屏障:当今中国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6).
[7]李拯·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人民日报,2015-04-17.
[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9]约翰穆勒著,徐大建译,商务印书馆,2014.
[10]刘同舫·罗尔斯教育公正理论情结及方法论原则批判[J].教育研究,2012,(1).
[11]李勇·穷人的孩子早就输在起跑线上了.[EB/OL].http://dajia.qq. com/blog/465794053679374.
许见华(1990-),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郑智勇(1991-),男,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